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8291028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摘要:从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分析入手,研究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其中单一指标是以1978年到2013年东三省人均GDP为基础,研究省际间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综合指标是以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13项指标对东北三省各市(黑龙江省数据不包括大兴安岭地区,吉林省数据不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差异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东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东三省 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球都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困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

2、位居世界第二,世界称之为“中国奇迹”。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在不断地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难点问题之一。东北三省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具有良好的科技、技术和人才基础,具备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加快调整和改造”,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落后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

3、异一直存在,且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扩大,不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很有必要。一、东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单一指标分析由于人均GDP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人均意义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因此常常被用来测度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下面从区域经济差异单一指标入手,研究东三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1.绝对差异分析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其中s表示标准差,yi表示i区域的人均GDP,表示东三省区域人均GDP的平均值,n为区域数。通过1978到2013年东三省区域人均GDP可以计算出标准差,并把结果绘制成标准差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1992年后东三省区域经济绝

4、对差异成迅速扩大趋势,2008年后绝对差异又进一步加剧。2.相对差异分析3.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结果评价通过以上分析知道,东三省区域绝对差异呈现急剧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基本上呈缓慢下降趋势。东三省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致,从谬尔达尔的累计循环因果理论看,辽宁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能够快于黑龙江和吉林经济的发展,在要素流动方面就会产生回流效应,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扩散效应又能够使生产要素从辽宁扩展到黑龙江和吉林,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由于在这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在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辽宁经济发展领先与黑龙江和吉林,这样就导致了东三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

5、平衡性。二、东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指标分析由于单一指标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文章下面采用综合指标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2012年东三省各市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从而分析东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综合变量称为公共因子。1.综合差异指标的选取遵循指标选取的原则,以2013年辽宁统计年鉴、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从人均GDP(X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2)、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3)、人均社会

6、消费品零售总额(X4)、外商直接投资额(X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6)、人均社会用电量(X7)、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8)、人均公路货运总量(X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0)、每万人拥有医生数(X11)、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X12)、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X13)13项指标入手进行因子分析。2.因子分析结果及评价对2012年东三省各市13项指标在SPSS19.0软件中进行处理。检验KMO值,结果得出KMO=0.731,表明选取的13项指标很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按特征值大于1原则提取主因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前面4个因子是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且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197%,能够反映

7、原始13个因子代表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其中第一个主因子解释了13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42.572%,对解释原有13个变量的贡献最大。第二个主因子解释了13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15.852%,第三个主因子解释了13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11.457%,第四个主因子解释了13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8.316%。因此,将这四个主因子作为评价东三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变量,分别用F1,F2,F3,F4表示。接下来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主因子的典型代表量不是很突出,这样就会使某个因子的变量的经济含义变得模糊不清。因此,需要通过方差最大旋转法来进行处理,使一个

8、公共因子能够为原始变量的典型代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F1主要由X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7(人均社会用电量)、X9(人均公路货运总量)、X13(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构成,反映了区域经济总体规模。F2主要由X3(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外商直接投资额)、X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12(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构成,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F3主要由X1(人均GDP)、X8(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11(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公路投资和医疗水平。F4由X1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9、由成份得分协方差矩阵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相关系数均为0,说明这4个主因子互不相关,符合要求。根据各因子得分如表5所示,并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4个主因子总方差的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出东北三省各市的综合得分F,即有东北三省各市的综合得分F=(28.850F1+22.742F2+17.527F3+9.078F4)/78.197,并按降序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得到综合得分如表6所示。从表6中可以看出综合得分值为正分别为大连、沈阳、大庆、盘锦、本溪、鞍山、哈尔滨、辽阳、长春、抚顺、营口、丹东、锦州13个城市(其中鞍山和哈尔滨综合排名均为第6位),表明这13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东三省各市经济

10、发展的平均水平,且这13个城市中除长春位于吉林省,哈尔滨和大庆位于黑龙江省,其余10个城市均为辽宁省内城市,这说明辽宁省经济整体实力要高于黑龙江和吉林。综合得分值为负的吉林、葫芦岛、牡丹江、阜新、鹤岗、铁岭、伊春、佳木斯、七台河、黑河、白山、鸡西、双鸭山、齐齐哈尔、通化、辽源、松原、朝阳、四平、白城、绥化21个城市,表明这21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三省各市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又由得分排第一的大连综合得分1.69,辽宁省内最低得分城市朝阳为-0.52,差值为2.21。黑龙江综合得分排第一的城市大庆为0.80,综合得分最低的城市绥化为-0.72,差值为1.52。吉林综合得分排第一的城市长春为0.32,最低得分的城市白城为-0.62,差值为0.94。由此可以得出辽宁省内经济发展差异最大,其次为黑龙江,最后是吉林。这样表明了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过程中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了东三省各市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扩大趋势。参考文献:1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