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企业与市场讲课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8255621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章企业与市场讲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九章企业与市场讲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九章企业与市场讲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九章企业与市场讲课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九章企业与市场讲课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章企业与市场讲课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章企业与市场讲课资料(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市场一样也具有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当我们把企业与市场联系起来,特别地是,从现代经济制度的角度来对企业进行分析,就会慢慢揭示这个“黑匣子”里的奥秘。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探讨诸如企业与市场有什么不同,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存在的边界及最优规模等基础性却很重要的问题。本章我们主要讨论企业追求的目标,然后我们分析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供求行为;我们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企业存在的理由,其相对于市场的优越性与缺陷;第三节分析企业存在的边界及其最优规模的选择。,一、企业的目标 1. 厂商与企业 在以上章节的分析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厂商(f

2、irm)”这个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生产者也称厂商或企业,厂商和企业(enterprise)是可以互用的概念,是指根据一定目标(通常是利润最大化),为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独立经营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独立的生产者的面目和其他企业发生关系,而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市场;二是企业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非独立的,联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是企业决策者的计划;各组成部分和外界的关系,同样受企业决策者的计划支配企业的这种独立性来自产权的界定,围绕着产权交换,企业周围就形成了拥有各种利益关系的经济主体。这些主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雇员、管理者和所有者。雇员是为企业工

3、作的人员,通过工作劳动收取报酬;而管理者有可能是所有者,但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是企业所有者雇佣的具有管理和经营企业职责的高级雇员,也按劳取酬;企业的所有者是企业行为的最终责任者,当然也是企业行为收益的获得者和有关代价的付出者。,作为生产单位,企业的功能就是将各种生产投入(如土地、劳动、资本等)通过整合、配置转化为一定产出,并据此获取利润。企业可以是单工厂,也可以是多工厂。多工厂企业的工厂布点可以是在同一区位,也可以跨地区,甚至跨国。企业的规模可以小到只有夫妻两人的个体户,大到巨型跨国公司。,(1)企业的非利润最大化目标 根据对现实中厂商目标的进一步研究,经济学中产生了其他几种重要的替代性厂商目标

4、假设主要有鲍莫尔(Baumol)的“销售收入最大化”假设、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经理人员效用最大化”假设,西蒙(HSimon)的“满意利润”假设。,第一,销售收入最大化。鲍莫尔认为,在现代公司制的企业组织中,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并不是企业真正的经营者,企业的日常决策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委托人)委托经理(代理人)做出的。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之间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对经理人员的地位、声望和收入的影响大于利润。因此,经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追求其他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例如,为了避免因此时利润提高而导致彼时利润下降

5、的风险,经理人员往往追求一定稳定利润水平前提下的销售收人最大化(Sales maximization)。著名的财富杂志就是以公司的销售收入为标准来排列每年的世界500强。因此,当公司的经理阶层追求进入世界500强以及在500强中的排位时,销售收入最大化就成为主要目标。,第二,经理人员效用最大化。威廉姆森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并不能完全监督和控制公司经理的行为,经理人员除追求正常的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之外可能还追求诸如职工规模、个人名声等其他效用目标。例如,追求明亮宽敞的办公室、豪华的家具、大量的秘书等,享受所谓的“在职消费”。另外,企业的规模越大,经理们在其地位、权势、可支配资源等方面的得

6、益就越大,特别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企业的规模越大,级别就越高,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一种激励因素促使经理们主要着眼于效用最大化。,第三,满意利润。西蒙(HSimon)认为,利润最大化假设是不现实的,现实中确定产品的需求函数非常困难,并且利润最大化假设也包合着对经理的根本不切实际的能力要求。要求经理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必然遇到三个障碍:一是由于信息汇集能力的局限性,要制定出所有的可能性方案几乎不可能;二是由于人类计算能力的有限性,对各个方案的可能结果进行精确计算也是不可能的;三是经理不一定具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偏好函数。因此,西蒙认为企业目标的恰当假设应该是获得满意利润(satisfying profi

7、t),而不是最大化利润(maximum profit)。,此外,还有马里斯(Marris)的“企业成长率最大化”假设,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假设等。但根据这些假设建立的企业行为模型,只是对利润最大化假设下企业行为模型的适当补充,而不是替代,不同的模型只是适用于不同的分析目的 (2)确定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原因 尽管对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假设颇有争议,我们仍然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因为这一假设与别的假设相比,具有很多的合理性和解释性。,第一,企业所有者仍是企业利润的最后归属者。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有者仍拥有最大的发言权,而企业的利润最后总是归属企业的所有者事实上,不论任何形式的

8、股份制企业,也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企业所有者尽管可能对企业的经营者不加干涉,也可能容忍利润的暂时低迷,但绝不会任用一个对企业利润不太重视的经理来管理企业。而且,利润下降意味着股票红利的下降,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往往会选择“用脚投票”(抛售股票)的办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董事会会不满足于目前的经营状况而改组经理班子,这样经理就面临着“下岗”的危险。,第二,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其他一系列目标的根本保证。绝大多数产品都是高度竞争性的,如果某个厂商出于某种原因忽略了利润,进货成本比别人高,生产方式落后,不重视技术创新等,那么,该厂商的成本

9、就会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成本,企业就会发生亏损,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所以,出于企业生存发展的考虑,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一个现实而合理的假设。同时,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利润支撑,企业的其他好多目标也难以实现。,第三,经理的行为受劳动力市场的制约。无论是投资者对经理的监督制度,还是激励机制,都不是完美的,无法起到完全约束和激励经理行为,达到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一致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劳动力市场的制约,不管经理人员存在何种动机,其行为不大可能偏离企业以利润最大化目标太远。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益太差,该企业很容易被人收购,或者董事会不满足于目前的经营状况而改组经理班子。如果经理出现多次经营不善而被企业解

10、雇,其很难再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而相比较而言,一个具有良好经营效益背景的经理,则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并获得更高的报酬。,总之,即使厂商的经营有多种目标,利润极大化目标假设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一个良好的近似。这不仅因为在利润最大化假设之下,经济学家可以建立较为完美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微观经济的各种问题,而且,一种理论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它的解释性和预测性(即外界情况发生变化后厂商的反映),利润最大化假设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因此,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依然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当然在现实中具体分析某个厂商时,可以参考别的目标。,专栏:91 非私有制企业的目标 经济学研究偏重

11、于私有企业的行为,通常假定这些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现实中,即使是欧美等私有制发达的国家,也存在一些公有制形式的企业,如合作制(cooperative)企业、员工管理(1abormanaged)或员工参与(1aborParticipated)的企业,也有部分国有企业(state-owened enterprises,SOE)或公共企业(public enterprises) 在英国把股票上市的私人企业称为公共企业或公众企业,不能把它们与国有企业或政府企业相混淆。,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存在大量的公有制企业。这些企业的目标、行为和绩效与私有企业不完全相同,也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西欧国家

12、存在很多的生产者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中,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工人雇佣资本并控制着企业。员工参与制企业是员工部分所有或控制的企业 中国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这类企业。,具体可分为员工管理的企业和参与制的企业,区别主要在于员工对企业的所有权或控制权方面的差异。这类企业的数量多又增长很快,例如,1976年至90年代中期,美国有涉及700万员工的5000多家企业,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开始变成由员工部分所有的企业英国也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形成相当数量的员工参与制企业。其他如法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均不断形成这类员工参与制企业。解体之前的南斯拉夫实行的工人自治体制,实际上也是属于员工参与

13、制企业的形式。,1958年,沃德(B. Ward)在他的创新性论文中指出,员工管理企业的目标是追求人均收入最大化。可以假定员工管理企业面对的是竞争性产品市场和竞争性要素市场,从而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资本租金和固定工资,即: pX-rK-wL (9.1) 其中,X为产量,p为售价;K为资本雇佣量r为租金率;L为劳动雇佣量,w为工资率。 如果剩余平均分配,人均利润为: /L(pX-rK)/L-w (9.2) 于是我们可以定义,员工管理企业中的平均收入y,等于名义工资与人均利润之和,即: yw+/L(PX-rK)/L (9.3),式(9.3)就是员工管理企业的目标函数。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员工管理企业

14、在技术约束下追求人均收入最大化的行为,会导致一些不同于私有企业的结果。 参与制企业的目标函数将体现资本所有者和员工双方的要求,可以想象,既不同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完全私有制企业,也不同于完全的员工管理企业,而是某种形式的折衷,具体的偏向程度取决于参与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并根据这种讨价还价的能力分享企业的特定租金。这类企业在一定约束下追求目标的行为也会导致独特的结果,3.利润最大化与规模经济 企业作为一种市场活动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目标,正好具有对称性。它们作为市场的供求双方,各自追求自身目标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果厂商是利润最大化者,它们将以一

15、种边际的方式作出决策,在技术、市场和经济条件约束下作出使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计划(即确定最佳的投入和产出水平)。对于价格接受者来说,均衡条件就是熟知的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此外,正如我们在前一章所分析的那样由于生产中有一些固定成本独立与产出水平,随着企业产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企业能够通过实行劳动的专业化分工、采用大型的机器设备、推行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工艺等方法来降低单位投入的平均成本,从而达到规模经济。例如,研究表明,汽车的有效率生产要求至少达到每年30,000辆的生产量。另外,规模经济还体现在企业为大规模生产筹集资金。例如开发一架新商用飞机需要超过10亿美元的开支;研究和开发一个

16、新的计算机微处理器,如英特尔的奔腾芯片,需要花费的钱更多,这些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公司利润或从金融市场借款。,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较大生产者的平均成本低于较小的厂商。因此,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凡是不能把生产规模扩大到足够高度的企业,生产成本难免较高,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反过来说,只有把企业规模提高到一定水平的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企业的规模唯一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企业的最优规模将由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决定。,二、企业的本质 长期以来,经济学始终把企业简化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活动主体,一个生产函数或者简单的投入产出转换器。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如何?企业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企业内部的协调机制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均被省略。 在科斯之前,经济学家基本上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分析企业纯在的必然性。用规模经济解释企业的存在比较适应大企业横向经营的情况。但是,当单一产品的产量不够大,或者企业的发展是以纵向经营或多样化经营为主导方向时,规模经济的解释性就显得不足了。同样的情况也适应于企业的纵向联合和多样化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