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培训班教学中的反人文性.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027001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美术培训班教学中的反人文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美术培训班教学中的反人文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美术培训班教学中的反人文性.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美术培训班教学中的反人文性【摘要】这些年高温不退的“艺考热”催生了社会上大量的美术培训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引导和利益的驱使,长期以来他们的教学却存在严重的反人文性,这对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本文毫不留情的揭露了美术培训班教学中的种种反人文性现象,并深刻批判了其严重反人文性的本质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危害。 【关键词】 美术培训班反人文性“无需基础,无需天赋,画室教师独家传授美术专业高考得分秘诀,封闭式特训半年包过省美术联考,一年包过美院校考!”,“专门针对美术考级全天强化训练,通过率高达95%以上。”这几年诸如此类的美术培训班广告宣传,相信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作为非专

2、业人士看到这样的广告可能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作为一个从业近二十年的美术教师,每当我看到这类招生宣传时心里总会暗骂一句“害人啊,这不是美术教育,这是把美术行业往火坑里推啊!”毋庸置疑,美术属于人文学科,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我们的美术教学新课标里也着重强调了要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而反观目前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培训班又有几个是为了这一培养目标而努力的呢?由于家长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有几个家长不是紧盯着各种各样的红本本而疲于奔命的把孩子送到各类培训班呢?在这里我重点还是想历数一下当前社会上最泛滥的各类美术培训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反人文性现象。一、 学习内容

3、的狭隘性割断了美术的文化语脉纵观全国美术高考考试命题,美术专业的考试内容一般为素描、色彩和速写三部分,均为技能考核,只有极少数院校会考一点浅显的文艺常识。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美术高考形式对学生识别、探究和评价美术问题的能力并没有考核。关于什么是美术、美术的起源、传承、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如何评价欣赏美术作品等问题所构成的文化语脉被割断,学生只要孤立的掌握素描、色彩、速写三门美术技能就可以升入美术高等学府了。培训班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考什么就只教什么。回顾美术史,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美术大师们就积极倡导要研究学习古代各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培养学生在文学、建筑、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汲取美学素养。而我国

4、目前众多的美术培训班似乎又回归到了封建社会为了生存糊口而死练技能的画工师徒作坊式的模式中去了。二、 美术高考的目的性剥夺了学生感知丰富生活的时间现在大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目的十分功利,就是直奔高考,甚者有相当多的学生是文化课较差高考无望转而抓住美术高考这棵救命稻草,所以他们对美术并没有太大兴趣,只是混一纸文凭而已。这也是近些年高校美术专业招生泛滥,学生专业素质严重下降,毕业生就业率很低的重要原因。很多的美术考前培训班为了经济利益和升学率都采取考前半年左右就开始所谓“特训”或“集训”,就是上午、下午、晚上、全天十几个小时画画,与世隔绝的“魔鬼训练”,考什么就只画什么,这样像培训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一样

5、的单一枯燥的训练对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摧残,以至于很多美术考前班的学生文化学业荒废,甚者许多考上大学之后也不想再画画了,他们看到头像和水粉颜料就有恶心想吐的感觉,因为考前集训把他们画“伤”了。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曾经这样回答了关于“学习美术的意义”,他说:“艺术家不一定要关心伟大的不朽的事物,有时候有些很小很小的事物例如一片金黄色叶子上闪烁的水珠、一个初冬清晨的清凉空气、一堵旧砖墙边的一团生锈铁丝等等,一旦经历,艺术就为我们的经验奠定了基础,发展了我们的洞察力,因而使我们得以欣赏和品味其中的无穷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发展了人类需

6、要的感知力。结茧了就是硬化了,有了茧就是有了一层在神经末梢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硬化皮肤,它阻碍了人们的感知能力。艺术的能力就是某种除茧刀,它帮助人们的感觉末梢日益敏锐、所以,艺术会让我们更好的懂得这个世界,品味自己的人生”。的确,美术学习绝不应该仅仅限定在区区几个考试题材的技能训练之中,尤其是在当今“大美术”时代背景之下,美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学习美术更不能脱离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三、 评价标准的划一性阻碍了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现在,无论是在美术高考还是考级、比赛等评价标准上,基本都是以写实能力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最终导致学生表现手法的单调性,所谓画得好的画看起来都像一个人画的,画

7、得差的倒是各有特点 。其实我们受过美术专业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的,绝不单单是写实这一种。美术表现不仅是适当的利用和组织各种视觉元素包括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结构、材料等等和表现技法来展示个人对美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某种个性的自我展示。二十世纪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曾提出,美术不是忠实的记录形象,而是对自然对象本质特质的反映和经验。强调比例、解剖、透视的准确性的真实再现确实是一种很有用的本领,但它只是一个人可以选择的众多目标之一,过分地强调这种技巧,便会压制思维最宝贵的反应,这就是对造型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的忽略。美术绝不是寻求统一标准的学科,尊重学

8、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才是美术教学人文性的根本体现。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浙江省工艺美术单考单招专业考试内容是几十年不不变的石膏头像写生和色彩静物默写,浙江省美术联考也是几十年矢志不渝的在考几乎同样的内容。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关于艺术表现的两种类型的研究对我们也很有启示作用,他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视觉主导型,他们的感知经验主要是靠眼睛的观察,他们对形象和色彩的识别较为敏感;另一类是触觉主导型,主要是以他们的身体感应以及他情感所涉及的主观经验有关。并且罗恩菲德认为,想像活动以及客观阐释想像活动的能力,并不是基于知觉观察的能力;还有,不能透过观察而注意到的视觉物象,并不一定是创造活动中的一项限制因素。相反的,不去注意视觉印象,却也有可能成为触觉型创造者,这对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依然只关心视觉训练的人。其实我们美术老师在教学中也会发现总有些学生能很快的学会客观准确地表情出对象的比例、结构、明暗、色彩等关系。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却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形成准确的造型和色彩。但是,他们的造型和色彩却因此而具有主观变形意味,有很强的个性特质。按照罗恩菲德的分类,后一 自己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积累基础知识,提高审题能力,注意释疑热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调整应考策略,提高备考实效,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应试心理、应试技巧教育,相信学生会很快适应开卷考试这一形式,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