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言语实践点燃古诗词教学.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9021413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言语实践点燃古诗词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言语实践点燃古诗词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言语实践点燃古诗词教学.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言语实践点燃古诗词教学由于古诗词历史的久远、表达晦涩、当前古诗词考试方式等多方面原因,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面对这一难点,现实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会淡化甚至回避古诗词教学,教材中的古诗词似乎成了只需背诵不可言传的展品。这样导致的结果也必然是学生阅读诗歌“跟着感觉走”,即使是应试也不可能有好的表现,并且对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也没有清醒的认知,只有“糊涂地爱”。值得庆幸的是当下古诗词考试方式正在不断调整,比如上海高考就更加重视古诗的理解与运用,这无疑会带来一线课堂教学的转变。当然,要推动古诗词教学行为的改变,还必须审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认清当下错误的古诗词教学现状,明晓古诗词

2、阅读教学的真正困境在哪里,从而确定自己应该有的正确教学路径。 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能诵读古典诗词,理解古典诗歌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且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运用能力。这些要求、建议都指向了言语实践活动。诵读是要充分领会、理解古诗词包含的汉语音韵美,体现了古典诗歌最基本的特质,即古典诗词是“歌”。词句的含义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是属于“解码”的过程。古典诗词创作的年代久远,今人与古人的生活背景差异悬殊,诗人独特的命运遭际和对世界触感,甚至诗人个性化的表达思维习惯,都影响了我们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我们需要“解码”,并且我们的“解码”是要

3、基于言语实践,而不是通过无边地背景介绍等来蛮横地干预学生理解,从而让古诗词能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站起来。言语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实现古诗词语文教学价值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涵: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内容,细加分析,都是紧紧围绕着“语言运用”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的核心来展开。可以这么说,有了语言运用的过程,才能算语文课。因为很多(几乎所有)学科都包含思维、审美、文化,尤其是历史和艺术,但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于,阅读教学活动要通过思维、审美、文化的负载体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的“解码”,从而帮

4、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再编码”,实现拥有自我思维、审美创造、文化理解的能力。古诗词的阅读教学,当然不能例外,并且还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典型、难度最大的一类言语实践活动。不过,我们还将会在言语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可以说古诗词是汉语的“形象代言人”,所以尤其要充分发掘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可能性。遗憾的是,当下诗歌教学现状,呈现出诗歌阅读教学浅表化、概念化特点,言语实践活动未能充分展开。例如对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经常会有以下步骤:首先简介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然后介绍写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接着概括上阕写了什么内容、下阕写了什么内容,最后体会毛主席在这首词中表达出的具体情怀。

5、当然,教学内容的选择可能没有多少问题,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的安排,而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恰恰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的最大价值应在于抵达教学终点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经历。就教学过程来说违背了一般正常阅读的心理过程。正常的阅读首先会识字、认词,接下来会考虑这首词所写的主要内容,进而会揣度作品的写作意图,最后可能会考虑作品的艺术手法、风格特征,再进一步会考虑写作意图与写作手法之间的密合度的等鉴赏问题。总结一下也就是经常所说的“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何这么写写得怎么样”几个环节,理应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过程安排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活动不畅,甚至错乱,因而大大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言语实践活动质量。就

6、教学方式来说,会选择运用幻灯,呈现资料,然后再把老师准备的结论提供给学生,学社一般会选择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只不过是披着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传统讲授法教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言语实践活动的主体,有讲解之前准备幻灯时的书面语写作,有讲解过程中的口语实践活动。这种言语活动不是应该有的教学言语活?印词骨诜艿难?生做了笔记,也只不过是概念化、浅表化地知晓了“答案”,而没有充分而又完整的学习经历,还有一部分不勤奋的同学只能在语文课上无所事事,将语文课变成了休养课、疗养课。正常的教学言语活动是在老师的引领与带动下,学生占据着课堂教学言语活动的主体地位。通过言语实践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审美意识、领悟文化内涵

7、,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一些老师,在教学流程上会有一些调整。例如,首先会从诗歌词语的翻译理解入手,然后分析诗歌的题材内容、辨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还会在补充介绍人生经历的基础上进一步读出诗歌的独特意蕴。这些做法,从阅读思维过程上来说或许没有错,但是如果要是从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培养来看,就有了问题。因为分析时所用的知识大多是西方语法和西方文论。我们分析汉语,必须明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简单拿西方语法体系来解释中国表达。汉语的一大特征是不讲求词语的线性排列顺序,而追求依托心灵感受的表达,将词语排列得自由和灵活。“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时空,而且特别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

8、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心理时空,而且特别偏重于时间;如果说西方语言的句子是一种物理空间体,那么汉语句子是一种心理时间流。”1举个例子,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很多名家激赏的名句。我们如果简单依据语法、语序,重组这句诗,告诉学生这两句诗应该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么这是有极大遗憾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我们当然可以依据汉字的特征来请学生分析解读,字形结构对我们理解字意有暗示作用。“啄”与“栖”都是常用字,在这两句诗中搭配的对象只能“鹦鹉”和“凤凰”,这就帮助我们理解了句意。如果真要是把句序变成了“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么你就没有读到杜甫

9、想表达出的韵味。杜甫这首诗主要是想表达对往日长安美好风物的怀念,“香稻”与“碧梧”才是想描写的对象。这也正好说明汉语表达注重心理空间的特点,在杜甫心中主要关注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那我们也绝不能简单概念化地说杜甫采用了语序倒装手法,并且就将诗句翻译为“鹦鹉啄食着剩下的香稻谷粒,凤凰栖息在古老碧绿的梧桐树枝上”。教?W中要重视言语实践活动的落实,同时还必须要有合理的言语活动,也就是充分结合了思维、审美、文化等特质的言语活动。就古诗词教学来说,教师应该研究汉语表达习惯、古诗词语言规律,用诗歌思维分析古诗词。我们不能简单拿着西方语法、西方文学理论的手术刀来解剖汉语文学中

10、的奇葩古诗词。借鉴可以,但绝不能照搬照用。通常的教学应该有的“文路学路教路”思考过程不能被搁置。“文路”是指古诗词表达惯用的思维路径,“文路”是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在古诗词教学中走上正道。如果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呈现概念,缺少学生言语活动之后的心领神会,是简单地应付考试,是教师运用抽象的概括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程式化的答题套路,学生很难有真实语文能力的生长。其实,中国被世人誉为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红楼梦,没有哪个朝代的文学离开了古典诗歌,这也正是当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依然广受欢迎的历史原因。人们喜欢古诗词,首先是因为喜欢古诗词极富创意的表达,喜欢古诗词的意境。在教学中就要

11、通过言语实践听出诗歌中的泓峥萧瑟,找到品读点、延展品读点、透视品读点。首先,在言语实践中找到品读点。古典诗词的“文路”古人已有了相当多的论述,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以言绘象,立象尽意;二是追求诗化象征性意境。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向立体,应从言语层、形象层、象征层三个层面逐层建构。2例如,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就需要通过言语实践来品味诗中的形象、意境,并通过形象特征和意境氛围来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怀。不能忽视傲然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不能无视诗人描绘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等意境氛围,不能淡化“鹰”“鱼”“船”等和诗人形象相互映衬的物象,当然更不能漠视词下阕所写读书时期的

12、诗人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诵读这首词,接着请同学们在言语实践中完成写句练习:诗人在( )的秋天,看到了( )的画面,想到了自己( )的生活,抒发了( )的情怀。这样,我们就兼顾了前文所述诗歌“文路”的两个主要特征,达成了基本读懂诗歌的目标。在具体上课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多加以引导,不应操之过急。比如,可以请同学们讨论选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词中的意象、意境等来做铺垫,可以思考诗句的语序来理解的写作意旨等。然后,学生即可明晓为何要写这样的秋天、要回忆这样的青葱岁月。用言写物,借象明意。我们可以在感悟诗境中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积累背诵、拓展诗句。3又例如,左思的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中的“

13、离离”一词和“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其趣迥异;阮籍咏怀诗”薄帷鉴明月”中的“鉴”和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各有千秋。我们可以请同学们解释相应的词语,并说出相互之间的区别,从而再现形象、感悟诗境,并在诗境中学习领会相同词语的不同语境含义。其次,在言语实践中找到延展点。阅读文学作品的路径应该是“解码编码再解码”,我们不能随意缩短。我认为文学阅读过程中所谓“解码”是指要能从字、词、句入手,着意解读包含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趣;所谓“编码”是指能将自己的适恰性解读通过准确的表达呈现出来,重现文学作品所写的隐含内容;所谓“再解码”是指能从深层原因分析所写内容和所用写作方法方式之间的合理性。综

14、合起来说就是要符合之前所说“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何这么写写得怎么样”几个环节。我们读诗,离不开诗体、诗题、诗意、诗情、诗理、诗艺等方面的品析。要指出的是,“学路”上言语实践的延展点集中在诗艺的评析上,以便让学生对诗艺有清晰的体认。举李煜浪淘沙来说,我们可以有这样的问题:下片开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中的“莫”,既可作“莫”解,也可作“暮”解,你认为哪种理解更佳?并简要分析。如果要是觉得“暮”更胜一筹,那么就涉及了情景关系的思考。借助了黄昏时分的气候,更加彰显了暮春的凄迷。身为亡国之君的强烈痛楚,如在胸间回荡。又如王安石有一首非常有名的集句词菩萨蛮,其中有一句“梢梢新月偃”,我们可以问出这样的问

15、题:有人认为此句用比兴手法寓示对国家政局的关怀,请对此予以分析说明。在赏读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后可以给同学们留下这样的语言表达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达的归隐之情和王维在山居秋暝中表露的归隐之趣有何区别?在“学路”上老师适时提出的言语实践练习,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的写作路径,延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拓宽了阅读视野。最后,在言语实践中找到透视点。老师之所以教,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要领着学生走到“一望而不知”的地方,并激发学生再继续往前走的兴趣。其中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前人诗评,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例如,对于终南山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所写内容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

16、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可以请同学们结合全诗写出自己对尾联的看法、评价。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应多结合理性思维,多关注矛盾处、内容与手法的合理性等,从而让学生能沿着读诗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点燃更多同学的读诗兴趣。再如,读陶渊明中后期的诗文,我们总是不忘要去说“归隐”,而饮酒中偏说自己“结庐在人境”,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依据诗歌内容来分析说明。由此,可以帮助学生去深入辨析陶渊明笔下的归隐内涵,并对诗歌作深度解读。要指出的是,所有问题的提出都得依据诗歌本体,可以是整体,亦可以是局部。并且是教师手持透视镜,犹如医生借助CT机,带领学生以书面表达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深度玩味诗歌。总而言之,以言语实践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