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教学点滴.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892608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文教学点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用文教学点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文教学点滴.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用文教学点滴摘 要:本文从教材的突破、教学任务的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等角度对应用文教学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应用文教学;任务驱动;教材;方法应用文是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办理公务及个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某种惯用格式的重要文体。在实践中,我感到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与单调乏味,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变得新鲜、活泼、有趣,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就成为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这里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突破教材,充实课堂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需要具备获取、筛选、处理信

2、息的能力。在应用文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搜索资料,及时了解最新的国际国内状况与信息,充实自己的资料库。有些教材和大纲没有涉及的内容是需要教师补充的。比如:“申论”这种文体,教师就要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文体知识与写作要求。学生永远对新消息、新情况、新事物感兴趣,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新的信息适时引入课堂,补充与更新教学内容,才能进一步提高应用文的教学效果。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应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3、的教学设计思想。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任务设计的中心点,利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并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深化学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活动,将对新知识的体验和原有知识有机地结合,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任务的设计目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的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设计的任务应难易结合,学习能力高的学生组合完成较难的任务,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完成较易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力所能及地完成任务。为了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

4、活动中,合理地评价完成任务的情况和质量尤为重要。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小组间评比的规则,教师作为裁判,努力将竞争意识引入到活动中,鼓励组内学生团结高效地完成任务,并相互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这种方法在教学重点的强化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尤为有效。三、创新手段,注意效果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好,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应用文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可操作性,为了让学生对应用文格式有感性认识,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应用文实样让学生看。多媒体的视听效果,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当然,不能为使用多媒体手段而使用,应该视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决定

5、教学形式与手段。只有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四、讲究方法,塑造人格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责任,教学方法应以教学效果为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思辨能力,我安排了“辩论”系列专题,包括观摩国际大专辩论赛、组织班内辩论赛等形式与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观后感的写法,学会欣赏电影的魅力,我甚至将一些著名影片搬进了课堂;为了掌握主持词的写法,我就实地组织主持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合作,受到了良好的思维训练,提高了欣赏品位。学生普遍希望多组织这样的课堂活动,这使我受到极大鼓舞。我觉得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因此,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得到体现。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人格的培养。五、“学”“习”并举,训练有素心理科学实验表明: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不仅要“学”,而且要“习”,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通过经常的“习”,不仅可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往往还会有新的发现,即“温故而知新”。应用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学”“习”并举,训练有素,方能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熟练的写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