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8704974 上传时间:2020-07-17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各论 刺法灸法学 针灸治疗学,经络腧穴学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 主要研究: 1、经络与腧穴的概念和发展史; 2、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病候、生理功能、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腧穴的分类、定位、主治、刺灸法等。,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和分布概况。掌握经络的基本作用。 2.熟悉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熟悉经络学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了解其由来、理论形成和发展概况。,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

2、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二、经络概念的形成:,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分,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源流:,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脉书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经络学说,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 十五络 孙络 浮络,络脉,(一)十

3、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十二经脉的命名,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组成。,手足:经脉四肢循行的部位 阴阳:经脉阴阳气血的多少 脏腑:经脉内在的属络关系,命名原则,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

4、: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前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上肢手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足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具体名称:,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1)走向交接,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阴经。,(2)交接部位:,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b.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c.异名的足、手

5、阴经交接于胸部,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1)分布规律,1a.四肢部的分布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阳太阳”。,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阴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b、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c、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腹

6、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关系,即“表里相合”。,阴经(里) (属脏络腑)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阳经(表) (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2)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

7、经,食指端,鼻旁,大趾端,小指端,心 中,小趾端,肺中,无名指端,目外眦,胸 中,目内眦,大趾端,(二)奇经八脉,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2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3特点: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行于十二经脉之间,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但无规律。 不直属脏腑 无表里关系 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督脉、任脉的概念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十四经,正经与

8、奇经的不同点:,正经:与脏腑有络属关系,有表里配合 关系。为气血运行的通路,有沟 通 脏腑、贯通上下、内外,协调 阴阳的作用。 奇经:不与脏腑有直接相连属,没有表 里配合关系。能沟通十二经脉之 间的联系,并有调节和溢蓄气血 的作用。,(三)十二经别,1含义:是十二经脉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分支。 2作用: 加强表里经脉、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沟通内外。 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3特点: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 在头颈部

9、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3特点: 因阴阳表里的相“合”,形成了“六合”: 足太阳、足少阴一合 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手太阳、手少阴四合 手少阳、手厥阴五合 手阳明、手太阴六合,3特点: 与脏腑有直接联系 无流注规律 无专穴,无病侯主治。,(四)十五络脉,1含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脾之大络的总称。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2. 作用: 十二经络脉沟通了表里经,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3分布特点: 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

10、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五)十二经筋,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濡养、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3特点: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多按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以十二经脉名称命名。如手太阴经筋。 均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头面躯干。,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外上行结于頄(面部)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膈),

11、与脏腑无联系 筋有大小、刚柔: 阳经经筋多大而刚, 阴经经筋多小而柔。,(六)十二皮部,1含义: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区域,亦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疾病传变层次 皮-络-经-腑-脏 疾病反应于皮部,3分布: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并各有专名(见P10表1-3),关、阖、枢的本义是指 门户上的一些实物。 喻六经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病邪出入的门户; 诊断和接受治疗的门户。,五、经络的作用及临床运

12、用,(一)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生理功能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 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营养全身,保持人体的相对平衡。 灵枢.脉度: “内灌脏腑,外濡腠理。”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一)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生理功能 3.抗御外邪,反映病候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平复阴阳。 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病理反应 1、传注病邪 2、反映病候 指导疾病的诊断 1、辨证归经 头痛 前额部阳明经

13、 颞侧部少阳经 后枕部太阳经 巅顶部厥阴经 2、经络、腧穴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用于疾病的预防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内关、关元,(二) 经络的临床运用,1.经络诊法(诊断) 诊察经脉的虚实 通过反应点辨经 通过症状的部位辨经 分经切脉 2.六经辨证(疾病传变) 3.循经治疗(针灸治疗) 4.药物归经(药物使用),六、有关经络的实质的探索,1、经络与生物电学说 2、经络与神经学说 3、经络与神经体液学说 4、经络与第三平衡学说,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 第二章 腧穴总论,一、腧穴 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二、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三、腧穴的主治规律,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四、腧穴定位,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