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二.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257332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7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7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二.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二http:/www.DearEDU.com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两部分,请将第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宽宥()苑囿()提防()虚与委蛇()B.慑服()悖逆()酗酒()挟私报复()C.粗犷()剽悍()悭吝()沆瀣一气()D.逡巡()恸哭()遨游()溘然长逝()解析B.“挟”应读“”;C.“悭”应读“”;D.“恸”应读“”。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泥淖励行节约煞费苦心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2、B.戏谑插科打诨瑕不掩玉一言以蔽之C.马厩改弦更张应运而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D.安谧宛然可见根深蒂固老骥伏历,志在千里解析A项“励行节约”的“励”应为“厉”;B项“瑕不掩玉”中的“玉”应为“瑜”;D项“老骥伏历”中的“历”应为“枥”。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我站在碑前,一一地看着那些名字,那些于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 的历史长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2)经过各国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 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3)所谓文化,是指人在客观世界,在 群体关系,在 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A.

3、浩瀚确立调节协调B.浩渺确立协调调节C.浩渺确认调节协调D.浩瀚确认协调调节解析“浩瀚”:形容广大,繁多;“浩渺”:形容水面辽阔。“确认”:明确承认;“确立”:稳固地建立或树立。“协调”:使配合得恰当;“调节”:从数量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答案D4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揭示出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命题,那就是人的生存价值是什么?B.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对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表示不满,而冯小刚对此则保持沉默。C.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立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D.有人断言,先生这样的天才,

4、“在号称有四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才出现一个,恐怕能跟他伦比的一个也没有”。这句话说得未免夸大。解析A.第一、三两个问号分别改为逗号、句号;B.第一个书名号改为引号;C.两处顿号改为逗号。答案D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含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第三代移民,在物质方面已经西化,但在精神方面,祖国母亲赋予他们的文化底蕴根深蒂固,难以更改。B.移动通信产业利润丰厚,吸引了很多厂商进入,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合法的、非法的、有条件的、没条件的经营者纷纷加大对通信产业的投入。C.“中东和平进程图”面临着夭折的危险,以色列的坦克部队包围了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官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阿拉法

5、特用他那老态龙钟而又坚定的声音表示要与以色列周旋到底。D.最显著的变化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不再随心所欲,而是开始看市场的脸色,看投资者的脸色。解析C.“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样子,不指声音。答案C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11月11日上午11时,四名一脸稚气的少年被全副武装的法警带进北京市一中院第23法庭,法官对他们绑架并杀害一名16岁中学生所作的刑事判决。B.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们历来主张要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去考虑,但我们坚决反对一有外来的压力就不顾自身的情况而屈服的做法事实证明了,这些都是极其有害的。C.据研究预测,由于草原面积的增加,我国鼠疫的面积将增大40

6、%左右,受威胁的人口也会相应增加。D.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共享信息,对此网民们深有体会。解析A项缺谓语“宣读了”;B项后面的结论也否定了正确的做法;C项搭配不当,应在“鼠疫”后加“疫源地”。答案D7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专史,鲁迅著,全书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B.传奇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而得名。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C.四大古典名著指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

7、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25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解析D.左传只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没有记载战国时期的历史。答案D8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起”却早有所闻。A.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B.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C.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D.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解析前句“文才”与

8、后面所著的书衔接;后句“我”与后面的叙述对象保持一致。答案C二、(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910题。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二十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

9、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以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是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

10、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淳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越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

11、。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绝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喜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中作者用“若即若离”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古诗中的佳句既亲切又辽远。B.从全文看,第段中“一种哲学的意蕴”指的是消逝之中有永恒。C.从第段看,“这个道理”指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作者用了三个形象化的事物说明“这个道理”,它们分别是:储蓄多年的黄酒,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低

12、眉默想的观音大士。D.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有两种相反的情趣,互相映衬见出一种凄凉的寂寞的意味。解析D.互相映衬见出“静穆”的风味。答案D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趣相似,一见就能了然。B.诗人把生活中的欢喜和愁苦加工成诗,就如同陈年黄酒失去辣味,只剩一味淳朴。这个比喻堪称佳妙。C.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通过对艺术最高境界的分析,使人感受到一种得到归依似的愉悦。D.作者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有些愤世嫉俗,他们不能泯化一切忧喜,没有达到诗的最高理想。解析A.说“情趣相似”不确切,这是作者以前的认为,

13、后来在认识上有了变化。答案A第卷(共90分)三、(11分)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注。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注: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这里指前者,亦即战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1)诗的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是怎样描绘的?解析本题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方法,须细细分辨到底写了哪些景物,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参考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远处山村寂静荒凉的图景。首句从听觉上写数里外就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以动衬静;次句从视觉上直

14、接写人烟稀少的静。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相互补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2)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在写景诗中,诗人的情感往往融入景物之中,要善于把握。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3)作者描绘山区景物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解析这是从全诗角度把握诗歌的写景结构。诗歌中描写景物有时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但实际上它和写散文一样都有一条贯穿全诗的线索,把握了这条线索,就把握了诗歌的具体内容和结构。参考答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展开。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3分)(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2)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李商隐夜雨寄北)解析理解是默写名篇名句的前提。答案(1)悠然见南山(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2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314题。(6分,每小题3分)我国从南齐开始,直到明、清,有过不少关于历代名画的记载、评品,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