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历年试题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8595230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历年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文学概论历年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文学概论历年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文学概论历年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文学概论历年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历年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历年试题(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湖北自考网4月18日整理课程代码:00529第一部分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在各种文学观念中,强调“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的是( ) A.表现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体验说2.在西方,首先提出“寓教于乐”观点的是( ) A.贺拉斯 B.薄伽丘 C.狄德罗 D.布瓦洛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主要是讲( ) A.文学发展变化的道德原因 B.文学发展变化的宗教原因 C.文学发展变

2、化的哲学原因 D.文学发展变化的时代原因4.曹禺认为文学中的语言具有“魅惑力量”,这主要是指( ) A.语言具有宗教力量 B.语言带有巫术意味 C.语言是一个奇妙世界 D.语言是不可知的5.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把文章风格分为四组八体,这八体是( ) A.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 B.简洁、丰瞻;平淡、绚烂;刚健、柔婉;雄浑、隽永 C.典雅、新奇;远奥、显附;精约、繁缛;壮丽、轻靡 D.典雅、通俗;平淡、绚烂;精约、繁丰;壮丽、灿烂6.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情感的表达属于( ) A.情景并茂式 B.情中见景式 C.景中见情式 D.直接抒情式7.“意境”概念首次见于( ) A.庄子

3、B.王昌龄诗格 C.刘勰文心雕龙 D.皎然诗式8.中国古代叙事作品所采用的主要“叙述视角”是( ) A.第一人称叙述 B.第二人称叙述 C.第三人称叙述 D.视角变换叙述9.对故事时间线索中的整段时间不加叙述的“时距”,一般称为( ) A.省略 B.停顿 C.减缓 D.场景10.艺术与情感密切相关,艺术是情感的宣泄或展示。在抒情理论中,这种观点一般称为( ) A.再现论 B.表现论 C.反映论 D.移情论11.“任何形式的虚情假意和虚伪矫饰,都是艺术创作和情感抒发的天敌。”意思是说( ) A.抒发情感要遵循感染性原则 B.抒发情感要遵循诚挚性原则 C.抒发情感要遵循独创性原则 D.抒发情感要遵

4、循典型性原则12.从读者鉴赏的角度看,风格是( ) A.读者想象出的一个格调 B.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C.读者赋予的一个格调 D.读者创造出的一个格调13.伏尔泰说:从写作的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这种区分强调的是( ) A.时代风格 B.民族风格 C.地域风格 D.流派风格14.创作心理要素包括( ) A.艺术概括、艺术变形、艺术想象、艺术灵感 B.艺术直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艺术想象 C.艺术情感、艺术综合、艺术想象、艺术概括 D.艺术想象、艺术直觉、艺术概括、艺术变形15.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学创作的客体是( ) A.人的主观情感意念 B

5、.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事物 C.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D.个体无意识(武汉自考)或集体无意识16.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中,同化与顺应之间构成( ) A.相互排斥的关系 B.相互对应的关系 C.相互建构的关系 D.相互背离的关系17.在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的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通常被称为( ) A.体验 B.共鸣 C.玩味 D.升华18.文学的书写印刷传播方式的特点在于( ) A.直接的单向信息传递 B.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递 C.具有视听复合性与直观性 D.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传播19.在文学起源的问题上,劳动说的倡导者是( ) A.高尔基 B.别林斯基 C.马克思 D.普列汉诺夫20

6、.通常人们把文学体裁分为( ) A.诗歌、小说、剧本、电影 B.诗歌、散文、小说、电影剧本 C.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D.诗歌、小说、电影、电视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21.与历史文化相比较,文学重视的因素有( ) A.虚构 B.事实 C.理智 D.情感 E.诗意22.自动化语言是指( ) A.人们不熟悉的语言 B.脱口而出的个人语言 C.缺乏原创性的语言 D.习惯成自然的语言 E.失去新鲜感的语言23.关于文学创作,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包括

7、( ) A.感物说 B.养气说 C.胸有成竹说 D.镜子说 E.深层心理说24.艺术灵感的特征包括( ) A.突发性 B.真实性 C.迷狂性 D.创造性 E.倾向性25.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艺术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间,而是出现在经济落后时期。这种现象表明( ) A.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B.艺术生产可能超越物质生产 C.艺术发展不以物质发展为基础 D.艺术发展只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E.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无关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26小题4分,27、28每小题3分,共10分)26.抒情语体与叙述语体27.文学风格28.期待视野四、简答题(

8、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9.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30.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在哪里?31.如何理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32.什么是典故?典故是如何在抒情作品中发挥作用的?33.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34、35每小题10分,36小题15分,共35分)34.以林黛玉为例,说明典型的艺术魅力。35.结合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说明抒情的语法策略。附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36.试论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湖北

9、自考网4月18日整理课程代码:005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乐记把艺术生产的流程表述为()A.物心乐 B.心物乐C.物乐心 D.乐心物 2.审美的实现需要四个层面协同合作,第一个层面是()A.客观对象层 B.主体心理层C.历史文化层 D.心理时空层3.严格说来,文学作品是指()A.文学文本 B.文学语言组织C.文学形象系统 D.经读者解读的文学文本4.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A.情感体验 B.声音节奏C.语词形式 D.逻辑

10、结构5.意大利诗人但丁认为诗有四种意义,它们是()A.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B.语音、修辞、语法、逻辑C.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言内之意、言外之意D.审美意义、认识意义、教育意义、伦理意义6.清末诗人黄遵宪提出的主张是()A.“小说界革命” B.“不讲对仗”C.“平民文学” D.“我手写我口”7.高尔基认为,在诗篇和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因素是()A.人物 B.情节C.性格 D.形象8.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是()A.概略 B.场景C.减缓 D.省略9.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守株者”是()A.圆型人物 B.典型人物C.表意人物 D.性格人物10.托尔期泰认为,艺术抒发情感是

11、()A.表现情感 B.宣泄情感C.传达情感 D.投射情感11.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方法是指()A.女权主义批评 B.结构主义批评C.精神分析批评 D.接受美学批评12.“我恐惧又希望,我燃烧又冰凉”,这种两面上自相矛盾的语句,一般称之为()A.意象 B.隐喻C.典故 D.悖论13.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古代诗歌“开山的纲领”的是()A.“感物”说 B.“养气”说C.“诗言志” D.“诗缘情”14.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A.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B.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C.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D.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15.一般说来,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

12、键的一环是()A.文学积累 B.文学创作C.文学鉴赏 D.文学批评16.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A.艺术直觉 B.艺术灵感C.艺术情感 D.艺术想象17.口头传播是文学传播发展的()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18.艺术真实性包括()A.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与细节真实B.现实真实、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C.历史真实、情感真实与细节真实D.生活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19.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哲学基础是()A.经验主义 B.理性主义C.唯物主义 D.实证主义20.自学提倡“三一律”的文学思潮是()A.现实主义 B.自然主义C.现代主义 D.古典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