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中医诊疗的方案(2015)[1].doc

上传人:qingbi****02000 文档编号:138425983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渴病中医诊疗的方案(2015)[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消渴病中医诊疗的方案(2015)[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消渴病中医诊疗的方案(2015)[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消渴病中医诊疗的方案(2015)[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消渴病中医诊疗的方案(2015)[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渴病中医诊疗的方案(2015)[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渴病中医诊疗的方案(2015)[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二、中医治疗(一)辨证分型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

2、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 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2、热盛伤津证 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3、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

3、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 糖宁2号方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二)兼夹证1、兼痰浊 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姜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 加减:脘腹满闷加广木香、枳壳;恶心口黏加砂仁、荷叶。2、兼血瘀症状:肢体麻木或疼痛,下肢紫暗,胸闷刺痛,中风偏瘫,或语言謇

4、涩,眼底出血,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显露,苔薄白,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一般瘀血选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也可根据瘀血的部位选用王清任五个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枳壳、赤芍、桔梗、炙甘草加减:瘀阻经络加地龙、全蝎;瘀阻血脉加水蛭。(三)非药物疗法1、膳食与药膳调理:做到个体化治疗,达到饮食平衡。运用中医对食物的认识(寒、热、湿、凉)进行合理配餐,合理选择。2、运动治疗:治疗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坚持有氧运动。3、针刺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等。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糖尿病疗效判定包括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主要指标疗效(即降糖疗

5、效)评价和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疾病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6、2、主要检测指标(血糖)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正常,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方法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二

7、)评价方法1、采用证型的半定量量表对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方法。消失:疗前患有的症状消失,积分为零。好转: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降低,但不为零。无效:疗前患有的症状未轻或加重,积分未降低。2、代谢控制目标评价方法按1999年亚洲西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控制目标评价 理想 良好 差血糖(mmol/L)空 腹 4.66.1 7.0 7.0 非空腹 4.48.0 10.0 10.0HbAIc% 6.5 6.57.5 7.5血压(mmHg) 130/80 13080-140/90 14090BMI(Kg/m2) 男性 25 27 27 女性 24 26 26TC(mmol/L) 4.5 4.5 6.0

8、HDL-C(mmol/L) 1.1 1.10.9 0.9TG(mmol/L) 1.5 1.52.2 2.2LDL-C(mmol/L) 2.6 2.63.3 3.3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一)难点分析 糖尿病治疗的难点关键在于降低血糖,使血糖达标,经过我们十多年的临床观察分析,综合分析国内目前应用中医药控制糖尿病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控制血糖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主流: 1、传统的三消理论:以上、中、下三消论来辨证施治。 2、以广安门医院林兰教授的创新理论三型辨证论治(即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目前在国内占主流临床应用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3、以仝小林教授为主的制订“糖尿病中医

9、防治指南”确立的糖尿病辨证治疗的3型,目前正在应用中,但椐我们临床实践应用仍感觉单纯应用中药降糖,目前还很难验证拿出有足够真实证据的临床资料,尤其是具有可重复性。因此我们把主攻方向治疗定位在运用纯中药有效降血糖这个关键环节上。(二)应对措施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特色,优化诊疗方案,通过建设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参加协作组,学习引进全国各中医医院在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取得的丰富成果。尤其是要重点学习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倪青主任的经验,尤其是推广应用仝小林教授“郁、热、虚、损”的理论来辨证论治,改变过去对传统摸式的束缚,突破以往以“三消立论”、“肾虚立论”、“脾虚立论”的椎架,以“清热解毒,化痰降浊”,为治疗法则创立方药。学习运用仝小林教授应用黄连、乌梅、半夏大剂量的经验,结合我们白城市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在中药药味组合上和单味药的剂量进行临床观察,主要目标放在糖尿病人早期血糖轻度升高者(血糖在79mmol/L),在不用西药降糖药和胰岛素的前提下,用纯中药来控制血糖。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挖掘,在中药如何降糖原理方面与协作组单位协作力争有新的突破。五、优化方案说明 本次优化在痰热互结及热盛伤津两证主方中加入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有助于降血糖;在热盛伤津证主方中增加玄参,知母,清热生津。精品资料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