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宏观经济研究.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8324862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8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宏观经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宏观经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宏观经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宏观经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宏观经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宏观经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宏观经济研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每 周 经 济 观 察本期要目展望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经济今年须处理好三个问题两大国有银行注资改造有待观察的五个趋势标准普尔提升中银和建行评级展望预判2004年经济增长的三个方案今年经济增长率会更高中国今年经济增长可能放缓2004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展望2004年就业状况发展趋势分析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应将外商直接投资变为中外合资形式钢铁新政处于酝酿之中 中国改革前途的对话每周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主办 我国企业负债的增加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这些产业资产和负债的过度膨胀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因未来几年生产过剩加剧而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剧增

2、,一些企业可能面临倒闭。 中国经济今年须处理好三个问题 我们倾向于争取实施GDP增长8.5的方案,这是实施起来难度和风险较小的一个方案,有利于进一步延展经济扩张期。 预判2004年经济增长的三个方案 央行按照这样的目标做,差不多就是9。通货膨胀率,就是轻度的的通货膨胀率。 今年经济增长率会更高 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达到7.9,低于去年的增长幅度。 中国今年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中行和建行的改革影响到中国银行市场相当大的份额,而建行和中行信贷行为的变化会直接引起整个信贷供应量的波动。 两大国有银行注资改造有待观察的五个趋势 银行的上市是最近的,也是最大的交易,所有投资银行都希望获得这种机会。

3、 标准普尔提升中银和建行评级展望 粮食和冬小麦面积都是近5年减少最少的一年,基本遏制了粮食和冬小麦面积连年大幅度下滑的势头,为2004年夏粮丰收和全年粮食面积恢复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04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尽管中央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还将继续攀升。 2004年就业状况发展趋势分析 2004年美元继续处于弱势的可能性很大,由于人民币基本上是钉住美元,从而面临较大外来升值压力。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我国钢铁工业产能扩张过快,供需趋于失衡,结构性矛盾很突出。 钢铁新政处于酝酿之中 能够实现供求平衡,煤炭市场将继续产销两旺,预计全年煤

4、炭价格将是稳中略微走高。 今年煤价稳中有升的六个判断 由于伊拉克将重返世界石油市场,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的增产,将可能使明年油价下跌13。 2004年国际油价可能暴跌本期导读 第一视点展望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 编者按:新年伊始,活跃在经济决策研究一线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著名专家学者分析和展望了2004年中国的经济形势。 这些专家包括: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卢中原: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 刘世锦: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李善同: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李泊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夏 斌:金融研究所所长 张承惠: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卢

5、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张军扩: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任兴洲: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陈 淮: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程秀生:信息中心主任 郭励弘: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 赵晋平: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隆国强: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吴敬琏:适度从紧防止经济过热 本刊讯 对当前经济是否过热,经济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估计:第一种认为当前货币供应量适合于增加内需和抑制通货紧缩的需要;投资增长只会带来效益,而不会造成过热;对这轮增长要保护好,不应踩动刹车。第二种认为经济肯定出现了过热,主张采取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防止过热引起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第三种认为宏观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但还不能说是全面过热,正确的政策

6、不是对货币总量进行控制,而是只对投资过热的部门适当降温。我倾向于第二种意见。 目前的总需求增长过快,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的。各地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热衷于投资建设产值高、税收多的大项目。投资需求快速扩张,是我国相对贫瘠的资源不可能长期支持的。经过一段时间滞后期以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失衡将会表现为通货膨胀。另外一种可能性是:过量供应的货币没有流向商品市场,所以不至于导致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上升,而是流到资产市场上,会通过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扬和泡沫形成表现出来。日本泡沫破灭引致的金融危机和年经济衰退留给世人以巨大教训,不能不引为鉴戒。 如果以上分析是正确的,我们除了采取短

7、期调节手段尽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努力延长经济扩张期外,最重要的是推进经济和政治改革,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以便在未来的长时期中实现能够持续的高速度增长。 卢中原:经济自主增长机制会增强 本刊讯 2004年,由市场导向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会进一步增强。在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加快结构升级、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将在新一轮上升期中稳定前行。 加快改革步伐,完善宏观调控的机制和手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时机、方向、力度和重点,对经济内在的周期性扩张趋势因势利导,防止局部的、苗头性的问题演化为全局性的问题,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新周期的商机和竞争压力会同时增加,企业宜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8、,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巩固原有市场,开拓新的市场。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需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刘世锦:产业增长格局有望维持 本刊讯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主要靠一批新的高增长的主导产业的带动。处在“龙头”位置上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拉动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等中间投资品性质的行业,再拉动电力、煤炭、石油等基础行业。增长较快的以重化工业部门为主,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显著上升,从而可以提出我国开始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的判断。2004年处在这一轮增长周期快速上升后的稳定增长期,大的增长格局有望维持,变化更多地表现出周期性

9、特征。在宏观层面,保持与2003年相近的增长率是可能的,价格的局部波动难以避免,但总体稳定也是可能的。 产业增长将会呈现出如下趋势或特点: 第一,前期快速增长的某些行业,如汽车等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他高增长行业,大多数会在较高的平台上稳定增长。保持这批新的主导产业增长的连续性、稳定性,对宏观经济良好局面的保持将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近期表现出明显供给不足特征的行业,如电力行业等,快速增长的稳定性将会更强一些,由于供给形成周期较长,短期内短缺压力仍会较大,但在一个供给形成周期完成后出现明显缓解是完全可能的。某些钢材品种供给压力的缓解时间将会短一些。从长期看,钢铁工

10、业增长的资源约束问题将会趋于突出,短期内也会有一定表现。 第三,与之相关的某些服务业、零部件等配套产业,如汽车服务业,汽车和其他重要机械产品的零部件配套产业,增长势头可能加强。新的重化工业阶段的到来,除了一大批重化工业和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外,将会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机遇。那种认为新的重化工业阶段主要推动工业增长,对服务业增长带动不大的观点,缺少对产业增长内在规律的深入认识。 第四,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特别是汽车社会的来临,将继续加剧与传统城市结构的矛盾,进而推动新的城市化进程,为轨道交通、机场、港口、城市间高速公路、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产业带来发展契机。 第五,在依

11、然快速增长的行业中,随供给增加,供求平衡乃至供过于求,企业竞争加剧和分化,行业盈利水平的下降将不可避免,一批企业在竞争中失败而被淘汰出局,是一个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的标志。越是高增长行业企业淘汰率越高这一规律将会再次显示出来。对投资者来说,选择行业依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行业中选择正确的企业。 第六,一个时期以来,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领域,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贸易摩擦还会加剧,不能不影响到出口。相关行业将会增加对国内市场的依赖,从而强化国内市场已经相当激烈的竞争。 李善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本刊讯 据研究判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

12、9大特点或趋势: 第一,地区差距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将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区竞争日益表现为地区城市间的竞争。 第三,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今后10年到20年,全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 第四,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将通过资产重组和市场扩张,推

13、动地区间资源重新配置和分工与协作。 第五,随着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沿海地区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由于制约中西部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环境、体制、市场、配套产业等)短期难以弱化,中西部地区难以很快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六,随着“十五”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工程的相继完成,全国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为便利,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第七,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大城市圈将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 第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阻碍产品和要素区域间流动的障碍将不断被突破,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增强,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第九,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协调发展,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中西部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东北老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