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885506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为了对小学识字教学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可行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小学的识字教学任务,笔者对已呈现的诸多小学生识字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字自身存在的问题汉字不完全与拼音一?樱?拼音有自身的一套体系,以符号表示音阶。然而汉字系统中的汉字仅为汉字的表面含义,通过汉字自身的意义组成。根据文字本身可以看出,汉字之所以组成的部分和结构不同是因为其传达的意思不同,凭借本意而构造出的汉字其外形构造和含义密不可分。人们只有对汉字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更好地掌握它、应用它。这样,无论是对整体地认识汉字,还是系统地认识汉字以及汉字结构之间的关联,都有

2、很大的帮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形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大家现在所使用的汉字,都是通过长期演变而来。因为汉字的改革、简化,使很多字的结构、形态都发生了改变,当初造字时的栩栩如生不复存在,这样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识字的难度,使他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弄错。二、教学目标的因素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很好的识字基础,那么他的阅读和作文就很难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000个字。这么大的识字量,相对于小学生而言,任务确实非常艰巨。再加上汉字繁琐的笔画、复杂的构造,又有许多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因素不

3、但给学生学习汉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使教师的识字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三、教学对象的因素学生的年龄因素和心理因素也给识字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1.学生注意力有限对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只有十几分钟,连半堂课都不到。这样就使教师的讲课时间受到限制。因此,有时候教师根本完不成课堂识字任务。2.学生认知和观察能力有限对于新事物,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不强。他们认识的主要都是事物的整体外观,对于事物的细小差别却不易发现。学生由于观察能力有限,所以在识字过程中,很难独立发现汉字细微的不同之处,这样就使他们学习汉字的难度大大增加了,也使他们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错别字的现象。3.学生死记硬

4、背占主导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这个字的含义,所以就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这个字,并且把这个字所关联的词语记在心里。还有不少字学生是靠记笔画来记忆的,并没有把这个字当成一个整体的形式记在心里。还有的学生把一个字拆开来记忆。例如“还”字,里面是“不”,外边是“走之旁”。这种拆字记部件的学字方式也很好,在识字教学中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相对容易的字可以通过记笔画的方法来记忆,比较繁琐的字可以通过记部件的方法来记忆。部件出现次数多的字就比出现次数少的字便于记忆。依据人的记忆模式,不同的字在人的脑海里记忆需要的时间也不同,这完全取决于部件是不是经常出现。有些部件学生经常见到,所以更容易

5、记住带有这些部件的字。有些部件很长时间才见到一次,那么带有这样部件的字学生又怎会轻易记得。四、教者的因素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使得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没有一点儿生机。课堂上,有的老师从头讲到尾,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有的老师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就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效率可想而知。有些生字学生当时是记住了,可是时间一长,学生的记忆就会变得模糊。有些形近字、同音字更是难以区分。再加上每天都会有新的生字不断注入,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厌烦了,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上不再主动,完全等待老师的“填鸭”。

6、学生的生字掌握得不好,老师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还以为学生的练习不到位,继续加大课业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渐渐步入中高年级,进入了错字、别字多发期,很多学生写作中错字、别字连篇。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出现错别字是因为他们的马虎,或认为是字太难。其实,有很大成分是学生不理解字意造成的,还有就是学生不理解汉字的结构,机械记忆造成的。可是教师并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只知道让学生反复地抄写,反复地背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以上是笔者对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的一些调查。有些材料掌握得不一定全面,有些问题分析得不一定透彻,笔者将会对此类问题继续关注,继续不断地探索,争取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编辑 郭小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