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生闲暇德育的基本路径.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030246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高职生闲暇德育的基本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高职生闲暇德育的基本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职生闲暇德育的基本路径.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高职生闲暇德育的基本路径【摘要】加强高职生闲暇德育,不仅有助于他们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更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高职生闲暇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疏导和超越并存的原则。高职院校应立足优势资源转变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闲暇德育主体的能动作用,为高职生营造健康的闲暇德育大环境。 【关键词】高职学生;闲暇德育;路径随着科技进步及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高职生拥有比以往更充裕的闲暇时间。这不仅带给他们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一种价值取向、一种道德选择。高职生能否科学、健康、文明地利用和分配闲暇时间,对他们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对社会文化价值的确立,对和谐校园的构建都会产生重

2、要影响。一、高职生闲暇德育何以必要(一)闲暇德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平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方面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故此,和谐校园建设要求我们重视高职生的闲暇与闲暇中的道德生活,开展闲暇生活的道德教育,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文明的灯塔。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闲暇社会的背景下,加强高职生的闲暇德育就成为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平台。(二)高职生闲暇生活的双重属性呼唤闲暇德

3、育闲暇生活给了高职生自由选择的广阔天地,给了高职生进行道德选择的可能。在闲暇生活中,有的同学选择体育运动来强健体魄,有的同学选择欣赏影片、参加社团等活动陶冶情操,而有的同学则选择KTV、饭馆等场所来消磨时间,更有人选择赌博、吸毒等活动寻求刺激。高职生的闲暇生活表现出消遣和创造、无主和自主、升华和沉沦等诸多双重属性。由于高职生对闲暇的理解不同,高职生的闲暇生活也体现出不同的质量和品位。因此,闲暇生活对高职生而言,可以是进步的、有益的积极闲暇;也可以是低级庸俗、无聊盲目、危及个人和社会的消极闲暇。为此,高职院校迫切地需要闲暇德育以发挥高职生的优势,教会学生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满足学生对闲暇生活的需

4、要,以便建设闲暇文明,消除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校园文化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二、高职生闲暇德育的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原则“人是万物的尺度,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所谓价值和意义;社会历史因为有了人,才存在变化和发展。” 可见,天地宇宙间,人是最伟大的,人的生命、权利、尊严必须得到保障,人的独立性、人的创造力、人的想象力、人的责任感、人的隐私权必须得到尊重。 因此,闲暇德育首先就要以人为根本,尊重人之为本的根本权利,尊重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尊重人受尊重的需要,即把人当人看,意识到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和目的。?e暇是高职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空,它自由度大,独立性强,可控性小,尤

5、其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高职生的闲暇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他们的闲暇生活更难监督和管理。闲暇德育如果不能充分发挥高职生的主体作用,任何教育手段都是对他们积极性的压抑。而没有他们自身对闲暇德育的积极参与,任何闲暇德育都是徒劳的。因此,在闲暇德育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尊重高职生对闲暇生活的选择,尊重他们对闲暇形式、内容、时间等的支配,使他们真正通过闲暇体验到放松、休闲的感觉,使他们在闲暇体验中感受教育的力量,进而促进高职生的全方位发展。(二)和谐发展原则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在社会中发展和完善自我。高职生的闲暇生活以其强烈的个体性特征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指引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因

6、此,德育工要树立和谐教育理念,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符合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高职生道德人格、价值意识发展成熟的客观规律。关注高职生的自我内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通过闲暇德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支配闲暇,把握好艺术和科学、思维和行为、动态与静态、社会和人、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不仅使高职生获得高效率学习和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同时还习得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欣赏美化能力、自我教育能为、自我管理能力等,使学生在受闲暇教育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发展。在和谐培养的原理指导下,每个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么人类社会将形成一个和

7、谐、完整的统一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疏导性原则闲暇生活中的德育工作是长期和艰巨的。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给高职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闲暇生活给了高职生广阔的思想空间,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正因如此,德育工不再具有管理上的优势和权威,对于闲暇生活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光靠禁、堵的方法,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稍有不慎,可能会演变为逆反心理和畸形心理。另外,高职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界不良闲暇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侵蚀,因此对高职生的闲暇德育既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围追堵截,也不能消极地放任自流,关键在于能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闲暇价

8、值、态度和行为方式,澄清每个人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闲暇价值观和闲暇生活方式。因此,高职生闲暇德育应坚持疏导性原则,在了解学生闲暇需要及其走向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闲暇生活的诱惑,引导大学生的闲暇需要由自然的低层次向文明健康的高层次发展。(四)超越性原则人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他从不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总是在追求更理想的生活,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创造生活的完满与辉煌。根据个体生活的这一超越性,高校闲暇德育应坚持超越性原则,要求高职生在闲暇活动中把自我的灵魂显现出来,把自我完美的本质表现出来,在淡泊宁静中忘利、忘形,实现自我完美的人生。具体

9、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向世界(他人)开放,向人类和自我开放,保持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对自己要真实无妄,对他人要诚实无欺,显露自己真实的灵魂,做一个除却虚伪的真人。其次,培养高职生的反思批判精神。雅斯贝尔斯强调:“大学生具有自我反思批判的观念,一个人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负责。”反思批判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越意义和价值的宝贵精神。“君子日三省吾身”,高职生也应对照闲暇道德进行反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宁静感,也才能在沉静中思贯古今。再次,培养大学生形而上学思考的追问精神与能力,在追问生活和反思生活中活出生命的尊严,完成精神的创造。最后,培养高职生的哲学之思,使高职生具有哲学的超越境界

10、,这样学生才能主动、自觉地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三、高职生闲暇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闲暇德育作为闲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育、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协作,形成合力,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高职生的闲暇素质。(一)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生活具有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不同的闲暇价值观会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闲暇生活方式和闲暇活动内容。高职生由于涉世不深,其理想、信念、情绪及性格等方面极易受多元文化冲击。这会对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作

11、为高职院校,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闲暇生活态度和科学的闲暇意识,进而合理地安排、设计自己的闲暇活动,把闲暇活动作为愉悦身心,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娱乐技巧,提高个人思想品德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二)构建高职生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现代社会,闲暇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人类、自然紧密地连在一起。因此,作为高?院校,应把引导学生构建科学、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纳入闲暇德育的视野。通过宣传和指导,改变学生对闲暇生活的认识,树立和谐生活理念,使学生在闲暇生活方式的选择上能做到关注自然,关注他人,关注自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养成合乎健康文明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

12、式。(三)培养高职生丰富多样的闲暇能力闲暇作为一种现实存在,正以它自身独特的方式彰显着一种文化,一种人类文明的程度。“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学过怎样聪明利用闲暇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在开展闲暇德育的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的闲暇技能,还应教给学生高效率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学校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主渠道,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引导他们健康、高尚地享受闲暇生活的乐趣,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闲暇行为价值判断能力、审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制能力,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的基础。【参考文献】1J?曼蒂,L?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9.2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213马惠娣.休闲: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4胡知武,曾钊新.论闲暇生活的道德导向J.消费经济,1994(04):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