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汉英委婉语看文化异同.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904354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从汉英委婉语看文化异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从汉英委婉语看文化异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从汉英委婉语看文化异同.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从汉英委婉语看文化异同【摘要】委婉语是汉、英语言中共有的现象,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和共同的适用范围;同时也透射出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传统等文化的差异。正确理解和运用委婉语即能更好地体会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委婉语;心理基础;文化异同汉语中委婉语即“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婉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友善辞令)。英语中的“euphemism”和汉语中的“委婉语”意思大体相等。委婉语不仅指委婉词语,它更是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在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

2、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力图代替、掩饰、削减表达的禁忌、直接和粗鄙。一、汉、英委婉语共同的适用范围及心理基础汉、英委婉语折射出汉英两种文化有共同的适用范围。在汉英文化中,委婉语主要适用范围大致为:生、老、病、死;性;排泄;穷困;犯罪;职业;政治。就老年人之“死”而言,英语有与汉语意思相似的婉称,常见的有:to close/end ones days(终其天年);shut ones light off(逝世);to cross the bar(去了);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to pay ones last debt/to run ones race(寿终正寝);t

3、o slip by/away(悄然去了);to be home and free(归去来兮自由哉)等。汉、英委婉语中有一些完全或基本的等价,反映了汉、英民族对外部世界的共识和共同的避讳、美化、掩饰心理基础和思维模式。1.对某些事物情形的避讳。汉、英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英美国家,“忌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重要心理基础。远古时代,人类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对超自然力(the supernatural)的崇拜乃至恐惧,即所谓“灵物崇拜”(Fetishism)。随之而来的就是“语言灵物崇拜”(Word Fetishism)。出于对鬼神的敬畏,神

4、明与魔鬼的名字首先必须回避,担心直呼其名会招致危险和灾难,往往另辟蹊径。英语中有关“Devil”的委婉语有上千个之多,如“the Bleak One”,“Old Boy”, “the Tempter”, “the Big D” ,“Old Harry”, “the Enemy”, “the Wicked One”, “Old Nick”, “Prince of Darkness”等。中国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早在仰韶文化时代人们就相信各种自然现象均由各种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为求避祸,忌讳提及崇拜或敬畏对象的名字,给它们以美称,如称日神为“义和”,称水神为“河伯”,称风神为“飞廉”,称火神为“祝

5、融”。在民间,人们还称各种敬奉的神为“菩萨”。此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汉语中出现了独特的“名讳”、“国讳”、“自讳”和“家讳”,皇帝、官员、宗亲长辈的名字不能直称,不得不提到时也要用其他字代替。2.对生理缺陷及某些行为的掩饰。汉、英语言中常用委婉语说明人体的某些特征和生理缺陷,以免引起不快或冒犯。如在汉语中人们用“腿脚不方便”或“行动不便”指代“瘸子”或“双目失明的人”;用“说话有点慢”指代“口吃”、“大舌头”。英语中用“imperfect hearing”指“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指“the blind”(瞎子),用“queer”指“homo

6、sexual”(同性恋)。委婉语的礼仪功能( ritual function)也掩盖了羞于启齿的令人难堪的事实,用委婉语来表达人们讳言的生理行为,以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唐突现象。如人们去厕所时,英语中婉转地表达为“to wash one s hand, to powder ones nose, to spend a penny,to pay a call, to go somewhere, to 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等。这些说法近似于汉语的“方便一下、去洗手间、去一号、去洗个手、去补一下妆等”。有时将一些丑陋或不合理的事物冠以高雅、正当的称谓,使委婉语的使用常常具

7、有一定的掩饰性。在英美,囚犯们为了自我美化和自我洗刷,用“college” (学院)来称呼监狱。他们把因犯罪而被迫关进监狱强行学习、改造美化为在大学为增加知识而学习,体现了囚犯们强烈的虚荣心,使这个词成为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委婉语。3.对事物的美化。人的价值观里有趋美性和趋好性的一面,委婉语的作用除了避免刺激、消除粗俗、摒弃陈腐外,还可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给人以安慰。职业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敏感话题。社会有分工,有的职业脏、苦、累,有的净、闲、逸。有的职业赚钱多,有的职业赚钱少。于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委婉语里就出现了一些花哨、委婉而动听的名称以升华职业,提高社会地位,消

8、除怕“失体面”的忧虑。在中国人们将以前称呼的“保姆”、“钟点工”改为“家政人员”;将没有固定工作的人员称为“自由职业者”。在英美国家如称Hairdresser(理发师)为beautician(美容师); gardener(园丁)为tree surgeon(花木外科医师)或landscape architect(风景建筑师);“打字员”自封为secretary(秘书);“补鞋匠”自封为shoe rebuilder(鞋子复原师); 就连butcher(屠夫)也以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自称 ; funeral undertaker (葬礼承办人)也被一个更高尚的词代替为m

9、ortician或grief therapist( 哀伤治疗师)。另一典型的例子是航空公司对机舱等级的美化,一等舱(first class)改称豪华舱(deluxe class),二等舱(second class )就升格成了一等舱(first class),三等舱名称不雅、不美改为商务舱(business class)或旅游舱(tourist class)。这样一来,旅客皆大欢喜,不论坐哪等舱,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4.对事物的幽默调侃。委婉语的使用把严肃的事实寓于幽默中,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如:“battle of the buige”(优势之战,突出部之战)源于德军在1944

10、年末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势,在英美国家现在用来委婉地调侃为保持体型的女士们所进行的减肥持久战。两次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盟友英国的飞机、装甲车屡屡被美军击中,许多英军士兵被误伤,这种误炸却被称为“friendly fire”(友好的炮火),“accidental delivery of ordnance”(误送弹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们创造了一些风格诙谐轻松、带有深层批评含义的委婉语:“一阵风”(指短期内工作做得轰轰烈烈,但不够深入和持久,很快就恢复旧时的样子);“走过场”(应付上级审查,搞例行公事之类形式化动作);“家长制”(不讲民主,独断专行);“踢皮球”(领导者或经办人之间互相推卸责任,把待解

11、决的问题推给别人)等。 二、委婉语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蕴涵委婉语的使用十分广泛,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东西方社会里得到认可的言谈举止的准则、人们的思维模式和道德观、价值观。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涉及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或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在委婉语中有所反映。1.折射出不同的宗教信仰。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以“死亡”这个词为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委婉语。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人在有生之年注定要经历罪恶、堕落和赎罪,只有赎清人的原罪,才能在来世得到拯救,进入天堂,否则将在地狱里永受煎熬。基督教的死亡观是以死后灵魂得到拯救,进入天堂

12、为中心的,故英语中死亡的委婉语有go to/reach a better world( 去更好的地方), be In the golden heaven, be In /go to heaven(上天堂), be with God/be called to God(被上帝召唤),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安全地躺在耶稣怀里)等。比起西方民族来,汉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宗教禁忌没有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多来自道教和佛教。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中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委婉语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隐化、迁形、物化、遁化、羽化、气散、归

13、道山”等,道教的神仙学说给后世留下了“化仙,升天,升仙,仙逝,驾鹤西游”等委婉语。佛教发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六道”中轮回,历经苦难,只有皈依佛门,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进入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来源于佛教教义的死亡委婉语“涅?”,是佛教所指最高境界的音译。此外还有“成佛,圆寂,归真,坐化,寂灭”等。佛祖释迦牟尼居住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凡是佛教的善男信女们生前行善积德,憧憬着死后能够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因此在汉语中也有“上西天”、“归西”、“上天”、“归天”、“见佛祖”等对于死亡委婉的说法。2.折射出不同的等级观念。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尊祖敬宗的传统

14、孕育了汉语中名目繁多的“名讳”和称谓上的禁忌。现代社会已经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会体制,但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名讳”情形,即上对下或年长的对年轻的可以称名,而下对上则称官职,晚辈也不可直呼长辈之名。这与西方文化有所差异,英美文化中没有显著的等级观念,无论地位高低都可以直呼其名。3.折射出不同的传统与伦理。英美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不迷信特权和传统,注重独立和进取,创新而轻老。加之在西方社会中有子女成人后就与父母分开居住的传统习惯,老人生活孤单寂寞,因此“老”就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大忌。它意味着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迟钝、爱唠叨、固执、任性、怪癖等。所以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特别多。如 a seni

15、or citizen(年长公民), golden years(黄金年华),past ones prime, the longer living, distinguished gentleman等被用来代替 “old”。“养老院”也被说成“nursing home, home for adults, rest home, adult communities”等。从事英语委婉语研究的专家尼曼等曾风趣地指出,当今的美国没有“老的”(old),要么是“老练的”(seasoned),要么是“保养得很好的(well-preserved)。中国的文化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注重敬老尊贤,提倡伦理道德,在中国的传统

16、文化中,“老”并不是禁忌语,“老”代表了经验、学识、成熟、可靠,年老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华发”,“夕阳红”,“黄昏恋”,“忘年交”等委婉语饱含敬意。4.折射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汉民族的社会意识中,有浓厚的重义轻利、重义轻财的价值取向,国人耻于经商,羞于言钱,更不屑于与商贾打交道,高雅场合出口不直言钱,戏称为“孔方”、“贯头”、“官板儿”、 “孔方兄”、“三斗米”等,现代则是 “大团结”、“伟人头”等。对有钱人称呼“大款”、“款爷”、“暴发户”,而知识分子的经商行为成了 “下海”。人们崇尚知识,羡慕国家公务员的职业,称“铁饭碗”和 “吃皇粮”。而英美文化崇尚金钱物质,人们对钱的态度大方、坦然,也就不存在因为要遮掩而委婉。综上所述,虽然英汉委婉语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思维模式,但由于汉英语言本身特征和文化的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从委婉语的使用中可见一斑。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