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问题的相关研究.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388475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问题的相关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问题的相关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问题的相关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问题的相关研究摘要: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巨额的不良资产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有序发展。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况入手,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的产生进行相关研究,进而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以期能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起到相应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增量一、引言长期以来,不良资产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导致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重大隐患,在我国,不良资产绝对地集中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中。目前学界对于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尚无十分有效的对策措施。根据银监会2015年1月披露的

2、数据来看,截止2014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766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25亿元,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16%,较上季末上升0.09%,创四年来新高。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率依然居高不下,虽然国务院于1999年先后成立了四家直属国务院的资产管理公司来解决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负担,但显然,单靠资产管理公司的努力是不够的,商业银行自身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尤为重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概述由于产生途径与理解角度的不同,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都集中在贷款、投资和回购协议资产的范畴。而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指银行在投放贷款

3、后形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的处于逾期、呆滞、呆账状态而面临风险的部分贷款。自1998年以后,我国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这五类。次年7月,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通常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后三类为不良资产。1 历史根源从2004-2009年,历经五年的时间,原国有四大商业银行陆续股份制改革成功,但其不良资产存量的问题,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时遗留下来的。计划经济改革以后,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特别是由于整体经济

4、向市场转轨,国有经济这个整体的坏账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生,且国有商业银行是由国家全部出资直接管控的商业银行,所以为减少财政负担,我国在1983年和1985年先后对上述两种拨款改为由企业向银行借款,政府几乎不再对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以银行贷款形式获得。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也是由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政府逐渐地把向国有企业提供资金的责任转嫁给了银行。长此以往,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急剧增长。2 现状阐述国家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先后多次以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资产证券化、协议转让、拍卖、债转股及债务重组等方式来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存量,但主要还是以直接向

5、银行系统注入资金这种途径来解决银行的经营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银行避免了由于资金回流慢、不良资产增量快速上升等一系列因素可能给银行经营运转带来的困境。但是,由于社会资金利用率低,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借破产、合并、分立等形式而有意的逃废银行债务,使得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从国家经济这个整体来看,不良资产的存在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壮大的梦魇,更是扼住了国家经济进步的喉咙,严重威胁到了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三、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产生的因素1 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部门相互制约管理不到位当前,商业银行现行的某些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存在漏洞:一是在内控管理方面存在局限性,

6、银行没有按照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而是按照专业分块监督管理,且个别部门在内控工作中自我控制不足,再加上专业之间衔接不严谨,导致对一些业务的监督管理存在盲点,使得内控制度不能全面覆盖风险点。二是在当前扩大业务发展的形势下,业务营销部门多重视营销工作,对内控管理的深入程度以及前瞻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不够,使得内控管理的针对性不强。三是个别部门虽然制定了风险防范要点,但存在着对风险环节、风险分析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对内控工作缺乏制度化、经常化的管理,削弱了对各个管理环节的制衡作用,使得内控管理的质量不高,不利于对风险点和风险环节进行防范。四是个别部门抓系统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到位,职能发挥的

7、不充分,认为直接管理的工作才是风险防范的本质和内容,更为严重的是不明确本部门自身内控管理的边界,专业部门条线风险管控的职责不清晰。2 “两遏制”没有严格落实责任制以2014年6月份的数据为例,多起支行行长被调查、批捕或宣判。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944亿元,较去年末上升1023亿元,这项数据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不良贷款的整体增加规模,达到992亿元。而且,2014年上半年五大国有银行冲销不良贷款同比增幅超100%。这证明,虽然核销不良贷款力度比去年同期的两倍还多,但不良贷款指标依然较去年高得惊人。部分原因由于一些地方支行的权力较大,可能存在利益

8、驱使,使得原本不能放的贷款,也会通过违规放贷的形式放出,这很容易就会滋生腐败。同样,这些企业一旦出了事故就很容易造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反腐力度加大,一些之前政商关系较好的大企业出事的就会很多,大环境的经济状况又不好,资金链就容易出问题,又直接导致了坏账大量堆积。3 高管薪酬过高与效益不同步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人均利润较高的银行,人均薪酬水平也应该高,但相关数据证明并非如此。根据2014年度各行年报数据对比,排名第一的银行虽然人均赚取净利近百万,但人均薪酬却位列倒数,人均年薪仅16万元;排名最后的银行人均赚钱能力倒数第一,但人均年薪比排名第一银行的员工还高5000元。其中,人均薪酬高也不意味着

9、普通员工薪水就高,这里还有高管薪酬的因素:高管薪酬过高也可以将人均薪酬水平整体抬升。这种不同步,基层员工的薪酬过低难免造成基层员工懈怠工作,或者冒险去寻找灰色收入,同样会影响信贷资产的整体质量,造成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4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够规范、无对应资产保障。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虽然中央政府会有一定的财政拨入,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且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多地地方政府的财力不是十分充足,而我国预算法又禁止地方财政负债。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3年曾公开表示,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已达到9.59万亿元,不良

10、贷款率为0.14%。融资平台贷款因为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够规范、无对应资产保障等问题,已成为银行新的风险隐患。5 银行间的无序竞争。金融体制的改革,虽然加速了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部分银行为了快速拓展其自身业务,采取了一些不当措施,致使银行间出现不公平、不合理的无序竞争。例如高息揽存、降低授信条件发放贷款,放松贷后管理,使信贷风险逐步放大。部分企业也会从中利用银行间的无序竞争,多头开户、多头套利,通过重复抵押等手段套取银行资金,上述种种原因致使银行不良资产不断增加。如部分企业利用银行间的无序竞争,以同一套增值税发票,在不同银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信用。四、规避商业银行不良

11、资产增量产生的对策1 完善银行内部监管机制,有效实施风险调控由于近期各地发生多起“银行存款不翼而飞”的案件,使得人们对银行的内部管控产生疑虑。案件产生的原因之一可能为受利益驱使,银行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这无疑给银行敲响了警钟。因此,银行内部风险调控尤为重要,监管部门在明确其责任,发挥其监督职能的同时,应明确风险点,进行有效风险分析,严格把控风险环节。而且,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对于发生的业务活动要有前瞻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实时情况向部门主管汇报、备案。从根源上,阻止不良资产的产生。尤其在审查新增贷款企业信用情况,落实担保和有效抵押,要从根本上杜绝“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现象的产生。

12、要对各项贷款迄今为止的相关材料、记录、调查、评价、管理等内容,逐步审查、核实,防止不良贷款的流失。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及监督机制,提高其自身约束力及调控能力。2 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银行业高管薪酬与绩效的相关敏感度较低,薪酬激励机制没有给银行带来较好的绩效表现,但银行业高管的薪酬、高管的权力却对银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高管拥有的权力越大,高管便会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权力获取更大的非常规的薪酬,所以高管的权力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以及绩效敏感度。从风险的角度分析,高管薪酬有效的激励高管降低了银行风险,高管权力对高管薪酬及风险的敏感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实例分析,在我国银行

13、业的改革过程中,仍要加强完善银行业的内部治理结构,适当降低高管的权力,建立反映银行绩效和风险变化的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高管的能力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强化董事会的监督功能,提高董事会薪酬委员会的特殊独立性。另一方面要完善外部治理环境,促进中国经理人市场的建立,完善银行高管的聘任制度,使高管的任命更加市场化;改善银行高管薪酬激励结构,增加长期激励薪酬比例,以提高高管薪酬与银行绩效、风险的敏感度;同时要加强对银行高管的外部监督,从而更好的约束高管行为。3 扶植中小微企业,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中小微型企业、餐饮教育、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没有足够的实物作为抵押、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往往

14、银行规避向其放贷。从短期效益角度来看,避免了小量不良资产的产生,但实际上放弃了很多潜在的利润。现实上,最大的风险并不在这些中小微企业中。而且,第三产业现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商业银行着放眼于全局,合理利用其自身资源,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信贷市场拓展,利用有效扩张对不良资产进行稀释。与此同时,近年来像余额宝这类被国内称之为“互联网金融”的领域在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居民存款正在向此转移,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量逐渐减少。因此,积极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改善商业银行单一的经营模式,使银行盈利稳健增长,也显得迫在眉睫。通过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植以及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两者“双管齐下”,使银行的

15、目光不再继续只盯着传统的存取款、信贷经营模式,企业也会因为银行信贷体系的日趋完善及外来企业的竞争压力而积极争取市场机会,减少违规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不良资产增量产生的机率,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为国家经济稳步发展奠定基础。4 完善各个重要环节,加强体系控制强化重要环节风险控制,加大审计力度。高度关注国家近期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结合内控管理重点,加大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影子银行业务、票据融资等的审计力度,以及对重要业务、重要风险环节的检查、控制,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完善考核体系,设立正确的风险偏好,使考核指标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认识内控成本与风险偏好的关系,合理界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加大内控考核指标在整个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建立内控管理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创新,研究探索新的措施和途径,如资产证券化,建立不良资产市场价值测量与定价制度等,提高化解存量不良贷款的能力。五、结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仅关乎着银行业的未来,更关乎到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因此,只有积极研究,采取有效的不良资产管理措施,再防止增量的基础上减少存量,才能使得不良资产问题得到控制。参考文献1朱凤敏.有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0.2王文静.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问题的探讨J.管理学家,2013(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