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职业发展规划中外技术管理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其它管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9583975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职业发展规划中外技术管理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其它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职业发展规划中外技术管理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其它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职业发展规划中外技术管理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其它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职业发展规划中外技术管理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其它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职业发展规划中外技术管理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其它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职业发展规划中外技术管理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其它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职业发展规划中外技术管理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其它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技术管理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_其它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作者:网络收集下载前请注意: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刻做出处理3:可以淘宝交易,七折时间:2010-06-10 21:04:01摘 要:从学派演化和管理理论演化两个角度回顾了技术管理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管理目前所面临的三个挑战:技术管理未统一定义影响技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技术的复杂化对组织提出新挑战、对战略重新理解的需要。? 关键词:技术管理;发展历程;挑战? 1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的发展呈现了三个明显的特

2、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无论从单位投入还是从总体规模而言都呈现递增趋势;从技术发明到其商业化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增大。同时,企业所处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使得技术管理所处的环境由单一、稳定变得复杂多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风险提高并且不易被人们所了解和管理(Bhattacherjee, 1998)。因此,技术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重视和加强技术管理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匡跃平,2000,李志军,1998)。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技术管理已经过了近三十余年的发展,该领域内对其发展历程的分析角度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对技术管理发展历程的分

3、析主要分为基于学派演化和管理理论演化两个角度。 ? 2 从学派发展的角度考察技术管理的发展历程? John P. Ulhoi在研究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中,提出技术管理早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就已经存在,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的战略管理、工程管理、创新管理和研发管理(Ulhoi,1992,p.176)。Anders Drejer在此理论背景下将技术管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学派:研发管理学派、创新管理学派、技术规划学派、战略技术管理学派,并依次考察了技术管理的发展轨迹。? 2.1 研发管理学派 ? 研发管理学派和创新管理学派均始于技术发展的S曲线。根据S曲线,技术是动态的,拥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4、并通过不同的阶段走向成熟(Bhalla,1987)。S曲线表明在给定技术的研发中累积投资越高,则技术的绩效也越高。这一理论使公司高层领导开始重视研发,为了从研发中获得高绩效和高收益,纷纷投入巨资进行研发,从而为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研发管理学派认为技术变化是可以被认知并被预测和推断的,这使得技术预测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 2.2 创新管理学派 ? 创新管理学派认为技术管理是与一系列因素相关的。大批学者将焦点集中于从发明到商业化的整个创新过程。这是因为当技术生命周期很短时,集中于单个研发和期望,以此提高绩效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区分发明和创新 (Jain 和Triandis,1990

5、)。发明仅指一些新事物的发现,而创新包括了从概念到商业化的整个过程。换言之,发明和创新的相互关系如下:创新=概念+发明+开发(Drucker,1985)。创新从而成为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在技术生命周期层面上,还在公司层面上。在公司层面创新过程涵盖了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市场的全部过程。同时,创新管理学派虽然认为技术变更是难以预测的,但仍然可以根据技术的S曲线预测并提出了德尔菲预测法(Roberts,1981)。? 2.3 技术规划学派 ? 技术规划学派被认为是对不再简单、稳定的环境的反应。这是因为此时技术管理所处的环境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竞争加剧。全球竞争加剧导致了研发投入的增加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

6、,从而使得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公司不得不加大研发投入并缩短产品生命周期;持续过程。持续过程表明基础研究过程和应用过程之间的时间空前缩短。换言之,新环境下,公司必须采用一种不同于三、四十年前的管理方式;潜在危机。现行的技术系统将被一个全新的技术系统所代替(Savage, 1990; Bjarno, 1993; Dussage et al., 1992)。综上,技术所处环境由简单走向复杂,对技术变化预见的难度加大。因此,以技术规划管理为目的研发一系列如技术portfolio分析工具和许多其他管理工具等,成为技术规划学派的研究内容(Bhalla, 1987; Bjarno, 1993)。 ? 2

7、.4 战略技术管理学派 ? 该学派起源于对技术管理传统方法的批判,认为技术应集成到战略管理过程中。但目前该学派观点尚不统一,主要被分为以下三个研究支流:基于技术的战略技术管理;基于组织和技术的技术管理;综合技术管理。上述技术管理研究的四个学派的演进特点是,其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随时间的发展,研究内容和领域有相应的区别,但每个新学派均产生于前学派的基础上,并进行了新的发展(如图1)。 3 从管理理论角度考察技术管理的发展历程? 许庆瑞、陈劲从管理功能与技术管理的转变过程角度考察了技术管理的发展轨迹。他们将西方管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19世纪末的经验管理或企业家管理、19世纪30年代的科学管理、19世纪

8、40年代的管理科学、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系统管理、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的战略管理五个阶段,在5个阶段内部分别考察技术管理的变化,并总结了技术管理主要职能的变化。? 技术管理的研究开始于系统管理阶段,在此之前技术管理仅停留在质量控制、过程管理、生产工程等研究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期,技术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兴起,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变化包括:从质量控制到质量环管理,即包括了管理与参与;从质量管理到全面质量管理,即不仅技术与工程部门参与质量管理,而且企业的所有部门都参与管理产品质量;从项目管理发展到大规模项目管理(LSPM);R&D管理成为技术管理的核心。在该阶段中中国的技术管理变化相

9、应为:从质量管理到全面质量管理;CPM与PERT被采纳进了技术管理并被用于新产品开发计划与生产工程。? 在战略管理该阶段中,技术管理包括以下两个主要变化:从R&D发展到R&D与技术创新管理;技术战略管理在大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国,R&D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技术管理中起到了新的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R&D管理开始与创新管理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制造工程R&D与技术创新管理(以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以及技术管理技术战略管理(技术管理发展到新的战略层次)。? 4 技术管理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4.1 技术管理未统一定义影响技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Alan

10、Pilkington、Thorsten Teichert认为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对技术管理内容的一致理解并对技术管理进行统一的定义。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研究机构地理分布的不同,导致各个研究机构的研究重点不同(如表1)。且彼此之间交流有限,从而阻碍了技术管理作为一个纵向学科发展,并使得其边界模糊。同时,研究者并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己领域的出版物上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2 技术的复杂化对组织提出新挑战? 在19世纪80年代,许多企业集中于单个新兴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而没有考虑组织中AMTs的作用,结果导致了商业失败,因此在应用技术时必须考虑技术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同时新技术的采用

11、也会带来组织的变化,许多技术都为组织重组提供了机遇。事实上,组织的改进不仅是由于技术提供的可能性还由于管理范式变更的滞后(Savage,1990)。换言之,在管理方面我们不能仍坚持法约尔和泰勒的“机械组织”。技术的复杂化,即从一个简单的“工具”概念发展为一个更复杂的技术概念,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技术所在组织的问题。? !4.3 对战略重新理解的需要? 技术管理与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波特关于RBV的观点和核心竞争力的产生对技术管理影响巨大。传统上,战略是指选择一个盈利产品或市场联合的过程,以及确保企业所定战略的实施。然而,由于技术的复杂性,许多企业发现,从上至下制定的战略使得公司战略到技术研发并

12、不是一个动态的开发战略。总之,开发新产品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小,将现有产品技术瓦解而开发新产品的时间太长。在许多企业中,建立一个能够根据技术的可能性来决策将要开发何种新产品的机制很重要。此外,一些企业还发现掌握一些在研发新产品时的关键技术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这些反过来降低了产品开发时间、技术开发过程与管理,表明理解不同战略的重要性。为了战略实施的成功,必须将技术管理与其一并考虑。? 参考文献? 1?Anders Dreje(1998)The discipline of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based on consideration related to techno

13、logyJ.Technovation Vol. 17 No.5.? 2?Shu-hsien Liao(2005)Technology management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 from 1995 to 2003J.Technovation 25 (2005) 381-393.? 3 ?Alan Pilkington, Thorsten Teichert(2006)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heme, concept and relationships TechnovationJ. 2

14、6(2006) 288-299.? 4?Norma Harrison, Danny Samsom,肖勇波,刘晓玲译. 技术管理:理论知识与全球案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傅强,奏晓峰,郜琳琳. 技术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评价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6?吴贵生,谢伟. 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 科研管理,2005,(6).? 7?吴贵生,谢伟. 中外技术管理研究述评J. 科研管理,1999,(2).? 8?许庆瑞,陈劲. 中国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展望J.管理工程学报,1997,(6).? !工艺与装备设计的基本要求必须牢牢树立质量、生产、经济

15、三大观念。质量观念:药品用于防病、治病,药品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伪劣药品直接危及用药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因此我国政府非常关注药品的质量,而质量的优劣首先是设计,之后是生产出来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第一应当关心的是工艺与装置设计能否确保投产后药品的生产质量,诸如洁净室的设置、 据悉,通过推动地方立法或党政制定下发文件,提供机制和法律保障,是各地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共同“法宝”。目前,全国有13个省(区、市)以党委或政府名义下发文件,推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23个省(区、市)人大制定了“集体合同规定”或“集体合同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2年,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比例达到75以上的目标。 据了解,各级工会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特别是以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为突破口,破解了工资集体协商中协商主体缺位的难点和科学确定劳动定额、工时工价的重点问题,切实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海纺织工会以完善行业劳动定额标准为切入点,采取借助工会联合会、行业三方协商机制和行业工会主动寻找协商伙伴,使工资集体协议覆盖了市纺织行业绝大部分企业 相关的不同等级洁净区之间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