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8211067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身后被尊称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县)人,生活在东晋末年,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其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早年有建功立业之志,29岁出仕,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的分界线,在此之前,他时隐时仕,处于矛盾之中。,宋书记载他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感叹“

2、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即辞彭泽令。 其实内在的原因在他归隐后的所作归园田居(其一)中说得很明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不能改变本性适应俗韵,于是坚定地辞官归隐,并且终身不变。,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思想的两大支柱,陶渊明不仅崇尚客观的山水自然,更崇尚精神上的自然,希望返回人真实的、本来的、未被世俗异化的本性自然。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正是这种回归人的本性自然的喜悦。,安贫乐道更多体现了儒家思想,使他追求道德节操的美好纯洁。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但最终还是以道取得了平衡,即使后来穷困挨饿,也不改其志。,陶渊明诗歌创作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为中国文

3、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田园诗,他的田园诗不仅描写田园景物之美,田园生活之趣,而且真切写出了自已身处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境和隐居躬耕的甘苦,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一览无余。,陶渊明的辞赋散文: 桃花源记描写的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 五柳先生传生动显现了一个清高洒脱、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归去来兮辞更是一篇回归田园的赞美之歌,其辞章的华彩美妙,对回归自由的向往欣喜,使它在文学史上有了永恒的生命力。,陶渊明诗歌作品的特征是平淡自然,表现在: 内容平淡,但意境浑融。 陶诗所写的都是生活常景,但一经作者组合,便自成妙境,而其中又自然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个性,可谓浑然天成。,陶诗的平淡自然,不是淡而无味,而是透过

4、平淡的醇厚,是不露痕迹的提炼,恰到好处,体现了一种境界,也是作者审美思想的体现。,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后来文人不断地在他身上寻找新的价值,得到精神的安慰。,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堡垒。 平淡自然也成了高尚的艺术境界。,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酒与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相连。他深识酒中之味,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从饮酒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是陶渊明的化身和象征,也因此成了中国文学中象征高洁远致的意象。,萧统陶渊明集序:,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 跌荡昭章,独起众类。,钟嵘诗品:,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

5、逸诗人之宗也。,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苏轼:,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明人王圻稗史:,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处,故见其冲淡之妙,不见其绳削之迹。,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题 解,这是组诗读山海经十三首里的第一首。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内容丰富,除神话传说、宗教祭祀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题 解,陶渊明这一

6、组诗,是文学创作中首次有意识地、集中地、多方面地对山海经神话的利用。 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未涉及山海经中的具体内容,而是写其隐居时耕作之余的读书之乐,其中透露出一种悠闲、安详和欢欣的心情。这首诗有总领全诗,点明题旨的作用。 除这首诗是总写读山海经之乐外,其余各首都是分别歌咏书中某种神话形象或奇异事物。,诗 意,诗 意,赏 析,本诗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第一层(前十二句): 叙隐居的闲适 第二层(后四句): 写读山海经之乐,赏 析,第一层: 12句:初夏时节草木绕屋生长的景象。 34句:众鸟因有枝叶扶疏的树木可以依托而高兴,而自己也喜欢自己的绿荫环抱的房舍。 56句:耕种之余,时常读书。 78句

7、:僻处穷巷,贵人不来(深辙,大车的车辙;隔深辙,喻贵人不至),老朋友也掉头而去。 910句:酒食之适口。 1112句:风雨之惬意。,赏 析,在第一层里,诗人对与自己离群索居生活有关的一切都是喜爱的,“欣”、“爱”、“欢”三字点出了这种感情。他不仅自己感到很愉快,而且觉得众鸟及草木、风雨等也和他一样欣欣然而有喜色。可以说,这是诗人的愉悦的审美情绪向自然物投射的结果。,赏 析,第二层: 1314句:点题(“山海图”即指山海经,该书除文字记录外,还有插图); 以“周王传”(即记周穆王西游的神奇故事穆天子传)为陪衬,暗示了诗人爱读之书的内容性质。 1516句:画龙点晴,交代了全诗的主旨所在:“俯仰终宇

8、宙,不乐复何如。” 低头昂首之顷,泛览流观之际,就可穷竟宇宙间的万千事理,读这样的书又怎样不快乐呢!,赏 析,“孟春”二句:好读书之时 “众鸟”二句:好读书之所 “既耕”二句:生务将毕(读书之物质基础) “穷巷”二句:人客不到,正好读书 “微雨”二句:好读书之景 “泛览”二句:好读书之法 清吴淇,赏 析,诗歌写于陶渊明44岁,写诗人辞官归隐后的淡泊自然的生活和怡然自得的心态。是任情自适型隐逸的写照。,诗写草木、鸟儿自有其乐;诗人也自寻其趣,读书、饮酒,远离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多么自在,多么自得!在这里,自然的清新幽雅与诗人的安闲恬适融为一体,令人神往。,写作特色,此诗在写法上纯以自然为宗。 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文情融合臻于绝妙。 节奏舒缓适度,间用比兴。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 “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1.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歌中所表达的安顿生命、返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2.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