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9599017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新的教育理念把和谐的师生关系摆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校教育、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呢?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

2、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没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难以实现这种教学的理想状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将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二、提高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成为学生欢迎的良师益友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诲人不倦。有敬业精神才能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具有敬业精神,在工作中勇挑重担,不挑挑拣拣,才能事事

3、处处以工作为重,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才能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才能真正诲人不倦,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工作榜样,成为学生真正欢迎的良师。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专业知识,能不断满足学生学习、探究问题的需要。“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知识来自于读书、分享和实践。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受到学生的尊重爱戴,必须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发展自己,升华自己;教师在为学生付出的同时,也应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不断超越。再次,教师要保持心理健康;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秀教师的共同点是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工作、学生的评价,能正确对待自

4、己工作和学习出现的问题,虚心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批评,为人坦诚,心胸开阔。因而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学生大多数也能正确的对待名得和种评价,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并积极的修正错误,这也使学生终身受益。卢梭说:“只有一门科学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的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老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三、尊重、爱护、关心学生,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一名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具有社会公德意识和一般人都需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德修养,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首先,教师要善于尊重

5、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身心愉悦的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把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放在第一位,不仅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理不受到不应有的伤害,而且还能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晓理、动情、导行的巧妙运用。用激励鼓励的语言,肯定长处,不揭伤疤。注意语言的幽默和谐,使教育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促进学生的自我领悟。同时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善于运用教育机制,把严格要求、真诚的关心爱护、可贵的品德展现给学生,以触动他的心灵,引导他的思想,鼓励他追求高尚的道德标准,追求实现自

6、身最大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其次,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展开生命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理想世界”。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才是师生之间深度交往、彼此融合的“对话”,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有效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