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Ⅳ.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289972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Ⅳ.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未知 二十二、大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作为教育事业核心的课程与教学,必须做出改变。因此可以说,改革是教学领域永恒的话题。众所周知,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是广大的教师,那么,弄清楚教师的改革动力,则是关乎改革成败必需的功课。从2000年开始,我先是在厦门大学,后来又在汕头大学推行教学改革,退休后又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帮助进行教学改革。十多年来,对此颇有一些体会。这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先聊一点教师对改革的普遍态度。一般说,教师对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教学习惯是不大愿意的。前面好像说过,国外有一种说法:改变教师的教学

2、方式无异于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显然,教师的教学方式越是使用得久,就越不愿意改变。这一点也被国内一些教育前辈发现。我的导师潘懋元教授就曾经说过,教学改革的阻力往往来自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不过事情也有另一面。作为教师,除非是那些一开始就属于混饭吃的混混,绝大多数教师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成为好的教师,希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而且优秀。所以,这种潜在的向好态度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上面两种状态似乎很矛盾。从教师实际存在的改革动机上看,哪种状态占有优势,取决于改革当时所有的因素的集合。当改革时的情况有利于激发后一种状态时,改革动机就比较强劲;而如果处于前一种状态,

3、且又碰到其他的负面因素,那么改革动机就会一下子掉到最低点。比如,虽然这些年教学改革已然成为大学的一项重要活动,但有理论、有步骤、有配套、有评价以及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的教学改革并不是很多。一些不科学或一时条件不具备而仓促上马的改革,或干脆就是胡?的折腾,把有的学校教师弄得心烦意乱,极大地挫伤了本来就不强劲的改革动机,以致一些教师对教学改革要么反对,要么反对无效后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上述所说,我个人理解,就是当下从国家层面看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几种状态。这几种状态在不同大学表现也不同,在不同学校改革动机差异很大。若要把改革进行下去并取得长久的成效,就要对教师的改革动机格外关注,并努力形成和保持这一动机。

4、我在拙作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曾引用了一份国外对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将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动机形成阶段、改革实施阶段和改革巩固阶段。就改革动机形成阶段,该从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总结,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比如把已经进行了改革的学校的成果拿来进行宣传等。该研究囊括了各级各类教育,没有专门针对高等学校。所以,我这里把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归纳成几条,供同行参考。1.所有的教学改革都会多多少少增加教师的负担(我们行话叫认识负担),就是说会让教师新学习一些东西。所以,负担的多少对改革动机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具有过多负担的改革,最好分步实施。如果无法分步进行,则

5、应与人事分配的奖励措施挂钩。2.直接向教师说明改革的意义和改革后的结果,特别是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意义,并同时要说清楚此项改革与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3.比较大的改革动作,最好是与人事分配改革相互呼应着进行。4.教学改革涉及的是教学问题,而教学活动因学科专业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推行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区别对待。比如教学目标的可测性的要求,理工科和社会科学学科比较适合,但对人文艺术学科,则要另找方法,区别对待。5.管理上要同时配套。课程和教学既然是教育的核心,改革中凡是涉及到要求校内不同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时,必须配套解决。比如研究

6、生教学的工作量与本科生教学的工作量的配比问题、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配比问题,必须达到一定的平衡。此时研究生院(处)和科研处就要同时进行改革。而这些在学校层面进行配套改革的决策,必须有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并进行统一的协调。6.学校应该在改革动机形成阶段之前就出台对教学好的教师给予实质性的鼓励的政策,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鼓励。7.在学校的运行如果处于比较平稳而且也运行正常的状态下,调动教师改革的动机就有了制度保障,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就基本够用。而如果不是这样,理顺学校的运行机制就必须首先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应以消除影响教师改革动力的负面因素作为主要目标。8.改革内容要科学,改革方案最好是参照了成功改革

7、方案。若属于首创的改革,必须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以上八条,是我们对调动教师教学改革动力的总结归纳,不一定全面,但主要的都在这里了,供同行们参考。二十三、“教授治校”的横竖撇捺一段时间以来,在大学的行政管理领域,要求教授治校的呼声蛮高。就我自己所看到的文献,提出者的本意无非就是针对一直以来大学的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过小这一现象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也不反对。问题是,“教授治校”是不是一个普遍的、明白无误的选项?对此,后来有人深入研究了一番,发现教授真的不是“治校”的最佳选项,所以改了一个字,变为“教授治学”。言外之意,治校恐怕不太妥帖,因为这种提法本身有点含混。“治学”显然比较更

8、容易被人们接受。那么,大学的治理不靠教授了,那靠谁呢?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而“教授治学”的提出是否就解决了行政权力过大的问题?实际上也没有解决。朱清时院士在担任首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伊始,就深切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提出了一个更加直接的口号去行政化。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可最后也没有闹出个清晰的“治校”套路。我这里不想对朱院士的提法做评论,而是主要谈谈教授“治校”与“治学”问题。首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一所大学的治理,是否应该由一个人或一种类型的人群来完成?我想,这是讨论教授治校问题必须首先明确的事。不妨先做个类比。一座工厂应该由谁来治理?是技术人员还是厂长以及他领导下的班子?亦或是厂长、班子加上技术

9、人员?如果是他们,那工人呢?职能部门的普通干部呢?还有工会、服务人员呢?很明显,在工厂的治理问题上,好像也同样存在与大学相似的治理问题。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还是回到大学。有人说,西方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之所以一流多,成果多,从大学治理的角度看,就是因为他们实行的是教授治校。那么,我们就要问,美国大学的校长是干什么的?可能有人马上会回击:校长也是教授呀,而且是教授们选举出来的呀!是的,没错。但在决定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时,如果校长与其他教授们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这可是学校治理的很关键的问题哦。有人会说,那就按照学校制定的章程执行呀。那如果学校章程没有具体规定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仍然有人会说,

10、那就修改章程嘛!那么谁来修改章程呢?不用问,谁都知道,是董事会和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共同来完成章程修改的议题。好了,其实问题已经比较清楚了。学校治理,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靠的是一套制度体系或系统,而这个制度体系和系统的形成,有赖于校长、教授、普通员工的参与,有赖于学校董事会的功能,有赖于捐资者(如果是私立大学)的意愿,有赖于实践中根据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机制。当然,这里面的确教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却不是唯一的作用。因为,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级人才的摇篮、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创新的合适温床、学术文化的母体、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未来的希望正因为大学承载着这么重要的使命,连美国这个被认为是教授治校的源

11、头的国家,也同样对教授治校理论上有不同看法,实践上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先说理论上的不同看法。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布鲁贝克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中说道:大学如此重要,因此不能把它完全交给教授们,就如同战争如此重要而不能把它完全交给将军们一样。可能有人对一个高教研究专家的话不怎么感冒,他不就是一个学者吗?一家之言也说明不了什么,而且实践上也不会是这样吧?那好,我们就来说说实践。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曾有一位华裔校长,叫田长霖。他在任职期间曾主张把全校一直以来拨给各个系的经费预算都减少20%,而把减下来的经费全部用来支持他认为对学校发展非常重要的某个系。那个系当时

12、正在全力攻关一个加速器项目。当然,结果是遭到其他各系教授们的强烈反对。不过,田校长最后还是硬着头皮这样做了。后来的发展逐渐证明了田校长的远见。据了解,围绕加速器的研制成功,伯克利加州大学陆陆续续得到了十七个诺贝尔奖(以上记得不一定准,这里只是用来说明问题)。由此可见,教授们在治校方面与校长并不一定一致,校长必须有一定权力决定学校事务,特别是学术发展方面的事务。道理很简单,教师是分属不同系科的,归属各个不同学术共同体,各自必然会站在自身立场考虑问题。所以学校治理与发展,完全交由教授,或者说教授治校,至少在实践上是难以操作的。这里所需要的,乃是一个科学、合理、与学术发展相适应,而且可以不断完善的系

13、统来完成。当然,也可以认为田校长的例子恰恰就是教授治校的意思啦。但其?这是不同于教授治校的,因为我们很多人提出教授治校,主要是反感外部和内部的行政干预。伯克利大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内部的行政干预是不可能排除的,因为大学既然是一个机构,行政权力就必然有存在的理由,只是它的范围有多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而外部的行政干预呢?这需要区分,有些外部的干预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合理的,必须给予消除,但办法是通过深化改革,用健全法制的方式来解决;而那些必要的外部干预,除了通过健全法制的方法外,可以探索通过董事会方式解决。试图用“教授治校”的理念或口号来一揽子解决这么多的问题,既白费口舌,也扰乱了思想,而且也特别容易

14、引起误解。那么用“教授治学”取代“教授治校”,是不是就完美了呢?非也。教授治学乃题中应有之义,正如工人要做工农民要种地一样,治学本来就是教授的工作或者说是使命。当然,强调一下也没错。当下确实有些教授整天不是想着治学之事,而是想些歪歪道,棒喝一下倒是起个提醒作用。但如果想要用这一字之差的短语替代原来的教授治校这个短语,并期望达成提出教授治校的有些学者想要达到的那个目的,恕我直言,恐怕仍然是白费口舌。二十四、体罚与成长关于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是否可以使用体罚,是教育上反复争论却又没有结果的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本来不想对这个问题发表什么感悟,因为怎么说都不会有结果。但最近看了“老梁”评说熊孩子的教

15、育的一个视频,觉得有些看法和我的一些想法比较接近,所以还是决定说上两句。我的感悟与那些赞同适当进行体罚的观点有不少相同之处。为避免重复,这里主要谈我自己的那些觉得有意思或少有人提到的观点。先说一下我自己小学时的一些情况。上小学时因淘气(我是属于那种“蔫淘”的,就是总喜欢用一些自作聪明的手法作弄老师和同学,但又不是“上房揭瓦”那种淘气。比如给老师同学起外号、编一些讨人嫌的顺口溜、上课接老师话茬等等),惹怒了班主任,所以罚过站、挨过老师的拳头。再小的时候,上幼儿园也被罚过在幼儿园房间外面站着不让吃饭。好像同时被罚的还有另外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居然提出让我们一起向老师喊话,我们就一同大声向屋里的老师喊

16、:不让吃饭就退给我们粮票!后来提起这一段,留下的记忆却是美好的。下乡回城后,我们还专门几次去拜见体罚过自己的老师。当然,具体为什么原因被体罚或挨拳头,已经记不得了,朦胧中只记得就是上面所说的那几种蔫淘得罪了老师的。这些经历也是我赞同一定的体罚的原因。不过,我的父母好像从来没有体罚过我,虽然我也没少捣乱、骂街、无理取闹过。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性格中的一些任性、听不进劝告等等缺点,或许就是因为父母缺少适当体罚,总是惯着我,才一直没有被赶出我的身心。当然这只是猜测,无法作为依据。正因如此,别的就不说了,下面就只谈教师对小学生的体罚问题,这样就显得更靠谱一点。看了一些关于教师是否可以体罚学生方面的文章,发现赞同体罚的所提出的理由与反对体罚的所提出的理由,主要是围绕体罚对学生的身心是否会造成伤害,故而在是否符合教育宗旨上有分歧。那么,体罚是否都会伤害学生的身心?我们不能抽象地谈论这个问题。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