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其他心理问题案例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205274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其他心理问题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企业管理其他心理问题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企业管理其他心理问题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企业管理其他心理问题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企业管理其他心理问题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其他心理问题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其他心理问题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其他心理问题 案例一(2004年12月真题) 一般资料:李某,男性,17岁,高中学生。 求助者主诉:三个月来怕脏而频繁洗手,吐口水,严重影响生活,也不敢住在自己的 家里。 求助者自述:三个月前父亲翻李某的抽屉,发现李某有一本印着女人裸体照片的杂志, 批评了他。李某很不高兴,认为父亲不该擅自翻动他的东西,逐渐对父亲产生厌恶感,对 父亲的动作,说话声音都反感,不让父亲动他的桌子和其他东西,嫌父亲脏,碰了他的东 西都弄脏了,不让父亲进他(跟母亲)的房问,自己也不进父亲的房问,并反复擦洗自己的 桌子,重复洗手,有时用舌头舔手,或向四周吐口水,以为可以去脏消毒,以后怕脏的范 围逐渐扩大,认为父亲碰过

2、的东西都不干净,连筷子都不敢碰,吃饭需要母亲用长柄勺喂 他,因母亲碰了父亲,连母亲都嫌脏。后来,认为家里所有的东西都不干净,不敢住在家 里,搬到亲戚家住,又因父母去看他,连亲戚家都不敢住,住到旅馆,结果被父母带来 看病。 心理咨询师了解情况:父母均为高级专业人员,家境优裕。独生子,系剖腹产,自幼 体弱多病,由母亲照顾,母亲特别注意饮食及日常卫生。自幼与父母同住一室,7岁以后至 今与母亲同住一室,父亲单住一房问,李某母亲个性强、急躁,在家中居于主导地位,对 李某溺爱、迁就,父亲脾气随和,因工作忙,很少过问家务。李某长大后,较少与其交流, 李某抱怨父亲不够关心他,偶尔会和父亲争吵。进入高中后,李某

3、成绩不理想,经常被父 亲批评,导致父子关系不和,对父亲反感,嫌父亲管得太多,李某性格胆小、任性,依赖 性强。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作为心理咨询师,您根据什么形成对求助者的初步印象?判断顺序是什么? 答:(1)初步印象指心理咨询人员对资料整理之后,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就 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的大致判断。形成初步印象的依据主要有: 郭念峰教授提出的病与非病三原则 a主观世界与客现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e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病与非病三原则是区分心理异常与心理正常的重要标准,只要求助者的心理或行为活 动违反了其中的一条原则,就可以认为其心理活

4、动是异常的。 自知力(求医行为)标准 自知力指求助者对自身状况的认识能力。重性精神障碍的患者通常对症状的自知力丧 失,不主动求医。而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则自知力良好,有很强的求治愿望。一般心理问 题以及严重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对症状也有自知力。因此,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力以及求 医行为,来判断求助者是不是重性精神障碍。 (2)对求助者形成初步诊断的判断顺序应该是从重到轻,由粗到细。具体来说,应该是 首先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判断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属于异常还是正常。如果属于心理异常, 则应根据自知力标准,判断求助者是属于重性精神障碍还是神经症。如果属于心理正常,则应考虑情绪反应有无泛化,最初刺激的强弱,来

5、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在确定求助者问题的性质之后,再根据求助者的典型症状进一步判断求助者属于哪一类精神障碍、哪一类神经症等等。 2您对李某的初步诊断中。其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根据案例描述,李某的初步诊断是强迫性神经症。其主要问题包括: (1)强迫观念。求助者认为父亲脏,碰了他的东西都弄脏了;认为家里所有的东西都不干净。 (2)强迫动作。求助者反复擦洗自己的桌子,重复洗手,有时用舌头舔手,或向四周吐口水。 3李某的问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类加以说明。 答:根据案例描述,李某的问题可能的原因是其性格胆小、任性,依赖性强,对父亲的反感。分类说明如下: (1)社会性原因 父子关系紧张。李

6、某抱怨父亲不够关心他,偶尔会和父亲争吵。进入高中后,李某成绩不理想,经常被父亲批评,导致父子关系不和,对父亲反感,嫌父亲管得太多。 母亲溺爱。其母亲对李某溺爱、迁就,使李某任陛、胆小、容易产生强迫性症状。 7岁至今与母亲同住。求助者母亲特别注意饮食及日常卫生。 (2)生理性原因 体弱多病。 青春期。 (3)心理性原因 求助者性格胆小、任性、依赖性强,很难与父亲进行交流,从而使父子关系紧张,对父亲产生厌恶之情。 所以,李某的性格加上与父亲的冲突,对父亲反感,泛化到对与父亲有关的一切东西都反感。 4本案例提供的资料对于制定咨询方案来说,还缺少何种资料?请补充并说明理由。 答:本案例提供的资料对于制

7、定咨询方案来说,还缺少以下资料: (1)求助者本入对问题的认识以及想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求助者本人对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心理咨询师对其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这对于制定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有影响;求助者想要鳃决的问题,直接影响达成的咨询目标,因为在确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时需要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共同参与,共同配合。在现实中。有时候咨询师与求助者的目标不太一致,虽经双方讨论,但还是难以统一,这种情况下。应以求助者的目标为主。 (2)适合的心理测验结果 要全面的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需要对求助者的性格特征、问题特征等进行深入了解,所以需要一些心理测验的结果,这有利于咨询目标的达成,同时为咨询效果也提供了一种

8、评价手段。应对求助者进行MMPl、EPQ、SCL一90、SAS测试。 案例二(2005年6月真题) 一般资料:某男,26岁,工人、高中文化、未婚。 求助者主诉:突然左侧头颈痛、左半身不适,伴心慌、失眠、烦恼七个月。 求助者自述:七个月前,求助者因其兄精神病复发出走不归,四处寻找,感到精神压力很大,也极劳累。一日晚,突然感到“一股气从胸部往上冲,直达左侧头顶部。”当时出现头痛,左颈活动受限,左手足发麻,左侧睾丸牵扯作痛并伴心。IIi。当时求助者认为可能是“脑冲血”或“心脏病”,很着急。次日即前往医院内科就诊,体格检查与心电图、胸透均未发现异常。求助者仍不放心,回家后查阅医学书籍,但一无所获。几天

9、后前述表现一直存在,头颈痛、胸痛加重,酸胀、闷痛。怀疑是“心脏病”或“癌症”,再次前往省级医院就诊。在求助者反复要求下作钡餐透视、脑电图、电超声波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但对检查结果仍不放心,虽一直坚持上班,但总因为左胸与头颈部痛而烦恼,工作效率降低。时感不安、紧张、且因“查不出病来”而心情不佳,社交与业余兴趣爱好下降,但无内疚、早醒和食欲减低。几个月来常请假奔波于市内几家医院,找专家看病,请求作超声波、心电图、纤维胃镜、甲状腺功能、血尿常规、肝功能多项检查。检查结果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阳性外无其他异常发现。病情一直未见好转。半月前应求助者要求,某市级医院为其拍胸片一张,当医院通知他去取照片报告时

10、,以为发现“重大疾病”(实为正常)顿时手忙脚乱,骑单车赶往医院途中不慎撞伤一老妇。以后又为赔偿一事搞得焦头烂额,病情加重。除前述表现外开始出现失眠、阵发性心慌、胸闷,终Il头昏脑胀、忧心忡忡,工作任务不能完成而来访。自开始以来无高热、昏迷、抽搐,无怪异言行,无冲动伤人与自伤,自杀行为,饮食二便如常。 心理咨询师了解的情况:儿时因肺炎高热引起抽搐,住院治愈后未再发。无颅脑外伤手术史,无毒物、疫水接触史,无长期服药史。在家排行第二。从小寄养在姨妈家。儿时发育与他人无异,在校成绩中等,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人际关系尚可,能胜任工作,不嗜烟酒,爱好球类运动与书法。性格较内向,敏感、多疑,易受到伤害,好幻

11、想。家庭气氛一般,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有一兄三年前患“精神分裂症”曾住院治疗,七个月前病。II复发外出一直未归。父患“冠心病”多年,母体健。 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好,交谈主动合作。未发现幻觉与妄想。怀疑自己患有“脑冲血”,“心脏病”。对身体忧心忡忡,呈明显烦恼、苦闷,紧张表情,但无内疚,自责与生不如死之感。希望早日康复。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胸透、心脑电图均无异常。 心理测验结果: 1智能记忆检查无异常。 2.MMPILKFHs DHyPdMfPaPtScMaSi40 118 3395 94 78 71 63 97 93 120 65 67 l 3EPQ:P60,E45,N70,1

12、35 心理咨询过程:心理咨询师在收集资料后,对来访者的痛苦表示理解,想与来访者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在来访者心中要树立起高度的“权威”,然后让来访者尽情倾诉,暴露出心理矛盾和冲突,向来访者逐步讲解检查结果及身体情况,并对来访者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教导来访者要以理性观点去克服种种非理性观念,克服困难把心神转移到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以改变其顽固观念,使来访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经三次咨询后来访者的情绪有所改善,但对自己的身体仍持怀疑态度后来自动脱离咨询。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案例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该案例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该案

13、例求助者躯体症状有:突然左侧头颈痛、左半身不适、阵发性心慌、胸闷。 (2)求助者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有:紧张不安、失眠、烦恼。 (3)医学检查资料: 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好,交谈主动合作。未发现幻觉与妄想。怀疑自己患有“脑冲血”,“心脏病”。对身体忧心忡忡,呈明显烦恼、苦闷,紧张表情,但无内疚,自责,与生不如死之感。希望早13康复; 躯体检查无异常发现;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胸透、心脑电图均无异常。 (4)儿时因肺炎高热引起抽搐,住院治愈后未再发。无颅脑外伤手术史,无毒物、疫水接触史,无长期服药史。在家排行第二。从小寄养在姨妈家。儿时发育与他人无异,在校成绩中等,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

14、人际关系尚可,能胜任工作,不嗜烟酒,爱好球类运动与书法。性格较内向,敏感、多疑,易受到伤害,好幻想。家庭气氛一般,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有一兄三年前患“精神分裂症”曾住院治疗,七个月前病情复发外出一直未归。父患“冠心病”多年,母体健。 2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答:(1)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疑病性神经症。 (2)诊断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实的规定性时便形成妄想。这些都是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称它为同一性(或统一性)标准。在精神病学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该求助者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 第二,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各种心理过程之问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 第三,个性的相对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