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8100141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议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议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议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议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策略 以张衡传为例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从课本选材及近年来高考文言文所选素材来看,传记类文言文所占比重较大。然而,就目前来看,文言文这一块的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一篇文言文学完之后,学生只是会记诵一些篇目,了解一些基本的字词意义,所以当考试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时候,往往不知所云,有的学生甚至于产生排斥的心理,看到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就避而不见,长此以往下去,学生越来越读不懂,最后造成完全读不懂古文的严重后果,文言文教学也就成为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也成为了多数语文教师头痛的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教学成为了我们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这个词来看,课堂教学主要是包括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如果教师教好了,学生也学好了,那么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良好效果。所以文言文教学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学生的“学”来看。首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兴趣在降低,劲头不足,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通过高中新教材五个模块的教学,得到的共同的反映是:不少选文,文字晦涩,枯燥无味,缺乏时代感,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因此学习兴趣不浓,缺少钻研、探究热情,常有囫囵吞枣之嫌。其次,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是零碎的不是完整的。一篇古诗文学完,学生仅仅熟读背诵

3、了课文,了解的只是本篇的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真正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却没掌握。此外,学生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仅仅停留在课本之内的文言文,很少涉及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因此文言文阅读量低。 一方面,从教师的“教”来看。不少高中语文教师简单地认为,学好文言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三种,我在教学中都曾奉为圭臬。第一,串讲法,以课文讲解为核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举凡翻译、文言历史知识,碰上什么讲什么,表面看很有“综合性”。第二,

4、讲解法,以古汉语知识为线索,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例子),重点教授系统的文言文知识,表面看很有“系统性”。第三,翻译法,尤以直译为主,对照原文一句一句翻译,尤其近年来高考考文言文翻译,这种做法似乎更有了“合法性”。以上做法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教师不明确教学目标,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转,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得教学枯燥乏味,那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法,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 那么,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包括哪些,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完成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呢?首先我们来明确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二、文言文教

5、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两条“目标”: 目标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目标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选修课程”的“诗歌与散文”部分第二条规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

6、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第三条规定:“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列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由新课标的规定可见,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十分注重文言文本身“文与道”的价值,强调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深入开掘,进行教学。因此,针对我们今天要谈的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三个层面:一是记忆层面,文言词汇的积累;二是思维层面,通过文质兼美的文言阅读材料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三是

7、表达积累层面,利用文言文经典名篇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利用文言文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等特点来涵养学生,让学生进行思想认识的积累和写作素材等的积累。这与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相互吻合的。我以张衡传这篇传记类文言文,说说本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的目标: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的全貌认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的伟人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

8、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下面,仍然以这篇传记类文言文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主要从一下几个模块来探讨。3、 传记类文言文具体教学策略。(一)激趣导入,让传主的初步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立”起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导入的环节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在兴趣的前提下才会去认真学习。激趣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相关背景的介绍,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创造性问题的讨论,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的实例等等,具体采取何种方式,视具体的人物传记来论。如张衡传这篇传记类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图片式的导入方式或者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方式。图片式:多媒体展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让同学们

9、说说这是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发明者是谁,从而引入本课的传记主人公。生活实例:从近几年我们国家发生的几次地震谈起:汶川、雅安、玉树等地的地震说起,给人类造成的伤害,引入古代预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导入本课学习。(2) 文学或者文化常识积累。这一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的作者及作品的来源,以及所学人物的相关情况,这一部分不要简单的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作者的了解程度,然后教师加以补充,这样激发学生思考,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另外,教师要让要让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在这一部分讲述一些关于作者的历史故事或者联系学过的文章讲述相关故事,这样学生就会加深作者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张衡传这

10、篇文章,作者是范晔,在初中学过他写的乐羊子妻,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这个故事,回顾所学的内容,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后汉书的相关知识及作者范晔的基本情况。接下来,介绍传主张衡时,也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他,一般学生会知道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兴趣导入问题:张衡除了发明地动仪,是一个科学家,他还有哪些身份呢?就顺理成章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3) 诵读课文,明确字音、句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在铿锵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读,是开启文言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师范读、学生齐

11、读、点读、分组读等等方式。针对张衡传这篇文章,我是采取下面的阅读方式:其一,先让某一个学生读文章相关段落,因为这篇传记较长,所以只能选一个段落,这个段落要选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句读部分,如可以选第四自然段,这里面涉及到:篆文、蟾蜍、傍行八道、中有都柱。让其他的学生听,读完之后,要求他们说出有没有读错的字音和句读,指出来纠正,教师再加以补充。然后教师范读,或者可以播放课文标准朗读(如果教师朗读水平较高,最好教师范读),学生在此明确字音、句读。最后要求将易读错的字音标注在每个字的上方,加强印象。其二,采取竞赛的方式。请两到三个学生读同一个段落,让其他学生评价哪个同学读得好,评出一二三,激发学生的朗

12、读热情,可以稍稍活跃一下课堂氛围。(4) 基础知识教学。这一部分主要就是包括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相关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最好的教学方式当然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掌握,教师加以点拨。但是就目前我们学校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来看,似乎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高,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我个人觉得可以采取半自主式学习。以本课为例:如:对于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比如: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以、而、于、乃、之、其、焉等等。这些词是考试经常会考到的,对于这些文言虚词,可以让学生自己找找文章中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例如:张衡传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主要文言虚词有:乃、之、因。可以

13、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找出文章中相关的句子,结合句子的意思,分析同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结合学过的文言文,补充相关例子做总结归纳,这样归纳的多了,学生们对于文言虚词的掌握就游刃有余了。 此外,对于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在这之前,我采取的方法直接提出来,向学生们提出来,哪些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哪些词活用了,有哪些特殊的句式,这样的效果似乎不佳。往往某些词讲了四五遍,下次遇到,还是不清楚。原因可能是在课堂上讲授时,学生对此根本不敢兴趣,没有用心去记。我觉得可以适时采取学生比较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也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我查阅了相关的资

14、料,其中有一个人提出一种教法,即:古今联系的方法。他指出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己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 他还指出,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某些古代汉语的特殊短语和句式,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沿用,但在现代汉语的构词法中还保留着。例如:笔谈、囤积、目击、银白、漆黑、桃红、龟裂,就体现了古对汉语中名词可作状语的特点;热饭、松绑、中饱私囊、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则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例

15、证。怎样做到古今联系,他举得例子是采用成语,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若能适当联系成语,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人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生现有知识潜力,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促进学习:1、加深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联系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 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一句时,教师可以趁机补充“徒劳无功”中的“ 徒”与课文中的“ 徒”用法相同,都是“ 白白地”的意思。其他如“且相如素贱人”与成语“素不相识”中的“ 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16、与成语“前倨后恭”中的“ 倨”,“宁许以负秦曲”与成语“忍辱负重”中的“ 负”,意义也都相同。2、 促进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现象。成语是浓缩化了的短语,它本身凝聚了很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言句法、语法。在涉及文言文的语法现象时,教师大可不必对语法规则大讲特讲,只需要列举适量的能体现某种语法现象的成语,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揣摩,温故而知新,教师相机点拨,学生自然可以对种种常见文言语法现象了然于心,收到“不可言传,却可意会”的效果。比如:在张衡传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词类活用有:形容词作动词:衡少善属文,善:擅长、善于。成语:能歌善舞。名词作状语: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当时。联系成语:时运不济。特殊句式有: 状语后置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