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讲义(pdf).pdf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39282389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讲义(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讲义(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讲义(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讲义(pdf).pdf(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清单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 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 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诗人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 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的生活环境都是形 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 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 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一般分为人 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大类。 (一)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诗歌作品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和诗

2、人自 身形象两种。 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 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 的形象。 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 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 下面几种类型: ()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 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

3、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 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表现了 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悠游自在 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又如王维。 山居秋暝中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 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 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内心很悲伤,流下了眼泪。 塑造 了一个空怀报

4、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才能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 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 人形象。 ()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豪情。 杜甫兵 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 雨湿声啾啾”,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征战的诗人形象。 ()怜才惜贤的形象 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我劝

5、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诗人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体现在字里行间。 ()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诗歌抒发了清秋时节 词人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伤感和别后的绵绵情意,塑造了 一个爱恨情长的词人形象。 (二)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 观,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诗人往往借助景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主 观情感,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往往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在一 些作品中,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丘山”“羁鸟” “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 “细雨”“

6、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 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 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 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物形象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三)事物形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写的具体物体。 一些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的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 将事物人格化。 从整首诗歌来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 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 象就是事物形象。 如于谦的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这一物 象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二者具有同

7、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某些事物在诗人的诗歌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 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这类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物象,就是 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 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 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 “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 熔铸了诗人的感情 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 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

8、地表达了诗人孤高、 倔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 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清单二 古诗词常用意象解析 一、树木类 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刘桢赠 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 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韦侍 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 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 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 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杨柳 “柳

9、”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 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乐府折杨柳歌辞:“上马不 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 将别 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 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 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 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 寞的深宫里,形只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 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

10、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 徐再思双调 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 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 的象征。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 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 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了出来。 吴文英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 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

11、怆的,梦魂 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如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 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权德舆伏蒙十六叔 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怀橘 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 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 术谓曰:陆 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如范 成大送詹道子教授奉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 云边。” 二、花草类 红叶 传情之物。 范摅云溪友议载: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 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 宣宗放宫女嫁人, 卢渥

12、选中的宫女,正巧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 后来借指以诗传 情。 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 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 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 黄叶常常是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 如王勃山中:“况属高风 晚,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 下白头人。”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 满贫家。”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 汉宫秋。”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 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采薇 借指隐居生

13、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 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如孟郊 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 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 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如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 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 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 念之情。 如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芳草 “芳

14、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 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 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 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 致的体现。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 文人的离情别绪、思亲念旧之情。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 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 何处无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晏殊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古典诗词 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

15、处不生的春草来喻离别的愁绪;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 征人的思念;草枯草荣,也有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 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 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如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 去也,天上人间。”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 逢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归来。” 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 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 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

16、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 高尚和纯洁。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 格的追求。 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菊花)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 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 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如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 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 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 的艺术效果。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 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 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 浅而意深。 莲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