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作文.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258596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作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作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作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作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点评2008年高考高分满分作文(湖南卷)【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作文】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

2、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的迷惑与求解平均分38.69,得分率64.5%。 今年作文题的命题方式考生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去年北京卷的作文题也是从一联古诗出发,借题发挥,提供几种阐释,让考生循着命题人提供的路径立意作文;用一个省略号提示考生还可以有自己对诗句的独特理解。不同的主要是,湖南卷选择的诗句在意义上是偏重于后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命题人对诗句的阐释进一步强化了这句诗的理性意义。所以尽管材料反复提到意境与哲理,试图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要求相协调,尽量照顾考生

3、在文体写作方面的不平衡性,但由于材料的限制,意境的幽径殊难寻觅,大部分考生只能选择哲理一条路。但这条路,对于刚刚成年(从哲思上说,多数同学仍处于幼年)的中学生来说,却是不容易走通的。 毋须实证科学的同行拿出证据,我们也可以知道,中国的中学生与欧美的中学生相比,是属于右脑发达而左脑迟滞类型的,我们的学生很难脱离情境从事纯粹的演绎推理。如果材料没有具体的背景,而这种背景又不足以激发出他(她)的经验和想像的话,他(她)就会产生思维的迟滞、断裂、空洞化,从而导致失语和胡言乱语。今年作文的阅卷教师都应该深切感受到了这种语言的痛苦。 材料中有一句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这句话可以让考生想到那个近乎俗谚的

4、美学命题距离产生美(或美在距离)。但由于多数考生是在日常语境中体会这句话而从未在理论上对它有过系统思辨,所以他们只能在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的意义上来理解距离和美,把距离理解为客观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而不知道这一美学的命题中的距离的实质是一种主观的审美态度(康德意义上的非功利的快感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等);他们更不知道这种保持距离的审美态度在当代社会与文化条件下已经不合适宜,只是模糊地感到这一命题与自身的经验现实有些偏差(所以有些同学写的是美在距离吗;有的同学主张对自然要出乎其外,对人入乎其内,等等)。美学命题(哲理)与经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考生无法在道理上圆通,只能找一些

5、同义反复的现象来印证这一命题(而它本来是需要质疑的)。 至于跳出事物以把握事物距离与认识等等符合题意的认识方面的命意,考生要辩证的阐明其中的含义,就更加不易了。 至于本次考试中出现的大量的偏离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的现象,一方面与材料的表述不够严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考生缺乏审题训练有关。如果是训练有素的话,至少不会出现意境与哲理观察与体会或者以材料之外的其他诗句来立意的情况。 本次作文题继谈义气之后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训练学生的左半脑,需要训练他们对于未知、未验的事物或观念的探究思索的能力;这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向中学提出的要求,这一要求在新课

6、标中也有体现。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我们认为此次作文题的导向是积极的。 要训练学生的左半脑,我们先要反省自己的左半脑好不好使。长年繁重的工作使我们失去了阅读的时间,我们的枕边读物也不过是舒缓心理的文学篇什;但我们需要阅读和写作,正如我们的学生一样。愿命题者多考虑一线教师和考生的难处,愿广大语文教师和中学生更加珍爱语文! 湖南高考语文评卷组李作霖 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析评2 通观2008年高考作文,在一派姹紫嫣红、摇曳多姿的景象中,湖南卷的问题可谓文质兼美、匠心熔铸,颇具人文性和思辩性,给人以亲切雅致、意蕴动人之感。 首先,从命题形式看,这是一则新材料限体作文。 文题先引入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7、员外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提出材料。接着对诗句进行解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进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进而揭示其意境和哲理: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最后提出作文的要求: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显然,这道题介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兼具二者立意限制性和写作开放性的特点。不过,比照06年全国卷的乌鸦和老鹰、07年全国卷的漫画摔了一跤这两则新材料作

8、文题,湖南题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门槛,给了考生以解读的提示,而又增加了文体的限制,体现出湖南高考作文命题的探索和个性特点。 其次,从写作内容看,这是一则寓意性思辨作文。诗句出自大家比较熟悉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首句描写初春小雨,以润如酥形容其细滑润泽的特点,使人联想起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二句承上,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来描摹初春小草雨后的朦胧景象,既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的景象相媲美,又与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9、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初春时节所特有,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形象大于思想。作文中引述的这两句诗,在立意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客观而论,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我们尚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与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它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物以稀为贵等等。因此,诗句蕴涵的哲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具有更多极的思考角度和多元化的立意。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文题中启导语的这一结句,由此及彼

10、、由点到面,给了考生以选择性、拓展性的提示。变换角度看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再次,从命题思路看,这是一则传承中的创新之题。自04年自主命题以来,湖南卷的作文题贯穿着一条以人为核心的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发展轨迹。从04年、05年的话题作文家庭教育 跑的体验,到06年、07年的命题作文谈意气 诗意地生活,再到今年的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且在内容上,分别从人的成长、人的精神,拓展到人的认知层面,显示出湖南题对人的本体性的观照,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和风格特点。从文题的设置、结构看,先是引入情景,接着诠释解析、启导提示,进而提出写作要求:立意豁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种设题方式,跟05

11、年的话题作文跑的体验相似,但在立意和文体上给出了更多的限制。不过,跟传统的材料作文如90年的玫瑰花与刺,以及06、07年的全国卷等新材料作文相比,湖南卷作文中启导语对文意的提示,则体现出设题者对文题的思索,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传达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当然,如同07年的诗意地生活一样,语料或命意不够新颖,亦是其明显不足之处。2008湖南高考作文标杆文 拨开迷雾 用心体会 雾里看花,你看不到花儿为了盛开而六下的眼泪;水中望月,你看不到明月之下的灰尘。-题记世界上完美无暇的事物是几近不存在的,但若想探究事物的真相,则需要我们躬身以求;如司马迁一般,一部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人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12、让躬行幻化成笔端流淌的华彩。然而,有时跳出事物,却能看到更美。体味生活之惬意,需要我们跳出生活,寻找生活之外的诗意,如水般橙澈的林妹妹,终日幽居在萧湘馆,在那行清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首首清巧奇菊的诗句。而终日只懂得猜拳行酒令的薛蟠,却只能哼出:一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跳出喧嚣的都市,远离钢筋水泥,在王维所创设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林,体味恬淡之美。如那茶生于幽谷阴坡之上,浸润和风细雨的轻柔;吸取月华星辉的清幽,氤氲着山气之中若有若无的山岚野气,骨子里都透着股恬淡。而后细采嫩叶,细细手工研制。等到夜深人静,新月如钩,一壶紫砂,一注热水,高就低缓。也不急,等到水气渐散,再去细

13、细品位舌间上的难股恬淡。体味伟人的伟大,需要我们跳出纤暇。一个女人,她披上龙袍,登上宝座,威仪震慑四海。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是流芳百世的名主还是遗臭万年的贵妃。一座无字碑,功过后人评定,如那花香,风吹万里也有淡出的一天,融融月,淡淡风。她治理的国家兴盛是世人所能看到的,同为女性,我更偏爱于她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明君。凡是只要有心,定能体味到它朦胧之外的美。蜡烛有心,于是它能垂泪,给人间注入粼粼波光;杨柳有心,于是它能低首沉思,给困乏的大地带来清醒的嫩绿;白花有心,于是它能在阳光里飘出青春深处的芳馨;我们有心,于是我们能拨开迷雾,看到最唯美,最动人的事物。 风定带落花香,请带这一颗真心去探寻,体味

14、万物所留给我们的遐想,所留给我们的哲理。 评点 文章重在论述跳出来,与作文题目所提示的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相符,但题旨阐述不清,多有游离,判为符合题意。题为拨开迷雾 用心体会,但行文以跳出来为重心,与用心体会有距离,可判为中心基本明确。写的内容虽然多,但有效内容极少,拿古人说事,文风不正,判为内容单薄。行文没有联系现实生活,所用材料与生活较远;判为感情基本真实。 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具体,论证过程完整,符合议论问的具体要求。行文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都有,但是逻辑性不强,判为结构完整。基本无病句,字体工整,卷面整洁,无涂改。 词汇较丰富,发展等级给三分 计分:内容1

15、6+表达19+发展等级3=38 标杆作文一花应近观,残荷偏宜远 花不近观,怎么可以感受花心卯足了劲之后绽然开放的力度;怎么可以看见那浓淡相宜的韵致;又怎么可以一赌它那艳绝欲滴的魅态,花还是要近观。 不是有一词下马观花,可见观花还得下马,步入丛中,放可一赌芳容,马背上行走太匆匆,把花开娇娆的身影抛在了身后,真正的风骨神韵也无从知晓,观花犹如品茶,一口蒙下与细细品察全然不同,一杯倒下全不知味,细细品尝,口有余香。 香脸半开娇旖旎,故数明月玲珑地。这月晖清许之下,不走近而观,何以领略品察这半开的香脸,古人观花深有体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近观才有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的美好感受。 商略黄昏雨的意境太朦胧,何不步入丛中,即使是脚踩红泥,手采黄菊,也比那远远的眺望来得真实 然而花虽近观,但残荷偏宜远。 远观青荷,亭盖一一举,香随风送,沁人心脾,然而走近一观,腐水困积,残缺破败,不免扫兴。由此而看,观荷宜远。 荷不比花,没有那种细腻,也没有那种娇艳与魅态;但它有清新、绿意之美,远远地站在荷塘那边,看那一一举起的荷叶,随风鼓动,伴随着莲花的清香,这种意境何其美也哉,但如果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