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教育PPT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38426980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三章教育PPT(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教育目的,内容提要: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无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培养劳动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5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争议,学校应该强调哪些学科? 我们是否应该主要关注使个体接受高等教育而对其进行学术方面的精心准备? 我们是否应该培养具备市场职业技能的个体? 学校应该触及社会公平问题吗? 学校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完善学生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 应该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要求,还是注意发展个体的独特潜能? 学校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培育个体的公民责任感?,教育反思: 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说起 回顾教育改革历史,教育有许多争议,根源在于什么是理想社会,教育应该如何为理想社会社会做贡献有着不同的理解。你怎样理解理想社会?你对理想社会的理解如何影响着你对理想教育的理解?,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也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

3、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 摄作用。,教育目的结构: 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

4、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例如,年月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其中德、智、体全面发展,指的是受教育者所要形成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的是受教育者所要承担和发挥的社会职能。,几个易混淆的概念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有区别与联系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 的教育方向(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

5、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几个易混淆的概念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

6、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几种教育目的比较 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台湾地区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

7、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芝加哥大学的Hutchins教授说:“如果我们在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人文教育和追求真理,那么这所大学没有存在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尊重生命,是学会热爱生活,是有一天可以不用教。 在马克思主义中人认为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因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导向功

8、能,二、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 (二)调控功能 通过确立价值的方向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质量标准) 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教育者观念、行为、内容、方法),(三)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系列目标 评价价值变异情况 评价教育效果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三)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

9、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就个人的发展来说,有的人强调知识的积累,有的人强调智能的培养,有的人强调知识的完善,有的人强调美感的陶冶、有的强调智、德、体和谐发展;就社会需要来说,有的人注意政治效益,有人注意经济效益,有人注意文化效益,有的从长计议,有的急功近利;就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

10、的关系来说,有的人认为教育目的应从促进个性发展出发,有的认为应从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等等。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三)教育无目的论。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核心: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需要为本,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古希腊的“智者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11、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性、发展个性、使人成为人 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是使儿童真善美的本能得到自然发展。,马斯洛、康德、萨特 自然主义:具有反社会倾向,倡扬“天赋人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然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天赋才能 新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的完善通过个人完善来实现。,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核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特点:教育目的以社会需要为本,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古希腊的柏拉图: 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个人。 战

12、国时期的荀子: 人性恶,应以“礼义”加以教化。 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主张: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个人”并不真正存在,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个人是教育的原料,社会是教育的目的。,社会学派(涂尔干): 个人与社会并不完全对立,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 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凯兴斯泰纳): 国家利益无条件高于一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则提出教育的无目的论,说“生长是为了更好的生长”,“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的目的”。可见杜威的教育并非真正的无目的论,而是是蕴含在教育过程之中,用教育过程中具体的内部的目的替代传统教育中一般的抽象的外部目的。基于

13、这样的教育目的观,杜威倡导儿童“在做中学”,不仅使儿童有兴趣,而且能调动儿童的学习自主性。 杜威“但进步的社会力图塑造青年的经验使他们不重演流行的习惯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将来的成人社会比现在进步。”这句话表明杜威的教育是有目的,而且是社会本位的目的。他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论”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论”的格局,就这些方面来说,杜威的理论具有极大的积极和借鉴意义。,教育目的观对教育目的的看法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基督徒、共产党员、工人、农民、商人,而在于培养人类的理智,发扬人性,完善人”。 教育内容:古典

14、名著,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 哲学观基础:精神高于物质 功利性的谋生教育只能在人文教育基础上进行。 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存在主义“自我生成论” 反对机械文明中的非人化教育 教育目的的核心是提高人存在的价值,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 实用主义教育教育即生活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 学校的社会理想是通过“个人” 改造社会 重视科学教育,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价值方向 “防止生存逐渐失去人性”学会生存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二、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教

15、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面貌。,1949年12月 ,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

16、教育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对我国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直是发展我国教育的重要方针。,1981年,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指出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年,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0年12月30日指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