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聚焦、逐一破的微研讨.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997039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聚焦、逐一破的微研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点聚焦、逐一破的微研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聚焦、逐一破的微研讨.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点聚焦、逐一破的微研讨单次教研活动应该是有计划的、专注于某个点、个个击破的研讨活动。这种关注于某一点,并个个击破的研讨活动,我们称其为微研讨。具体做法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或所需要的所有专业能力按类别依次组织系列微研讨,逐一击破、稳步提升。 从课堂教学上来讲,教师必需的专业素养包括:精准地解读教材、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案、高明的课堂语言、敏锐的信息捕捉等。为此,我校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四大系列微研讨。一、教材解读系列微研讨在教材解读的系列微研讨中,我们会根据年段、知识类别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内容作为研讨内容,然后有计划地分配至各单次微研讨中。在单次微研讨过程中,教师首先对所选定的教材内容

2、进行独立解读,包括:阅读教材,理解知识架构;阅读教师用书,理解教学目标和教材设计意图;完成配套练习,理解知识运用方式;最后把自己对教材知识内在逻辑的理解形成文本材料。在随后的团队集中研讨中,各位教师通过文本材料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了解他人对教材的理解,然后相互探讨、辨析,最后形成具有团队共同智慧的教材理解文本材料。在经历这样的研讨过程后,参与研讨教师就融合了自己与他人对教材理解的双层智慧,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深度的教材理解,从而提高了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二、教学设计系列微研讨课堂教学“如何教”,也需提前规划,这种规划就是教学设计。不同年段、不同课型的教学活动展开逻辑都有其明显特征。因此

3、,教学设计的系列微研讨是先按照年段构建研讨团队,分别研讨,然后各自按照课型依次研讨。按照课型进行微研讨的工作,首先需要根据学科知识特征进行课型分类。然后按照课型依次进行教学设计系列微研讨,它包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单次课堂教学设计两个阶段。其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对相关联的类知识的整体设计,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单元整体知识架构和单元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单次课堂教学设计是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指引下,对单元内部单次课的教学设计,重点体现一节课内部教学环节的展开逻辑。三、课堂语言系列微研讨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如果要将固化的教学设计文本呈现其灵动的一面,那么师生的互动是关键,而师生互动的热度和效度很

4、大程度上取决于起引导作用的教师课堂语言,这些课堂语言主要是引导语和过渡语。为此,课堂语言系列微研讨的重心放在课堂引导语和过渡语上,采用的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书写出相关的引导语和过渡语,然后在团队研讨解读阶段,教师说出引导语和过渡语及其原理,最后通过课堂教学予以检验和修正。四、信息捕捉系列微研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互动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引导,是教师向学生的信息传递;信息反馈是学生向教师信息传递的,是教师调整后续教学活动的依据。不管信息从何种方向传递,都需要接受信息方主动捕捉,其中学生信息向教师方向传递时,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直接影响这种信息传递

5、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面对学生信息时,必须做到:选择与应对。选择是指选出利于教学过程推进的学生信息、选出出现频率高的信息,遵循高频信息集中处理、低频信息个别处理、教学推进信息优先处理的原则。应对是指教师在选择出相关信息后,所采取的后续教学推进策略。教师对学生信息的捕捉决定了该节教学过程的推进进度和学生的课堂收获度,因此,我们把它确定为一个系列微研讨内容。此系列微研讨的研讨策略是:预设、记录和反思。预设是指在教学设计阶段,对学生接收问题后可能出现的反应进行预估;记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请团队教师对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捕捉情况进行记录,为团队集中研讨提供素材;反思是指在教?授课后,对教师捕捉学生信息的情况进行思考与重设。鉴于课堂教学的成功需要以上各项专业能力共同作用,我校安排的以上四个系列微研讨是相互穿插进行的。微研讨追求的是在单次研讨过程中,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而暂缓对其他问题的研讨。虽说在短时间内,没有研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会依然出现,但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所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届时,教师的业务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会有一个化茧成蝶的华丽转身。责任编辑李少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