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951893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我院数控专业根据产业的发展本地区企业的期望与需要,根据学院校企合作的水平,实施“两主体、三层次、四学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能力三级平台课程体系框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数控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一)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我国制造装配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装备制造业从简单产品的制造到高精尖产品的研发、制造,产品加工精度日益要求高,需要依靠数控机床来保证稳定的产品生产与制造,对于数控机床操作和编程人员的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旺盛需求;随着产品的技术含量的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2、,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改变培养模式,放在一个更加开放能够尽展其才的环境中去成长。(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企业对从事专业数控操作与加工的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他们不仅仅考量毕业生技能高低,更看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在未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对于人才培养不再漠不关心,开始表现出愿意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他们希望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这方面的一部分工作可以在学校里面,与学校配合完成,愿意进行校企合作,但应有针对性,培养的人才要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能够到企业来并快速地上岗服务,这说明我们和企业的合作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合作的方

3、式上应该更加灵活多样。(三)专业建设自身矛盾发展的突破。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应在牢牢直接指向新型制造技术与装备的一线应用岗位,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能力分析,侧重于数控设备操作、设备简单维护、现场简单程序编制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对于数控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基础教育,简化专业理论,拓宽专业面,增加综合技术课数量,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倡适度的专业交叉,加强应用技术动手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思路我院数控专业根据产业的发展本地区企业的期望与需要,根据学院校企合作的水平,实施“两主体、三层次、四学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非连续

4、学程、往复式学习、学工交替的特点,将所学知识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融入企业文化,满足岗位要求,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打下基础。两主体:学校和企业都是育人主体,合作企业可以为见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提供岗位、教学的真实项目、技能培训等等。三平台:即将专业人才的主要技能确定为由低到高的三个能力递进层次,分别为零件常规加工,第二层为零件的手工编程与数控加工,第三层次为自动编程与多轴联动数控加工。四学段: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校企交替完成教学。为满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重新设置了教学学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和第二学年根据校内工厂和合作企业的生产调度灵活设置走岗、贴岗短学期实

5、践,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数控工艺编制、数控程序编制数控机床加工,零件质量检验等工作。第三学年设置6个月的顶岗实习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工作环境内进行企业中真实零件的数控工艺方案制定、数控编程、零件加工以及质量检验,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培养学生成为数控加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途径和措施(一)构建能力三级平台课程体系框架。按照“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技能”的原则和基于工作过程、基于能力培养、基于素质提高的要求,在确保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成长规律,针对数控加

6、工工艺制定、数控程序编制、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以及维修等岗位任职要求,围绕练岗轮岗顶岗的能力培养主线,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平台、专业通用能力平台和专业特殊能力平台三级平台构成。第一级平台为通识能力平台,按照“社会人”、“职业人”所必须的社会素质、职业素质要求,根据练岗培养目标中人文件素质要求,开设人文工具课程、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及指导性教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第二级平台为专业通用能力平台,按照培养机械制造专业大类“职业人”的要求,培养学生在职业领域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练岗培养目标中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要求,开设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造技术、普通机床

7、的零件加工、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第三级平台为专业特殊能力平台,按照培养“岗位人”的要求构建,主要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二)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环境使学生如同进入工作目导向的课程教学,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仿真工作业岗位相同的人员配置通过岗位。按照生产过程与教学实训对接,实训组织上采用与企业技能的系统训练,在技能学以项目引领学习过程,使学生进行角色演练,从而获得职习的同时也强化了职业素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虚拟加工与真实加工相结合,实施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现场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虚拟加工车间、

8、教学网络平台、远程网络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实训基地建设。借助区域行业企业的生产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多途径的合作共建,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如“引企入校”建设“校中厂”,将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以仿照生产企业的功能与设施布局对现有的数控加工车间进行“生产化改造”,使实训教学环境贴近生产实际;以“引入管理、开展服务企业”为目的建设技术测量实训室,使课程教学与企业服务相结合。这些建设方式,主要是凸显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的特点,提高生产性实训的比例,使学生存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从而掌握技能,提升实训效果。建设分层次

9、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课程下企业实践及顶岗实习的要求。(五)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应以高水平“双师”素质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增聘企业优秀兼职教师.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为重点,形成“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团队形成整体合力、整体优势及团队文化。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18以内,85%以上具有“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配置应达到1:1。(六)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建立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保证保证每门课程有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执行。在教学中,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学院和系负责督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1 龚小勇等.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双平台、双核心、双情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9期2 陈斌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