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892697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摘 要:教师教读一篇文章,就好比庖丁解一头牛,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能够游刃有余,事半功倍。试图从题目、知识点、中心句、疑点、背景、体裁、主题七个方面来探讨文章教学的切入点。 关键词:切入点;题目;知识点;中心句;疑点;背景;体裁;主题庖丁解牛,所解数千牛矣,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身体结构规律,每次下刀,选准切入口,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同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每一节课都能选准选好教学切入点,也就可以事半功倍,得心应手。题记切入点,是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

2、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教材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篇课文,都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关注的。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的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思维,向课堂要质量呢?以下是本人教学

3、过程中的一点尝试,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从文章的题目切入提纲挈领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例如,在教学幽径悲剧一文时,完全可以抓住“悲剧”两个字来设计教学。我们可以先向学生讲述鲁迅有关悲剧的阐述,(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后问学生:“从题目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只要学生稍微动动脑子,基本都能说出“幽径很美”“幽径后来被毁灭了”)紧接着我们马上再问学生:“幽径到底有多美?幽径中最美的是什么?幽径怎么会被毁灭的?”最后问学生:“是如何看待

4、幽径发生的悲剧的?”当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课文的重点也就抓住了,我们的教学也就完成了。再加上由于问题设计得合理,学生不但会乐于思考,而且容易解决,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得多。二、从文章的知识点切入请君入瓮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人教版,在系统上是按主题编排的,所以在同一单元里的课文,很多知识点是具有连贯性的。如果我们能够巧妙运用这些知识点,从这些知识点切入,就会让学生不知不觉走入你预习时设计好的“圈套”。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们可以抓住“人物描写方法”这个知识点设计这样一个思路:1.“小说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学生刚上过小说故乡,老师在分析闰土和杨二嫂时都会涉及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所以学生一般都

5、知道。)2.“依据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找出文中有关于勒的描写?”(课文中很少,学生很难找到,或者说找到很少。)3.“于勒既然出现在小说的标题上,照理说他应该是课文重点刻画的人物,可为何课文对他的描写如此之少呢?”(点出学生心中的疑问,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4.讲述人物描写方法中的另一类型间接描写(告诉学生我们以前学的五种方法一般是指人物描写中的直接描写),并且解释何谓间接描写(是一种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而是通过与其有联系或密切关联的周围的事物如环境、人物、行动等进行描写,以期达到犹如画图中的映衬、渲染等方法而将所要加以描写的对象烘托、凸显出来。)5.“课文是通过哪个人来描写于勒的?他是如何

6、评价于勒的?(或者说他们对于勒有些什么不同的称呼?)6.“对同一个人的称呼怎么会有如此之多?而且还是截然相反的。是什么在主导着菲利普夫妇?7.除了言语,菲利普夫妇在行动上又是怎样对待于勒的?8.菲利普夫妇又是怎样的人?找出文章中对他们的描写?9.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当我们按照这样一个教学思路去完成教学,就会发现学生一开始时毫无觉察,然后是不知不觉被你牵着鼻子走,最后当然是恍然大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三、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脉络清晰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7、。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苏州园林是最典型的可以从中心句切入的文章了,因为不但整个一篇文章有中心句(务必使每个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且每一小节都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句子,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对课文的教学也会让人觉得水到渠成。四、从文章的背景切入一举两得在教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

8、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讲述文章的背景知识时不能机械地宣读,要编成精彩的故事片段讲给学生听。例如,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时,完全可以从刘禹锡初到安徽和州县的一段遭遇切入。这样,学生不但会对课文感兴趣,而且对于刘禹锡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也会有大致了解,真可谓是一举两得。(附: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

9、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

10、,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五、从文章的体裁切入举一反三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当我们抓住了文章体裁的特点,以此为切入口,不但让人觉得顺理成章,而且能解决同一类的很多文章,有时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抓住“记”这种体裁,或许会改变我们在传统教学文言文时那种呆板枯燥、味同嚼蜡的感觉。具体操作:1.复习文言文“记”这种体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文章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如何描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1、?又发表了怎样的见解?(尽管这些题目在还未疏通文意时显得挺难,但由于是顺着“记”的特点而来的,学生也不会觉得突兀,再加上是初三学生,如果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之下,应该没有问题。)当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这时候我们再去疏通文意,那就如同是四两拨千斤了。类似的“突破口”在文章中都可以找到,关键是我们能深入地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只要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我们是完全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另外要注意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编辑 赵飞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