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听觉教学中实际音乐作品的使用(二).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029946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音乐听觉教学中实际音乐作品的使用(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音乐听觉教学中实际音乐作品的使用(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音乐听觉教学中实际音乐作品的使用(二).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音乐听觉教学中实际音乐作品的使用(二)(1)“音乐听觉”是“听懂”音乐的心理基础听觉作为感受音乐的生理基础,是每一个听力正常的人都具备的。“音乐听觉”则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与长期的音乐实践才能获得,是大脑对来自听觉的音响信息“自上而下”的一系列复杂心理加工过程。如果说听觉是“听见”音乐的生理基础,那么“音乐听觉”则是“听懂”音乐的心理基础。“音乐听觉”包含了注意、记忆等一系列心理加工过程。其中,“注意”就是对音乐中各类音响的选择性加工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受到聆听者对音乐的熟悉程度、听觉受训程度的影响,也与听者自身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例如,初次聆听与多次聆听一段音乐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初次聆听时,

2、人们会对这段音乐的显著特征加以注意;经过多次聆听后,人们则有可能更多转向关注音乐的细节。对音乐越加熟悉,得到的关于乐曲的细节信息就越多。这里所说“有可能”转向对音乐细节的注意,是指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没有经过训练的听者则可能依旧聆听不到相关细节。而这种对音乐音响细节的关注程度与听觉的发达程度也是呈正比关系的。对于同一段音乐,受过训练、听觉敏锐的人在初次聆听时也会比没有受过训练、听觉迟钝的人在多次聆听后得到的信息更多。此外,文化背景也会对“音乐听觉”产生较大影响。比如中国的戏曲音乐,一个标准的戏迷会更多地注意聆听其中的“腔”,品味其中的韵味,并乐在其中。对于同一出戏,他们能津津乐道

3、地说出各门派唱腔的特点,而不熟悉、不了解戏曲音乐的外行则很可能关注不到这些细节。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人类的音响感知能力的获得,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由生理器官发展为文化器官的结果”,是基于以往的音乐实践经验积累而获得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音乐音响信息的有效处理与理解程度。(2) 发展音乐听觉是音乐教育中最为基础且极其重要的部分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发展音乐听觉能力一直处于基础且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音乐听觉不仅是一项独立的技能,而且也是其他音乐技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听赏、表演、创作等任何的音乐

4、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音乐听觉施行。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听觉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欣赏者对音乐感受与理解的深度;在唱奏等表演实践中,表演者需要运用听觉来把握自己的演奏;在创作实践中,作曲家需要借助内心听觉想象自己作品所呈现的音响效果可以说,一切音乐行为发生的源头都离不开音乐听觉,而音乐教育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对音乐听觉进行训练的过程。这也是音乐作为艺术的实践性的体现。2. 对实际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应作为音乐听觉技能中独立的部分加以看待和训练人类听觉对于音响的感受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地对感受到的音响信息进行判断、选择、分类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听觉的意义不仅在于“听”这个

5、行为的本身,更在于对声音所代表含义的意识。实际音乐作品的音响是多种音响元素结合在同一时空内产生的效果,在听辨时不仅需要对其中的单个元素加以辨别,更需要能够将这些元素在听觉思维中加以组织,并形成对各音响元素之间运动形式的清晰意识。这种能力与对单个音响元素的反应能力不同。虽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但绝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分别听出某些单个的和弦、节奏或者旋律的片段、某种乐器的音色等,但当这些单个元素组织在一起形成一段音乐的时候,我们对这些音响信息就不能单独地去感受与思维,而是需要同时接受并处理的。在听到旋律的时候能够同时意识到整体的和声背景、织体组织、节奏节拍的关系、音色的变化等因素,这比

6、听辨单项元素需要更广泛的听觉注意力,并且需要在思维中将这些同时产生的音响元素合理地进行组织。对实际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恰恰就体现在对这些同时呈现音响元素的处理程度上。这个处理的过程就是对音乐中各元素的分辨(在听觉上的标注),各元素在不同的音响片段中所起作用的判断(选择),以及对元素组织排列方式的认知(在听觉上对声音进行组织)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过程。能力越高,在音响的听辨过程中获得的音乐音响组织信息就越多,对音乐的结构组织、运动形式及其表达意境的意识也就更为清晰。这种能力来源于真实音乐环境的听觉实践,这是任何独立的元素性训练无法获得的。美国音乐听力教育专家G.威特利奇和L.汉弗莱斯在他们的著作练耳

7、通过音乐作品训练听觉的序言中写道:“音乐听觉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学习实际的音乐作品,而不是脱离上下文从音乐作品中摘录一些材料,或编写一些简短的练习所能达到的。”这是因为真实的音乐音响为“听觉”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语境”,只有在“语境”中才能获得对各元素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如同语言的学习一样,仅有字词、语法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大量的阅读练习、一定情景下的听说练习等来帮助获得和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音乐与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人们对于音乐符号意义的理解,也如同语言那样需要结合一定的“语境”。元素性的训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类似单词、语法之类的能力,但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来说,必须要放在更宽广的音响

8、背景中,结合上下文提供的音乐语境来获得。例如,大三和弦作为大调主和弦时,带给人的是稳定与终止感;而作为大调下属和弦或属和弦时,则不会有这样的稳定的感觉;如果作为自然小调的级和级,则更加不稳定。同一和弦在不同的调性背景下,给人带来的是不同的音响感受。这里列举的仅仅是单一元素在不同的调性“语境”下产生的不同感受与理解,实际音乐中的“语境”或风格的形成,正是多种元素在多种方式的组合下,共同作用于听觉的结果。也只有在这样真实的“语境”下,才能发展出对音乐的深刻的理解能力。此外,实际音乐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音响体验,这是独立的元素性训练无法提供的。实际音乐的音响中各乐器丰富的音色满足了音乐听觉发展过程中对音

9、色的需求,提高听觉对各种音色的适应、辨别能力,并且各类元素在作品中多样、有序的组织形式也是单一元素训练所无法替代的。正是这种多样、有序的音响组织形式才能够满足音乐听觉思维能力的发展需求,促进人们对音乐音响运动形式的组织与理解能力的发展。3. 用实际音乐作品进行训练是音乐听觉教育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环节对音乐元素的听辨能力与实际音响的听辨能力,是音乐听觉中两种不同的能力,而对音乐实践活动起到更多促进作用的是后者。因此,仅仅停留在元素性的训练阶段是不能满足听觉发展与音乐实践需求的,应在元素训练的基础上尽快地过渡到对音乐作品的听觉训练中,才能满足听觉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听觉服务于音乐实践活动的必然要

10、求。长久以来,我国的音乐听觉教育一直以元素性训练作为主体,这样虽然满足了基础性教育的要求,但与音乐实践的需求脱节,不能对学生的音乐实践与专业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纵观其他国家音乐听觉教育的发展,对实际音乐作品的运用早已成为主要的训练形式,使音乐听觉真正成为音乐实践的基础,成为音乐听觉教育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也是音乐听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经之路。三、运用实际音乐进行听觉训练的原则1. 人类听觉发展的客观规律(1)人类音乐听觉是由模糊到清晰、抽象到具体、整体到细节的过程逐步发展的人的音乐听觉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如同人类其他感觉的发展一样,是由模糊到清晰、抽象到具

11、象、整体到细节的过程。例如,婴幼儿或音乐听觉不发达的人对于节奏简单、节拍鲜明、音响结构相对简单的短小乐曲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接受过系统音乐教育的、音乐听觉发达的人,对于音响结构复杂的音乐也能保持精细准确的感受能力。他们不但能够清晰地意识到音乐中的各种层次与音响细节,并且在听赏大篇幅音乐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对于同一首乐曲,不同水平的听者对于音乐音响信息的感受与处理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音乐听力处于初等水平的人在听辨乐曲时,能够关注到节拍、调式、简单的句法结构等信息,但对其他细节则关注不够或无暇关注;听觉发展得比较好的人,则可能会关注到更加精细与复杂的信息,如节奏与节拍的关系、旋律发

12、展的细节、隐含的和声关系、演奏法(连音、断音)、力度与速度变化、时代风格等方面的特征。听力不发达的人只能对音乐中对比鲜明的部分产生反应,对比不大的细节则关注不到。听力越是发达的人,在听辨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的细节也就越多,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就越强。(2)音乐听觉的发展属于技能的学习音乐听觉能力是在人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不断练习而逐步完善的,这与学习音乐理论的方式不同。音乐理论的学习属于知识学习,“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音乐理论的学习,就是对音乐中基本的概念、符号、规则、现象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音乐听觉能力的获得则属

13、于技能的学习。“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音乐听觉就是一种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活动的对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与信息。”音乐听觉能力与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一样都属于心智技能。音乐听觉所解决的问题是能否细致精确地感知音乐中的各类音响信息,能不能熟练地将这些音响信息进行处理并理解的问题。这两类学习的不同,决定了音乐听觉训练的系统构建与音乐理论学习的系统构建不能完全一致。音乐听觉的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与音乐理论修养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并不意味着两者教学系统的一致性。音乐听觉能

14、力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大量音乐听觉实践的基础之上,仅仅依靠理论的学习不能获得听力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音乐听觉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与理论学习的认知过程不完全一致。例如,人们对特征鲜明、对比较大的音乐素材更容易学习和接受,在启蒙入门阶段更应选择这样的音乐素材进行教学。柯达伊就曾经指出:“在各种首调视唱练耳的方法中,与其按级进的音级顺序教学,不如从距离比较大的音程开始,这种做法收效更大。这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理论上的。”柯达伊的这种方法与一般乐理学习中从级进的音级开始认知音阶的方式不同,是以人的音乐听觉的发展特点出发的。距离远的音程其对比性比那些级进的音程对比要大,学生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容易。(待续)注 释: 张前著,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5页。 美保罗?哈克(Paul Haack)著,赵苏译,管建华校,音乐听觉技巧的获得,中国音乐1997年增刊。 美G.威特利奇、L.汉弗莱斯著,孙从音译,练耳通过音乐作品训练听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出版。 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7月第2版,第400页。、 同。 柯达伊著,回顾,布达佩斯兹内米基奥多出版社1964年出版,第144页。赵 苏 中国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