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10课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34198 上传时间:2017-10-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10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10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10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10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10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10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10课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第 10 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第 10 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 2 历史学科 3 一课时 4 北师大版七下 5 教学课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材分析】1.本课主要学习唐朝灭亡前后汉族政权的更迭、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战以及辽、西夏政权推行汉法、各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战事频繁,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是体现民族融合主旋律的重要历史时期。2.本课有关民族风情、政权更迭、重要战事以及文化交融等内

2、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但学生对有关战争的性质及影响、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缺乏理性的历史认识,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3. 本课教学可以摆脱教材限制,以崛起和分立、战争与和平、交融与发展为三个主题分别讲述北宋、辽和西夏政权的建立、战和关系以及辽夏汉化、民族融合的历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情感

3、态度与价值观: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通过网络、书籍的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形成初步的价值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

4、发展第 10 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判断。学生杯酒释兵权、杨家将等故事有所了解,是本课教学的兴趣和感知基础,但要注意正确识别世俗故事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2.在民族关系的认识上,学生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对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和战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暴力冲撞和和平交流的认识相对肤浅,需要正确的引导,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二)教学方法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启发引导分组合作、归纳总结、 课件辅助等。【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表格、播放视频等手段。【教学过程】一、利用单元导语,让学生了解第二单元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导入设计演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

5、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崛起与分立(一)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建立的简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1北宋政权的建立演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朝灭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学生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了解北宋建立经过。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强调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2辽政权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播放视频契丹的崛起,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课本插图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

6、什么?“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3西夏政权的建立。文物证史:讲述西夏王陵的有关知识。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第 10 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风俗叙史:展示图片,学生讲述党项族的生活状况。史实明确:学生讲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战争与和平(二)宋辽之间的和战1.幽云往事:概述后晋与辽关于幽云十六州的史实。2. 北伐失利: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讲述杨家将故事3. 守内虚外:讲述北宋北伐失利后对辽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4.学习“澶渊之盟”时,让

7、学生明确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的。5.“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利用教材讨论:“辽宋为什么会议和?”签订了盟约对双方有什么好处?学生阅读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三)宋夏之间的和战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相似,学生自主学习。(1)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2)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四)探究明理分组讨论(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2)北宋军民抗击辽、西夏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交融与发展1.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由讨论“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2.出示课后的材料阅读“自契丹取燕蓟以北,.

8、皆与中国。”进一步说出民族融合的表现。3.教师利用大屏幕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4.利用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彩图“契丹王子骑射图”)。“辽马鞍、铃铛”既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服饰和马鞍上精美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西夏文敕牌”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四、板书设计(利用多媒体演示并小结本课)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第

9、10 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课堂练习】一 我诊断1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3 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 )4 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 )二.我能行1 如果你想考察辽与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A 开封和宁夏 B 辽宁和银川 C 杭州和宁夏 D 辽宁和宁夏2. 宋辽之间的长久和平关系始于( )A.设立榷场后 B.王安石变法后 C 澶渊之盟后 D 西夏建立后3 宋辽战争的直接起因是( ) A.辽兵南下掠夺 B.宋军夺取幽云地区 C.辽国需要岁币 D.宋真 宗懦弱无能4(05 年广西中考)澶渊

10、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5 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6 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A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 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 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第 10 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

11、华民族大家庭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进行的一次新的组合,头绪比较多。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了践行蔡林森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在新授时,我让学生设计一个辽、西夏北宋建立的简表。包括朝代的名称、创立时间、创立者、创立的民族、都城。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对于这三个并立政权的建立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逐一演示讲解。一节课下来感觉不错。准备其它五个班也都采用这个设计。可在下一个班级(学习能力不太强)用这个设计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可能是因为这三个政权建立的相关内容分两目,又不在同一页码的原因,所以学生阅读的比较慢,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12、表格,也影响下一目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为了改进教学,使它更加附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其它的班级改为直接出示表格,指导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完成表格效果很好。在讲授“撞中的融合”时,为了更生动、清晰地表现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融合情况,我不仅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而且还把课后的材料阅读“自契丹取燕蓟以北,.中国。”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相对容易地完成这个问题,从而突破了这个难点。在讲述宋辽关系之和议的积极作用时,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指导学生阅读选自栾城集的一段话。来增强对和议的积极作用的认识,效果较好。在授课过程中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