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996318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未知 摘 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获得A+的成绩。本文通过梳理分析从2000年建院至今在公共管理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基于研究的教育改革创新,总结了学院以“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际先进水平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具有开放的视野和时代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德才兼备的育人传统”为核心内涵的“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公共管理教育模式,以期推动中国公共管理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教育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2、一、引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全球竞争加剧等挑战,管理实践呼唤面向政府及公共部门的专业管理人才,而社会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期待着高等教育的有效应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代获得恢复和重建1。在学科发展与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与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几乎同时起步但已趋于成熟的美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被留学回国的学者和教育考察官员带入视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9年批准在我国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第二年,清华

3、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公共管理学院2。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需要,结合公共管理的特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建院之初,确定了学院专注于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并坚持对人才培养规律、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不断进行研究探索,推动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与创新,逐步明确以“培养引领国家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公共事务领导者”为定位,探索国家需求导向、公共价值引领、知识能力并重、层次系统多元的办学模式,旨在推动公共管理教育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才需求。在2017年底公布的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得A+的好成绩,人才培养工作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梳理分析2000年建院至今在公共管理教育

4、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基于研究的教育改革创新,总结适合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二、在教育研究基础上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最初都是学术定位。从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MPA学位,到2003年批准清华在内的7所高校首批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公共管理教育在国内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清华公管学院组织教师分析研究公共管理教育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公共管理的需求等,先后发表了“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发展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生教育”3“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4“借鉴创新,建设一流公共管理学院”5“国外MPA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6“从MPA看中美高等教育

5、的差异”7“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8“中国公共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9“科技管理人才选拔与培养问题调研分析”10“公共管理职业技能的探索性研究”11“公共管理硕士(MPA)入学标准有效性研究”12“国外公共管理实践教育:模式、特点及借鉴”13“中国MPA教育: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14等,根据管理实践和学科发展的不同需求,逐步细分博士生、硕士生、MPA的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从学科责任和国际化师资的优势出发,开设英文硕士项目、全校选修课等,基本形成由学术型、实践型、国际型、普及型不同培养定位组成的公共管理教育体系。1.学术型博士生培养学术导向。2003年清华公管学院在全国首批获得“公共管理”一级

6、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学术研究生的培养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对原有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和行政管理硕士培养方案重新梳理以及人才需求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共管理博士生培养的学术导向,拟定了全新的培养方案,将其定位于“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非盈利机构等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公共管理领域高级人才”。对原有的行政管理硕士,则参照国际通行惯例,根据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分化为应用和学术两个培养渠道。偏向应用型的学术硕士生,向MPA培养模式看齐,可以选择以政策分析实践(Policy Analysis Exercise,PAE)作为学位论文;偏向学术型的硕士生可以在本院

7、完成课程和论文开题后申请转博,继续学业,或在毕业后申请到国外一流公共管理院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公共管理博士培养方案经过5年的试行,巫永平、沈勇等学者在2009年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调研,包括博士生座谈会、博士生导师访谈、博士毕业生问卷调查等,并邀请了国际公共管理学科的4位专家组成独立的评估小组,对16篇公共管理学科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估。通过回收到的50份问卷、10余次访谈记录和专家反馈的论文评估报告,进一步了解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现状,分析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为提高博士生教育水平调整培养方案。新方案确定博士生的学术研究培养定位不变,但根据培养目标加强了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和

8、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2.实践型专业学院的定位在清华公管学院的学生规模上体现非常明显,每年入学的实践导向的MPA学生人数约为学术研究生的34倍。在MPA培养中学院基于调研,适时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但始终坚持实践导向。2000年获得首批MPA试办院校资格后,学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按照全国MPA教指委要求,确定了“为公共部门培养复合式、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并在教指委规定的核心课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设计了公共政策、政府组织与管理、非营利与公共事业管理、国际事务和战略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区域发展与城市治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等方向性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15。2003年清华公管学院获得“公共

9、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之后,重新分析MPA、学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不同培养定位和教学模式,对MPA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清华品牌”的办学定位16。自2005级开始全部调整为非脱产班形式;除了保留晚间和周末授课形式外,还在学校的支持下,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主动适应国家对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各省级组织部门推荐的地方政府中层领导干部,采用每年两段式集中学习方式,设立MPA-E项目;并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住建部、公安部等大力支持下,设立MPA定向项目,重点培养发展规划、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等特定领域急需的公共管理人才17。2010年国家实施MPA双证改革,由彭宗

10、超教授负责,专门成立20余位教师参与的攻关小组,开展对MPA培养模式改革的专项研究,前后召开10余次全院教师研讨会和学生座谈会;深入中央部委、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调研;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于未来的MPA培养目标,有近40%受访者认为清华公管学院培养的MPA不仅要成为高水平的公共部门管理者,更要成为高水平的公共事务领导者18。同时,英文项目的开展也使得学院认识到全球视野对于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应对全球治理变革与挑战的重要性。在调研基础上,学院借鉴国内外兄弟院校经验,着手顶层设计,对MPA培养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整体推进,于2011年推出新版MPA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强调

11、“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同时在课程设计中突出领导力的提升和全球视野的拓展19。3.国际型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学(China Study)”在国外学术界悄然升温,执政者也希望了解中国发展与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国家角色和责任的变化对公共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06年全国首批MPA试点院校评估结束后,清华公管学院从学科责任和国际化师资的优势出发,开始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MPA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学院派多批次教师到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国大学、巴黎政大、牛津大学、英国发展研究所、荷兰社会研究院以及南非、埃及等多个国家和机构调研。经过缜密的调研和方案设计,2007年清华公管学院在国

12、内率先开设全球招生、全英文教学的国际发展硕士项目(Master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MID);2008年又接受商务部和教育部委托,招收国际公共管理硕士(International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IMPA),同?尤?英文教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级公共管理人才,纳入我国新时期援非人才战略计划。两个项目均定位于: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管理一般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解。MID偏学术,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来探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发展的有效模式;IMPA偏应用,提高解决国家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13、和问题的能力。中国发展经验和项目本身准确的培养定位与课程设计,使得清华公管学院的MID项目在2009年全球70多所院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全球10所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首批支持的国际发展实践硕士项目,之后,根据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转型,将原学术型硕士项目MID改为应用性的MPA项目,英文名称改为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缩写仍为MID。2017年,IMPA项目在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项目绩效评估中被评估专家评价为“全国院外教育的标杆和表率”。2017年,基于清华大学全球战略框架,在前期多次交流

14、讨论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清华公管学院与日内瓦大学社科学院签订可持续发展目标双硕士学位英文项目(SDG)、与华盛顿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签订大数据与公共治理(BDG)双硕士学位英文项目。这两个项目均从2018年开始招生,为清华公管的国际型学生培养注入新生力量。4.普及型清华大学每年有超过200名毕业生通过公务员招考、基层选调、挂职等方式选择到公共部门就业,但其中接受过公共管理专业教育者不超过5%,反而是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占多数。2008年和2009年,清华公管学院的学术研究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的比例分别只有15%和16%。这些现象引发了学院对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职业选择错位的反思。2009年开始,谢矜

15、、汝鹏、蓝煜昕等青年教师带领博士生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包括:“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前置变量和相关行为探究”“研究生公共部门就业的认知、意愿、职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研”“研究生公共部门和基层单位就业引导的策略与机制研究”“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基于行业分析的研究生就业质量反馈与研究生校友成长路径研究”“基于激发研究生学术兴趣的学科发展史探究”“研究生国际组织就业路径研究”等,针对学生在“就业选择与专业背景”“就业意愿与职业素质”“国情认识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加强公管学院研究生公共价值和学科使命提升的同时,突破学院教学边界,帮助有意愿服务于公共部门的

16、非公共管理专业清华学生奠定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基础,提升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于清华大学人才培养全局。学院对全校选修课建设给予政策扶持以普及公共管理相关知识,相继开设了“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的统一与台湾问题”“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概论”等课程,并从2013年开始筹划在清华本科生中开设公共管理第二学士学位的方案,既在全校范围实现公共管理教育的辐射,又可以从中选拔优秀生源进入公管学院继续读研。经过论证与审批,2016年在校内进行行政管理辅修专业试点,2017年开始在校内招收行政管理第二学士学位学生。随着博士生、硕士生、MPA、英文项目、本科第二学士学位、全校选修课等各个教育项目的展开,清华公管学院致力于分析教育需求、研究教育规律、适时调整教育定位的成果初现端倪,基本形成学术型、实践型、国际型、普及型不同培养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