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866785 上传时间:2017-10-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浦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第一部分 阅读(80 分)一、文言文阅读(共 42分)(一)默写(18 分)1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 ,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 )3出师一表真名世, 。 (书愤 )4山河破碎风飘絮, 。 (过零丁洋 )5则有 ,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6 ,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二)阅读古诗词,完成 7-8题(4 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 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 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2、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7 “点兵”的意思是 (2 分)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现了好友陈同甫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当年金戈铁马的疆场生活的留恋怀念。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明写战马和武器,实际表现战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C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词人对自己理想的诉说,是其一生追求的概括。D全词中虚幻与现实的对比十分强烈,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极其悲壮。(三)阅读下文,完成 9-11题(8 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

3、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 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 见 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巨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4、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 谓战胜于朝廷。9本文选自 ,由 (朝代)的刘向编订而成。 (2 分)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 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能冷静思考,不为奉承所迷惑。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C.本文第三段强调齐威王从善如流,善于纳谏,使国内政治修明,体现本文主旨。D本文第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

5、有治国之才。(四)阅读下文,完成 12-15题(12 分)詹懋举以工为师万历末,詹懋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 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 呼问之曰:“ 颇善此乎?”曰:“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 ,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 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 遂受学耳。 ”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 “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选自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记(注)一过:一遍。12解释加点字。 (4 分)(1)颇善此乎? 善( ) (2)一时琴

6、师莫能及 及( )13对画线句“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曾经见一个老人进城卖柴,肩上担着柴,头上常挂一个囊琴,于是请求看看。B曾经见一个老人带着薪金进城,担心薪金,便放在常挂头边的琴囊里,于是请求检查一下。C曾经见一个老人进城卖柴,常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柴担的担头,于是请求看看。D曾见一老人带薪金进城,担心薪金,便放在常挂头边的装琴的口袋里,于是请求检查一下。14从文中看,詹懋举“大惊异”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15詹懋举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 。 (3 分)二、现代文阅读(48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16-20题(22

7、 分)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单之蔷想知道成 语 中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各自出现的频率,有了像百度和谷歌这样的搜索工具以后,似乎变得容易了。在一个收录了 41843 条成语的成语网站中,春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了 102 次;其次是秋,出现了 97 次,而且这两个字经常 连用;包含夏和冬的成语, 则 分别出现了 31 和 22 次。总的说来,春和秋出现的频率在成语中远远超出冬和夏。说到春秋,首先想到的是孔子修的史书春秋, 这是记载 了自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81 年鲁国历史的一部史书。据说那时春秋是史 书的统称。看来早在公元前 7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喜欢用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

8、了,甚至代表年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了。 这是 为什么呢?我 觉得秘密可能就藏在我国的气候规律中。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尤其是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四季变化非常明显,而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四季却并不分明。我国华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除了春夏秋三季外, 有的地区还有接近冬季的初春和深秋气候,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大部分全年皆夏。我国华北、东北四季分明,而同 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上只有秋冬春三季,季节变化还远没有我国鲜明。总之,世界上中国的四季更替最分明。因此中国人喜欢用春夏秋冬四季说事,用春秋两季代替一年四季,用春秋表示年代,用春秋形象地代替历史,就不奇怪了,而且这也是中国的 专利

9、。 我查 找了一下有关我国一年四季分布的文章和地图,发现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但全国有两个无夏区:一个是青藏高原地区,另一个是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有一个无冬区,即南岭与武夷山以南地区;还有一个位于云南昆明一带的四季如春区。这样大的地区或无夏或无冬,人 们怎么能知道何谓夏、何谓冬?但是 这些地方却大都有春有秋, 或者可以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因此我们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体时, 显然应该选用春秋,而不是冬夏。此外,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春花秋叶,满山如旗,夏与冬简直无法相比。另有一个原因也应该提及,就是中国四季的长度有这样 一个特点:北方冬长,南方夏 长

10、,但无论南北,春秋都很短促。如长城、天山以北,冬季长达半年以上;广东、广西、海南岛, 夏季长达半年以上,南海诸岛全年皆夏。由于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 显著,冬冷夏 热,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因此春秋两季特别短促,春秋两季加起来也就等于一个夏季或一个冬季的长度。有一年,我在长白山亲眼目睹了秋天的脚步是何等地迅速。前一天还是满山青翠,一夜霜雪,绿叶结冰, 满山皆白,冻得绿叶枯黄,迅速脱落,遍地速 冻的绿叶铺满山谷秋天就这样来临了。这种气候特点让我们的祖先对春秋之际自然界短促剧烈的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漫长的冬季和夏季则已经麻木。因此春秋作 为一个词汇出现比冬夏的概率就多多了。(删改自中国国家地

11、理 2010 年 11 期卷首语)16请例举一个同时含有“春”与“秋”的成语。 (1 分) 17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2 分)18(1)根据文意,请在第段的横线上用问句的形式写一句过渡句。 (2 分)(2)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采用这种顺序和说明内容有关,原因是: 。 (4 分)19对选文内容理解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中国人缘何对“春秋”感受深,秘密就藏在我国的气候规律中。 B我国华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除春夏秋三季外,还有接近冬季的初春和深秋气候。C我国华北、东北四季分明,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只有秋冬春三季。D查找我国一年四季分布的文章和地图,可发现我国很

12、多地区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20.用简洁的语言,从文中概括对春秋感受深的例子,并简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8 分)例子: ; 。原因: ; 中国有无夏区,无冬区,四季如春区,但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 ; 。(二)阅读下文,完成 21-26题(26 分)路过一颗心李丹崖(1)从一家名叫“马丁”的咖啡馆里走出来的时候,已 经暮色四合了,我不想坐车,只想沿着香榭丽大街走走,早就听说,这条街是融合法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最巧妙的地方,所以,街道上的每一寸都让人觉得无比新鲜,生怕错过这里的每一个瞬 间。(2)街灯逐渐地亮起来,一棵茂密的梧桐树下面,我发现了一位老者,他正在咿咿呀呀地拉着手里的大提琴,那

13、是一首流露着忧郁的曲子,却叫不上名字,大提琴的下面,侧放着一张硬纸板,上面写着一行大大字,下面零星地散落着几行小字,字迹很娟秀,俨然是一个女孩子的字体。(3)他是一位穿着十分绅士的老者,西装笔挺,皮鞋也擦得锃亮,而且他拉琴的 时候,嘴角还查浅浅的笑意。我虽看不懂老者脚下的硬 纸板上写着什么,但直 觉告诉 我,他是个乞讨者,遇到了麻烦,需要路人的帮助。我一瞬间有些惊讶,心想, (4)老者的笑容是那样的迷人,让我情不自禁掏出了相机,并摁动了快门,我想把这样一种笑容永久地记录下来,勉励自己。拍照完毕 ,起身的时候,我 还从兜里掏出了十元钱,周周整整地放在了老者脚下的硬纸板旁边,然后满怀敬意地离开了。(5)回到住处的时候,朋友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一个劲地埋怨我太“蜗牛”了。我一边解释,一边拿出了相机,郑重地向朋友介绍了刚才我在路上遇到的那位令我敬佩的老乞,打算与朋友一起共勉。(6)哪知道,当朋友看到我拍的照片后,却哈哈地笑了起来,朋友说,他并不是一个乞丐,而是一位 怀才不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