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细胞免疫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8875739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细胞免疫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生物细胞免疫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生物细胞免疫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生物细胞免疫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生物细胞免疫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细胞免疫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细胞免疫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全国卷2)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第一道防线,人体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特异性免疫是建立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的,针对专门的病原体起作用。,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溶菌酶的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

2、成的。,1.“作战部队”主要是淋巴细胞。,2.“作战策略”,体液免疫:对于存在于细胞外液的专门的病原体(抗原),主要由B淋巴细胞参与战斗,最终形成抗体来对付抗原; 细胞免疫:对于已经侵入了细胞的病原体,主要由T淋巴细胞参与战斗,形成效应T细胞直接作用靶细胞使之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抗原:,指能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和抗体,本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 等物质。,举例:疫苗、凝集原、外毒素等,特性: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抗体,抗原和抗体,本质:,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球蛋白,特性:,特异性,分布:,1)血清(主要

3、) 2)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乳汁),举例:抗毒素、凝集素等,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请同学们填出图中各细胞或物质的名称,A,B,C,D,E,F,G,H,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记忆细胞,抗原抗体结合,浆细胞,抗体,抗体,靶 细胞,思考:生物体的细胞免疫将入侵细胞的抗原释放出来以后,又是如何将抗原消灭的呢?,细胞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2014海南卷)1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2014大纲卷)3. 下列关于人体淋

4、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 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1、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2、下列免疫活动,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 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 C.溶菌酶杀死细菌 D.白细胞吞噬细菌,课后作业,B,B,3.淋巴细胞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抗体( ) 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针对各种病

5、原体 能在体内保存 A.1、3 B.1、4 C.2、3 D.2、4 4、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无胸腺裸鼠体液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B,A,5.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6、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细胞 浆细胞

6、A. B. C. D. 7、关于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分化而成 B.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C.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D.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分化而成 8、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效应T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A,B,A,延伸: 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的区别:,结论: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快、更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致病之前将其消灭。,疑难辨析,(l)溶酶体杀菌若在口腔内进行,属第一道防

7、线(在外界环境中完成都属该防线);若在体液中进行,则属于第二道防线。二种情况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吞噬细胞在体液中吞噬病原微生物并将其杀灭,应为非特异性免疫;若仅仅暴露抗原决定族并呈递给T细胞或吞噬抗原抗体结合物应界定于特异性免疫。 (3)效应B细胞是唯一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该细胞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较多;也是免疫反应中唯一没有识别抗原能力的细胞。 (4)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相对较短,而记忆细胞可长期存在或终生存在。解题时若感染或注射疫苗后短时间发挥作用为抗体,长时期应考虑记忆细胞。,三、免疫失调病,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免疫能力过强,免疫能力过弱,免疫 失调,由于免疫功能过强

8、、过弱或缺陷而引起的疾病。,免疫缺陷病(艾滋病),HIV:,艾滋病,致病机理:,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 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艾滋病,病毒分布:,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 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传播途径:,1)性行为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艾滋病,1)洁身自爱 2)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3)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4)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5)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预防措施:,概念: 举例: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9、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酿脓链球菌表面的一种抗原决定簇,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抗体,心脏受损 风湿性心脏病,进攻,进攻,过敏反应,概念: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 组织严重损伤。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过敏原,机 体,抗 体,某些细胞,过敏原,释放物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过敏原与过敏反应征: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 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

10、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 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四、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对外,防卫功能; 对内,监控功能; 清除外界病原体和内部突变细胞的功能。,1.免疫预防 2.免疫治疗 3.器官移植,免疫学应用在三个方面:,五、免疫学的应用,课堂小结,小结:,1、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c,课堂练习,2、下列不属于抗原

11、特性的是 A异物性 B大分子性 C多样性 D特异性,c,3、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A,4、依靠抗体的免疫是 A非特异性免疫 B细胞免疫 C特异性免疫 D体液免疫,D,5、右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杀伤作用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D,6、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分化为浆细胞的是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C,7、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

12、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A,8、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D,9、如果割除幼鼠的胸腺,则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D,10、下列疾病中,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湿疹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风湿性心脏病,B,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A,体液免疫 flash动画演示,细胞免疫 flash动画演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