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495370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24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问诊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六方面的内容。,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联系方式等。,二、主诉 主诉是患者对就诊原因的叙述,即促使患者就诊的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如“反复咳喘2年,加重伴心悸、下肢浮肿1周”;“发热、咳嗽5天,加重并伴胸痛、咳脓血痰1天。” 主诉一般只有12个症状,但往往是当前疾病的主症,体现当前疾病的主要矛盾。,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患者从起病到本此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起病情况 主要包括发病时间、起病缓急、

2、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处理情况等。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对于辨识疾病的原因、部位及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起病急、病程短者,多为外感病,多属实证; 患病已久,反复发作,多为内伤病,多属虚症或为虚实夹杂症。 如因天气突变而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者,多属外感表证;,如因情志不舒而致胁肋胀痛,急躁易怒者,多属肝气郁结; 因暴饮暴食而致胃脘胀满疼痛者,多属食滞胃脘; 因长期贪凉喜冷而致胃脘隐隐作痛者,多属胃阳虚损。,2.病变过程 病变过程是指从患者起病到本次就诊时病情发展变化的情况。,3.诊治过程 诊治经过是指患者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一般对初诊者,应按时间顺序

3、详细询问,如起病时的主要症状,曾在何处做过哪些检查,诊断结论,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如何等。,4.现在症状 现在症状是指患者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现在症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辨病、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四、既往史 既往史是指患者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的患病情况,又称过去病史。 (一)既往健康状况 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与当前疾病可能有一定联系,故可作为分析判断病情的参考依据。,(二)既往患病情况 既往患病情况,是指患者过去曾患疾病的情况。曾患过的疾病,可能与先患疾病有密切关系,因而对诊断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哮、喘、胸痹等病,虽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由于尚未根除,某些诱因可导致其旧病复

4、发;,儿童在水痘流行区域,出现一些类似水痘前驱症状,通过询问既往是否患过水痘,可作出鉴别诊断。 同时,询问既往史时,还应注意了解患者过去有无对某些药物或其他物品的过敏史、手术史等。,五、个人生活史 个人生活史包括患者的生活经历、平素的饮水起居、精神情志及婚育状况等。,(一)生活经历 生活经历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询问生活经历时,要特别注意某些地方病、传染病的流行区域和患者的居住环境条件,以判断现患疾病是否与此相关。如居住疟疾高发地区,易患疟疾病;长期居住潮湿地带,易患风湿痹症等。,(二)饮食起居 包括平时的饮食嗜好与生活起居习惯等。饮食偏嗜与不良的生活起居习惯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嗜食肥甘

5、者,多病痰湿;偏食辛辣者,易患热证;贪食生冷者,可致寒证;饮食无节、嗜酒过度者,易患胃病、肝病等;好逸懒动者,气血周流不畅,易生痰湿;劳累过度,房室不节者,易耗伤精气,多患诸虚劳损。,(三)精神情志 不良的情志刺激,可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从而引起疾病。因此,询问、了解患者平素的性格特征、疾病的发生变化与情志的关系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四)婚育状况 对成年男女应询问其是否结婚结婚年龄有无生育配偶健康状况以及有无传染病、遗传病等。对女性患者要记录其经、带、胎、产的情况,如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月经周期、行径日数,月经和带下的量、色、质情况等。对已婚妇女还应询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和难产等。,六、家族史 家族史主要询问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的健康与患病状况。必要时应注意询问亲属的死亡原因。询问家族中,有助于某些遗传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诊断。,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 谢谢观看 下节课是“问现在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