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练习中的哼鸣训练探讨.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421560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乐练习中的哼鸣训练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声乐练习中的哼鸣训练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乐练习中的哼鸣训练探讨.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乐练习中的哼鸣训练探讨摘 要哼鸣是声乐练习中的一种广为运用的训练方法,同时也是歌唱家进行演唱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对于这种重要的发声方法无论在艺术还是在教育层面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就哼鸣训练的实质以及其在声乐教育中所体现的价值和弊端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哼鸣;声乐训练;共鸣;声乐教学 一、哼鸣的实质及分类声乐中的哼鸣,也被称作哼唱,其实质就是通过鼻腔共鸣哼唱出“m”、“n”“N”的声音。歌唱家在上台演出前经常使用哼鸣来调节气息,气息下沉保持稳定,同时控制着喉头,使得口咽张开而闭合声带,这时才能对气息形成一定的阻力从而发出哼唱的声音。歌唱家在进行一小段哼鸣后声音洪亮动听,鼻腔和口咽腔配合协调,

2、这才保证了台上演唱的准确发音和歌唱表现力的出色发挥。我们通过对哼鸣过程中体现的生理机理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哼鸣,为下文对于哼鸣训练的具体方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声乐中的哼鸣虽然也可称作哼唱,但是与哼唱并不等同。哼鸣的分类不太相同,有的学者分为大哼鸣小哼鸣与开口闭口哼鸣两种。中国民族音乐学院的金铁霖教授认为哼鸣有大哼鸣和小哼鸣之分。有着哭腔感觉并且表现出一种空、大的声音效果的是大哼鸣,大哼鸣时声音圆润宽广,掩盖的色彩较多。而小哼鸣则是强调对于发声部位的控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达到明亮高亢的效果,其灵活的使用也方便歌唱家在歌唱过程中清晰地咬字。这种对于哼鸣的分类显然是站在演唱的角度进行的,通

3、过演唱艺术中哼鸣如何融入如何表达音乐情感,从而把握哼鸣特质进行的分类。但一般来说哼鸣分为开口哼鸣和闭口哼鸣,在我们声乐教学的哼鸣训练就是这样分类的。简单来说,闭口哼鸣发出的是“m”和n”的音,而开口哼鸣使用语言中的“N”的音,这两种哼鸣各有其训练目的。闭口哼鸣较为复杂,训练“m”的发音时,舌尖向下而舌面呈凹下状,为了给口腔提供足够的共鸣空间,保持软腭向后上方提起。训练“n”的发音时则是舌尖向上与上颚保持贴合,此时舌面依然呈凹下状,保持软腭向后上方提起,这样使得身体各共鸣腔的共鸣集中位置后移而发出了与先前不同的声音。开口哼鸣利用舌根与软腭贴紧时形成的阻碍,阻挡气流从而使得声音直接进入鼻腔。虽然哼

4、鸣训练有着明确的分类,且开口、闭口哼鸣方法不同甚至相反,但是还是存在很多共同之处的。例如,任何哼鸣都需要口鼻吸气,保持缓慢的吸与呼,双唇微微闭拢,轻唱母音“a”,身体放松打开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共鸣腔体。综上,哼鸣是一种科学的声乐训练方式,其发声规律、训练方式都利用了控制共鸣腔从而达到发声的效果,这种特殊的发声在声乐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从案例中看哼鸣训练的重要性由于哼鸣与开口歌唱的发音一致性,哼鸣不但是一种声乐练习中的训练方式,也是在演唱过程中经常被歌唱家运用的艺术表现方法。在哼鸣的重要性上很多学者都给出了详细的总结,在此笔者不加赘述,主要是从通过哼鸣训练成功纠正错误的案例,反观哼鸣训练的

5、在声乐练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声乐教育者提到,他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音色不错但是音域窄、音区不统一并且在演唱高音时时常破音的学生。经研究分析表明,该学生高音区使用假声过多,中低音则频繁使用本嗓,这样一来使得该生不能实现真假声的平滑过渡,把握不好声区的比例。该生在进行哼鸣训练后音域明显变宽,音区不统一的问题明显好转,歌声也更加宽广圆润。这位学生高兴地说“哼鸣真是扫清声乐艺术道路的好扫帚”。因为哼鸣训练可以获得高位置弱音,同时能够很好地控制气息,其实质在于获得了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能够发出更高位置的、悦耳的声音。该教育者使用了哼鸣训练来解决学生的破音问题,就是利用了哼鸣训练这一优点。哼鸣训练在声乐练习中

6、可以解决音域、气息等许多问题,可以纠正学习者一些不良的演唱习惯,对于声乐的练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从音乐学者的阐释中看哼鸣训练的弊端哼鸣的研究在我国还不尽完善,但同时却得到了音乐教学方面的广泛应用。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王秉锐教授认为哼鸣训练 可以快速获得共鸣腔的协调,塑造出美好动听声音的重要辅助。歌唱家弗?兰佩尔蒂甚至说过“歌唱就是开口哼”。然而哼鸣训练不见得是完美无缺的训练方法,在此,笔者指出一些哼鸣训练的弊端,希望能为声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实际上,哼鸣训练的最大弊端就是在歌唱时形成浓重的鼻音。对于这一点,德国声乐大师玛?马凯西曾经强调过,哼鸣训练如果不正确,会导致练习者误认为鼻

7、音就是共鸣腔的发声,以至于形成浓重的鼻音影响演唱。其次,错误的哼鸣只依赖鼻音而缺少胸腔共鸣,胸部喉部易出现肌肉紧张,过度紧张导致的肌肉疲劳甚至会影响音准。另外,由于气息的调整,声音不够通畅,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音区的混乱。因此,对于这种容易出现练习误区的训练方法,马凯西夫人持否定态度,她认为这样的训练对于声音基本功的练习十分不利,浓重的鼻音严重影响学生在声乐方面的进一步精进。马凯西夫人的观点有许多实例可以证实,因为哼鸣练习而产生的失败甚至可以影响歌唱家的职业生涯。著名的波兰歌唱家雷斯科不但是一名出色男高音歌唱家,更是音乐理论中“面罩唱法”的提出者。他提出的“面罩唱法”的主要途径就在于追求鼻腔共鸣,

8、然而不断的哼鸣练习却使得他34岁后因无法唱高音而转行成为男中音,更严重的是他50岁后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下转29页)(上接26页)放弃了歌唱家的职业再无缘演唱。最后,由于哼鸣训练容易引起肌肉的疲劳,而不正确的哼鸣导致长期疲劳演唱,也更加容易引发诸如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疾病,影响演唱者的歌唱生涯。因此在哼鸣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于练习者的监督,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方法,从而将恶劣影响降到最低。四、对于哼鸣训练的几个错误认识如前文所提到的,我国的声乐教育中,哼鸣训练的应用十分广泛。哼鸣训练在初学者练习中所体现的极好的辅助效果也引起了重视。然而这样的情况却导致了许多歌唱学习者、教育者对于哼鸣训练的

9、过度崇拜,以至于形成了许多错误认识。笔者将对这些错误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希望声乐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走出这样的认识误区。 首先,许多人认为哼鸣训练是开口歌唱的先决条件。这样的看法并不正确,而是过分夸大了哼鸣训练的重要性。在歌唱艺术中,只有具有开口歌唱这样的基础,才能运用起哼鸣这种独特的训练以及演唱方式。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哼鸣与歌唱的一致性,从而体会哼鸣的训练方法以适应演唱。其次,很多人将哼鸣训练视为“包治百病”的方法用以解决各种演唱问题。这也是哼鸣训练带来的一个很大的误区,练习者对哼鸣训练过分信任,使得其专一于哼鸣训练这一种声乐练习方法。声乐的练习一定是多种方法综合提高的过程,并且闭口哼鸣中往往

10、使用单一的“m”“n”,极有可能导致练习者忽视了吐字不清晰咬字不准确这样的大问题,最终甚至影响了演唱。再者,练习者根据经验盲目使用哼鸣训练来纠正音准。我们从之前对于哼鸣的机理分析可以得知,哼鸣主要改变的是共鸣腔,主要通过调节鼻腔、口咽腔以及胸腔的共鸣,达到练习的目的。但是音准只和声带有关,音高音低全凭借声带的震动,声带振动频率高则音高,声带振动的频率低则音低。可见,哼鸣训练是不能科学地解决音准问题的。最后,笔者不得不提的一点,也是现在声乐初学者的认识误区,那就是误认为哼鸣训练是初学者快速提高的捷径。虽然我们可以在教学经验中发现哼鸣训练对于提高初学者发声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演唱是一个身体协

11、调运作的过程,必须经过练习者的不断摸索,依赖任何捷径都是有害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便认为,哼鸣训练对于改正某些声音是有用的,但是对于另一些声音是有害的,这取决于口腔和喉咙的结构。可见,对于声乐的训练效果是因人而异的,那么练习方法的使用也是因人而异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训练方法的有限性,不能盲目相信他人经验,而应当综合考虑各种训练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状态。五、结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演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歌唱领域亦是人才辈出。近年来,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随着国家对于艺术事业的重视不断加强,学习声乐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哼鸣训练作为一种使用广泛,利弊兼备的声乐练习方法,更应该引起教育者的思考。另外,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声乐的练习必定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不懈的艺术追求之上的,训练不可以只想着走捷径,而要把综合提高放在首位,利用最适合练习者的训练方式。当然这有赖于歌唱家和教育者共同的努力,来共同推进理论创新和教育水平提高,从而加深训练方法的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李美群,“哼鸣”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理论学术,2012年8月.2王玉建,声乐演唱艺术中哼鸣的探究, 中国音乐(季刊),2010年第四期.(编辑/丹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