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材料分析西南地区汉化的进程.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421414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墓葬材料分析西南地区汉化的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墓葬材料分析西南地区汉化的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墓葬材料分析西南地区汉化的进程.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墓葬材料分析西南地区汉化的进程摘 要: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川、渝、滇、黔、贵和西藏地区。在秦代以前,其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巴蜀、滇和夜郎等,基本都是独立发展的。自秦取巴蜀直至统一全国,再到汉,这些地区的古文化逐渐被统一到整个中华文化中。对于西南地区的汉化进程,这里将依墓葬材料,以古代蜀文化的汉化为例做一简要的说明。关键词:西南地区 汉化在各文化中,墓葬材料往往具有代表性,自古以来,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因此墓葬材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反映,可看做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所以巴蜀文化的汉化在墓葬

2、材料上定会有反映。晚期巴文化能根据考古发现主要是墓葬,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部,江汉平原以西的山地丘陵地区,汉中盆地也有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目前发现的主要墓地有: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船棺葬:上世纪1950年代曾在这里发掘了97座墓葬,其中船棺葬30座,狭长坑墓20座,通过考察,最早为船棺葬,稍晚出现船椁,后来发展到狭长形的土坑墓并出现木椁。随葬器物有铜器和陶器两类,陶器有釜、小口圜底罐、豆及平地罐、盆、壶等。铜器有釜、釜甑、盘、鍪、壶、剑、戈、矛、钺、带钩和半两钱等。时代在战国晚期。此外,还有云阳李家坝巴人墓地,荥经同心村墓地等。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晚期巴蜀文化在墓葬方面的一些特征,由于战国时期外

3、来的巴人开明氏统治成都平原地区,使得四川盆地西部的蜀文化和盆地东部的巴文化有了许多共性,形成了巴蜀文化。在墓葬形制上,晚期巴蜀文化流行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些无葬具,有些为独木棺,有的有棺椁。墓葬中常见有青膏泥。随葬品中工具有斧、凿、削、刀等;武器以青铜柳叶形剑、无胡戈、圆刃折腰钺和对称弓形耳矛为特色;生活用具中铜容器有鼎、豆、敦、壶、盒、盘、勺等,炊器有釜、鍪、釜甑,另外还有少量的带钩和印章。公元316年,秦并巴蜀。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惠文王九年,秦国“击蜀灭之”。战国末期,秦国将巴、蜀、汉中作为统一中国和巩固政权的后方基地,加紧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建设。主要有政权的建立,郡县制逐步

4、巩固,移民的充实,交通的开发,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的进步,制造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等,从而加速了巴蜀文化汇入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的进程。在这期间发现的墓葬材料主要有:青川沙州都家坝战国秦汉墓葬,共26座。其中有些是战国末期的秦墓,出土有以秦人常用器物为主的随葬品,如茧形壶、罐、豆、钵等用具和戈、矛、镞等兵器。在白河乡发现一件刻有公元前238年由吕不韦主持,由工官监制造于成都的铭文的长胡三穿铜戈。表明青川沙州、都家坝一带曾是战国晚期秦人长期驻守的重要据点。秦并巴蜀之初并没有使巴蜀文化迅速消失,相反晚期巴蜀文化在多种文化的促进下取得了一定进展,从战国晚期巴蜀墓葬和青铜器中得到反映,与此同时秦汉文

5、化因素在日益增强,直至汉武帝前后巴蜀文化与汉文化基本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战国晚期的发展阶段:主要是指秦并巴蜀至秦统一这段时间。秦对巴蜀采取较宽松的政策,而巴蜀文化又在传统上有着较深的基础,加之多种文化的交流又促进了巴蜀传统文化的发展。从地域上看,战国晚期巴蜀文化的墓葬和典型器物分布更广了。从成都至重亲,至广元都有这一时期船棺葬和土坑墓的发现,在茂县城关的一些石棺葬中也出有许多巴蜀式铜兵器。从文化内涵上,随葬品中新增有铁器,特别是出现了秦半两钱。晚期巴蜀文化青铜器中出现有不少制作精美的器物,与当时新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的。西汉前期是巴蜀文化的融合阶段。这一阶段的墓葬当中,汉式的土

6、坑木椁墓已经成为了主要葬具,但也仍存在一小部分巴蜀特征的墓葬和器物。这时期的墓葬主要有:什邡墓地第五期4座墓葬,有3座木椁墓和1长方形土坑墓,船棺葬和狭长墓已经绝迹,随葬品中巴蜀式兵器和工具均已消失。铁容器、铁农具和漆木漆器出现较多。圜底罐变成小口深垂腹,豆为圆折唇侈口浅盘。这些器物有些已经近似汉器。另外,扁腹平底罐、分体釜甑、八铢半两等,则为典型的汉器。冬笋坝发现有西汉前期长方形土坑墓13座,随葬品中容器以鍪为主,多为铁铸,铜釜甑消失。陶器仍以豆和罐为主,豆的个体变小变浅,数量增多。铜工具以削为主,还有铁削。铜兵器中有柳叶剑、弓耳矛等,仍保持了较典型的巴蜀作风。犍为金井土坑墓土著作风比较浓。

7、兵器以柳叶剑、烟荷包钺、中胡戈为住,并常有巴蜀符号。出土三件巴蜀印章,其中一枚背部为连弧纹,与西汉铜镜相仿。铜釜甑有四个小钉足,亦为西汉特征。此外还有一件汉式铁锸。陶器数量较大,器形除圜底釜、罐、喇叭状圈足豆外,还有盆、碗、壶、钵等,有些接近汉形器。在奉节瞿塘峡内的几座悬棺葬中,发现了数柄柳叶剑以及剑鞘、带钩等随葬品,还出土有四珠半两。柳叶剑宽大,是巴蜀文化标型器物。在绵竹清道发掘的两座木板墓,各用三块木板做成尸床,随葬品有柳叶剑、月牙形巴蜀符号印章、削、带钩等巴蜀铜器,铁剑、铁斧等汉式兵器,用具亦包括圜底罐、盆、豆、盒、汉式的瓮、罐等,还出土有50余枚的西汉半两。这是西汉初年巴蜀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以上墓葬材料反映了巴蜀文化在秦并巴蜀到西汉中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反映了巴蜀文明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内,秦汉文化逐步进入巴蜀各地,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同时,巴蜀文化也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下来,对地方的传统文化产生着影响。到了西汉晚期无论是什邡、冬笋坝的土坑墓,还是其他地区的墓葬,除个别器物上还有巴蜀作风外,已基本全为汉式器物。可以说到此,巴蜀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就基本结束了,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参考文献:1黄尚明.蜀文化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