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Q七大手法}Q成果点评集萃.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510127 上传时间:2020-07-16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8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质管理Q七大手法}Q成果点评集萃.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品质管理Q七大手法}Q成果点评集萃.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品质管理Q七大手法}Q成果点评集萃.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品质管理Q七大手法}Q成果点评集萃.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品质管理Q七大手法}Q成果点评集萃.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质管理Q七大手法}Q成果点评集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质管理Q七大手法}Q成果点评集萃.(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果1运用PDAC循环 提高阀门合格率一、总体评价:小组成员的QC活动理论知识不扎实;未严格按照QC小组活动的程序开展活动,PDCA四个阶段、10个步骤不完整,缺少现状调查、要因确认等步骤;成果内容不够详实,缺少图表、数据;不能合理、正确运用关联图、对策表等基本工具。二、具体问题:1、课题名称。课题名称不够简洁,应直接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名称是典型的“手段+目的”的错误,是一种不实的表现。根据成果内容,我建议用“提高阀门密封合格率”。另外,课题名称中讲错了不是PDAC循环,而是PDCA循环。2、未进行现状调查。现状调查这一步是QC小组活动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现状调

2、查,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问题的严重程度,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明确小组下一步活动的主攻方向。3、目标设定时,活动目标未量化,只有量化的目标,才能检查,才能对比,才能证明是否已实现目标。4、原因分析不彻底,要分析到真正的未端原因,即可以直接采取对策的具体原因,才能找到影响问题的要因。5、未对所有未端原因逐条确认,找出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关联图中因素与问题之间无箭头,箭头方向应为:原因结果。6、未针对要因制定对策,其对策表中的“车床、操作工、清洁度”均不是关联图中的未端原因,也不可能是问题的主要原因,且问题的表达宜用简洁的“主语+谓语”,因素的表达宜用否定的陈述,如“某某工作不力,什么能力差

3、”等等,而不能用一个中性的名词表达。另外,对策表也未按“5W1H”的原则进行制定。7、对策实施时,小组未严格按照对策表中改进措施计划一一实施,实施内容与对策表的内容联系不上,且实施后的结果没有交代,没有检查对策是否彻底实施并达到要求。8、无巩固期效果检查这一步,为防止问题的再发生,小组应把事实证明有效的措施进行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同时,为检查巩固措施的有效性,应用图表、数据反映巩固期效果。9、QC小组活动中的每一步与一下步的关系都是很紧密的,一环套一环的,而不是孤立的,QC小组活动程序中的各步骤构成一个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路、体系,各步骤不是可有可无的。(创新型课题其活动步骤与现场型

4、、攻关型服务型、管理型有所区别,这里不详细介绍。)成果3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一、总体评价基本能遵循QC活动的程序开展活动,围绕生产实际,分析问题,采取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在活动中原因分析、要因确认等步骤中小组的活动还不够实在,较粗糙;活动中所采取措施的科技含量和小组的努力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具体问题1、概念不清。用车辆行驶的里程衡量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应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有一个前提条件,车辆行驶里程的统计时间应于蓄电池使用的起止时间一致,而该成果在效果检查中,所统计的里程包括了蓄电池更换后车辆行驶里程,这就不能正确反映蓄电池的寿命。该小组活动时间为9个月,9个月时间,车辆的行驶里程达

5、到70000公里,也不大现实(经与有关县局的了解),为此,很难检查小组的活动目标是否实现。2、现状调查不够细致、深入。(1)调查表的表头栏目应根据研究对象及想证实的问题进行设置。如研究的对象是蓄电池,调查对象应以蓄电池为主,根据蓄电池的类型、厂家、使用时间、行驶里程、蓄电池损坏的征象等方面或角度,调查分析蓄电池的使用状况及存在的症结,对研究问题毫不相干的因素不予统计。(2)收集的数据要有客观性。如成果报告中:序号问 题 类 型频 数累积频数累积频率1极板活性物质脱落101066.7%2极板硫化21280%3严重自行放电11386.7%4活性物质收缩11493.3%5蓄电池的极性颠倒115100

6、%“极板活性物质脱落”、“极板硫化”等因素的次数如何统计的? 3、目标设定。缺少制定目标的依据,应根据小组的情况,用事实或数据说明小组可能达到这个目标。4、原因分析不彻底。没有逐层分析到末端因素;在运用因果图进行原因分析时,层与层之间都是因果逻辑关系,不要花蛇添足,把对策内容放在因图中。5、要因确认。首先,要因必须从末端原因中产生,不是末端原因的所谓要因肯定不是问题的真实要因。本成果的要因不是从末端原因中产生的,这也该成果的最大问题。第二要因确认的方法不正确,正确方法有以下几种(1)现场验证,通过试验取得数据来证明;(2)现场测量、测试,取得数据,与标准比较,看其符合程度来证明。(3)调查分析

7、,这一种方法用得相对多一点,到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取得数据来确认。该成果确认过程中没有任何数据,建议其通过对使用寿命偏短的蓄电池有关因素分析的数据来证明其是否为也许问题的主要原因。6、制定对策。未按照“5W1H”的原则制定对策表。同时,我想提醒一点,在对策表中,“对策”和“措施”是有区别的,有相当一部分成果,将“对策”和“措施”混为一谈。我个人认为,“对策(WHAT)”主要指针对解决要因所采取的策略、思路和方向,回答的是做“什么”的问题;而“措施(HOW)”应该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解决要因的方法或步骤,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7、缺少“巩固期效果检查”这一步,至于为什么要检查,请参考成果1的点评。

8、8、效果检查。对活动的经济效益评价过于简单,欠详实,而且缺少对无形效果的评价。成果四:延长冲孔模具的使用寿命一、总体评价该成果的活动程序基本正确,能够合理运用统计工具对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尤其在现状调查这一步,该小组做的比较细,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做到循序渐进、分层次、不同角度地分析有关问题,这一点值得其他小组的学习;但在原因确认等步骤未按QC小组活动的要求进行调查和验证。从小组的对策实施中,本小组成员的参与性和努力程度不够,相当多的措施不是本小组成员完成的。二、具体问题1、小组成员对活动程序还不够清晰,在选题理由中就设定了目标值,其实,目标值设定应在现状调查之后进行,小组只有经过调查,了

9、解、掌握所研究问题的症结和程度等状况后,才能有依据设定活动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有说服力。2、目标设定未量化。表面看,目标:“使现有模具的寿命达理论寿命的75%以上。”中有“75%”这个数据,好象量化了,但模具的理论寿命是多少?成果中没有明确指出,“75%的理论寿命”则不是一个量化的数据;而且,我认为,“使用寿命”一般用时间来衡量,而模具的使用寿命(无缺陷)与其使用频次成反比,理论的使用寿命用具体多少年或月来表示,很难确定。根据该成果的内容,我建议用“降低冲孔模具的损坏频率”,损坏频率等于损坏次数/合计使用的次数。这样可能合理一点,也好统计。3、该小组对目标设定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但可行性

10、论证都是一些空话、套话,如“领导的关心、小组的经验和能力”等等。我认为论证的关键要从为什么设定75%的理论寿命,而不设定80%、90%的角度去分析,要用数据说话。根据那些套话,完全可以设定80%,你说对不对?其实,在参加本次发布的成果中,大部分成果都存在这个问题。4、现状调查中已分析出主要问题是崩刃和刃口易钝,共占80.95%,但原因分析仅用了一个因果图分析,由于崩刃和刃口易钝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其原因也不完全相同,我对机械加工是外行,理解可能不正确,但如果两者是一个性质的话,那在现状调查时,就没必要将其分开统计。所以在原因分析时就应该用两个鱼翅图对这两个问题分别分析,如其原因有交叉时,最好用关

11、联图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5、原因分析不彻底,如将“材料热处理问题”作为末端原因显然合理,材料热处理问题仍然是一个很笼统的因素,还可以分层展开分析。6、要因确认,未对所有末端原因一一确认。如不逐条确认,就有可能把主要的因素漏掉。该成果材料中共有14个末端原因,仅对自认为是要因的两个末端原因进行了确认,人为的主观因素偏多,这不能反映成果的科学性、客观性。7、未按“5W1H”的原则制定对策,对策表的内容不完整。另外,作为“对策”仍属计划阶段的内容,但该小组在成果中却把处理结果放在对策表中,处理结果应放在实施中。8、效果检查中指标对比数据的来历不明,缺少说服力;目标值设定为百分比,而对比图中是次数,

12、前后不对应。9、缺少巩固期效果检查这一步骤。成果5提高浇注型电流互感器合格率一、总体评价该小组属于现场型,小组成员通过努力,提高了浇注型电流互感器合格率,完成了课题的目标值,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场调查数据充足,小组活动程序基本正确。二、具体问题1、小组概况及注册情况表中介绍“小组注册登记时间为2000年4月,而小组成立时间为2002年3月6日,小组活动时间为2002年3月2002年10月”,这里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根据QC小注册登记管理规定,小组每年要进行一次重新登记,所以,该小组的登记时间不应该为2000年4月;第二,小组应先注册登记后活动,该小组4月份才注册登记,而3月已开始活动;第三

13、,小组的注册登记和活动课题的注册登记,两者不能混淆,要分别介绍清楚。2、目标设定。虽然进行了目标论证,但其论证内容没有说服力,仍是一些空话、套话,(在点评4中我已进行了说明。)对于指令性课题,其活动目标应是上级的指令性目标“公司下达的产品合格率指标97%”,所以,如该小组将活动目标设定为97%还是很合理的;在此,我想再对目标设定论证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要根据现状调查的情况或结果、所研究问题的症结,本小组可以解决的程度来计算出小组的活动目标,或者根据同行业(与本企业条件差不多的企业)目前在该项目的水平,以及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等方面来设定活动目标,可能更有说服力。3、分原因析。第一,原因分析不彻底

14、,没有分析到可直接采取对策的末端原因。如“铁心有毛刺,漆包线绝缘层不均匀”等原因,还应展开分析;在因果图中,各层次的逻辑关系不完全正确,如“无测量绝缘漆浓度工具”与“没有粘度计”不是因果关系,所讲的内容是同一个意思;“浸漆工艺不合理”与“修改工艺”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问题”与“对策”。此类问题不一一列举了。4、要因确认。小组成员对要因确认的对象、方法、目的不清楚,对象应为针对“比角差不合格”和“耐压不合格”两个主要问题所分析出的所有末端原因,确认方法在前面的点评中已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确认的目的是通过鉴别,找出主要原因,把目前对存在问题影响不大的原因排除掉,以便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这个问

15、题是该成果的最大问题,由于QC活动每一步都是紧密相关的,“要因确认”的对象、方法不正确,其下面的“制定对策”也不可能根据要因一一制定对策,最终其所取得的效果也令人难以置信。5、在对策实施中,该小组涉及到一些具体工艺数据的调整,如“将绝浸漆与二甲苯配比调整为10:1.5”,请问这个调整的依据是什么?是不是涉及到商业秘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调整的结论可以不明确,但要对调整的依据适当介绍,如不是出于上述的考虑,我认为,最好通过正交试验法,找出调整比例,而是人为的拍拍脑袋定下来的,这就缺乏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6、“对策实施”与对策表中的内容不吻合,对策制定完毕,小组成员应严格按照对策表列出的措施计划加以实施。如“实施三:人员培训”对策表计划中无此内容,而在具体实施时,安排了人员培训,说明该小组在对策实施时随意性太大。7、效果检查。效果检查应在所有对策实施结束后一段时间再进行效果检查,该小组8月份仍在实施对策,而效果检查时已统计了7月、8月的情况。8、经济效益计算不具体,没有足够数据。9、缺少巩固期效果检查的内容。成果6降低JC50S条干CV% 提高纱线质量水平一、总体评价基本能按照QC活动程序开展活动,但成果内容欠详实,报告中图表、数据偏少,对策、措施不够详细,效果检查的数据缺乏说服力,现状调查、原因分析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