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赠诗四首 骏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243448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酬赠诗四首 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酬赠诗四首 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酬赠诗四首 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酬赠诗四首 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酬赠诗四首 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酬赠诗四首 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酬赠诗四首 骏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或者赠送亲友的诗歌。,节妇吟,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何不相逢未嫁时。,作家简介,张籍(766?830?)字文昌,苏州吴人。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世称“张水部”、“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其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后来元稹、白居易所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其实就是从他们这里开始的。,解题:什么是“节妇”?,立节完孤,节妇就是守女性之“贞节”的女子。 夫死后,立志不嫁,坚守贞操,抚育子女

2、,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儒家礼教对妇女“从一而终”的要求,不但丈夫生前贞节,死后还要守节。宋代理学家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改嫁就是失节。元、明两朝特别鼓励殉烈,清代更重视寡妇守节抚养幼孤侍奉公婆,表彰节妇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在许多地方修建表彰节妇烈女的贞节牌坊,鼓励寡妇殉夫或守节。,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思考:1、这首诗叙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结合课本所提供的资料,诗人叙述这样的故事有什

3、么用意?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诵读赏析,“君”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

4、时。,1、这首诗叙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叙述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节妇吟 张籍,-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以增强与朝廷抗衡的实力。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2、结合课本所提供的资料,诗人叙述这样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5、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借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表达了诗人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请的委婉谢绝之意,同时也通过节妇的形象,表达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质疑辩难,问一:你觉得诗中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真的符合女性之“节”吗?从情感上讲,她对这位第三者的求爱到底持怎样一个态度? 问二:进一步来说,张籍在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说?难道他内心深处也乐于去做李师道的幕僚吗?,辩,思考探究,1、这是一种迂回的写法,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2、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她给

6、出了哪些理由呢?,我已出嫁,要守节。 (“事夫誓拟同生死”、“何不相逢未嫁时?” )我的丈夫也很优秀。(“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拓展阅读,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爚yu ,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羽林郎,汉代所置官名,是皇家禁

7、卫军军官。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辞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豪奴的调戏,在陌上桑之后,又谱写了一曲反抗强暴凌辱的赞歌。,拓展延伸:怎样说“不”,情境:假设,有一个异性多次向你表白他(她)的心迹,并且渴望你能够接受他(她)的请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你不能(无法)接受他(她)。那么你该怎么跟他(她)讲呢? 前提是既不能亵渎对方的真挚情感,也不要给对方任何一点机会。,仿,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诵读赏析,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

8、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内容】: 此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是一幅洞房初晓的闺意图,写得优美动人。,然而,这又非作者本意。请解释标题“近试上张籍水部”中“近试”的涵义。,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临近考试,背景介绍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作品,称为“投卷”。向礼部投献的称“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行卷”。投献的作品,有诗,有文,也有最能表现史才、诗笔、议论的小说。 朱庆馀这首诗投赠的对象,是官居水部员外郎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

9、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 临近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诗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美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

10、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请分析这二句的巧妙之处,拓展阅读,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

11、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背景介绍,这是一首唱和诗,写于元和十二年(817)。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已被贬为通州司马。通州、江州相隔千里,通信不易,每接一次诗书,总经几许周折。元稹在通州大病之后,身体虚弱,对得到友人信息企盼之情尤甚。白居易有诗梦微之诗相送,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梦微之 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梦

12、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白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 诗中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感情真挚。,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梦微之 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元稹的这首诗,一反常情,以未能梦见老友的凄苦心境表现对老友的极端深切的怀念

13、之情。,梦中见到的都是一些不相干的人,想在梦中与你相会,却偏偏就没有梦见。,梦微之 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小 结 这是一首和诗,与白居易寄来的诗相比,结句翻出了新意。在韵脚受限制的情况下,构思巧妙,更是难得。,拓展阅读,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chung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知识拓展:和诗,指

14、唱和,和答。和就是附和的意思。 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 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讲究步韵,从韵,依韵。 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从韵, 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史称柳河东、柳柳州,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死任所。,“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用了什

15、么手法来写,表现了什么?,比喻,从肠断这一思绪出发,将四周的高山峻岭比喻成了无数利剑的锋芒,而自己的愁肠正是被其割断。“海畔尖山”,柳州地处岭南海滨,远离故乡。 时值秋季,悲秋之愁,思乡之情,令诗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作者由故乡联想到什么?,化用佛典,写诗人由“望故乡”而心生的幻想:如果能将身躯化作千百亿个,那么我这些身躯也会飘落到众多峰顶遥望故乡。,总结: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诉说自己迫切的归思和惨苦的心情,希望京城故旧能施援手,使自己不致客死他乡,终老此地。,这首诗比喻奇特,化用佛典,富有浪漫的想像力。诗人以宏观的眼界,似在俯视整个海滨之地,将一座座山峰比喻成锋利的剑硭,“肝肠”已愁,还遭割断,可谓备受煎熬。诗中还化用佛典,诗人明知己之难为,仍作幻想散上峰头,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沉痛心情。,柳州二月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写出了诗人在贬地无可奈何的心情,用意正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