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088240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5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技)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科技)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科技)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科技)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科技)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科技)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技)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精品(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全解发表日期:2005年11月29日 已经有2095位读者读过此文结构体系 知识要点一生物与地理环境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但是,绝大部分生物集中分布在地面以上100m到水面以下200m这一薄层里,因此这一薄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中,这是维系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2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产生迁移,进入生物群落中,并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生物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改造:1改变大气万分;2改变水的化学万分;3加速岩

2、石风化,促成土壤的形式。 3植物分布与环境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条件:1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3水分是植物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1铁芒萁指示具有酸性土壤的环境;2碱蓬指示具有盐碱性土壤的环境;3干旱环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是骆驼刺;4水湿环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有芦苇。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命环境构成。它们二者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主要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消费者:1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2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一级肉食动物);3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二

3、级肉食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把有机物(生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化学元素和简单化合物),使其重新回到土壤,空气和水中,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非生命环境:生物以外的一切无生命物质和能量。3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围绕着食物所发生的联系。食物中的能量,从植物通过一系统的动物,依次传递,这个途径就叫食物链。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同一消费者不仅吃一种食物;如:鸟即吃植物又食昆虫;不同消费者可能吃同一种食物,如鹰和狼都将将兔子作为食物。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食物链,各种食物链交错成网,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如图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

4、1单向的;2逐级(营养级)递减的。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经过食物链从生产者(绿色植物)转移到消费者,由于生物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每一次只有10%20%的能量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一级的营养级,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形成金字塔型的营养结构图。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生态金字塔示意图。 图中最大的方框代表整个生态系统;每一部分的方框大小代表生物所固定的能量。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把能量输出系统以外,不能被生态系统重新利用;同时,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增的。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物质来源:生物群落周围的非生命环境中的营养物质

5、(化学元素,矿物质等)。过程和特点:主要是植物从周围空气和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然后以有机分子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物体死后,又被分解的简单的无机物质回归到环境中去,重新被生物所利用。生态系统是通过这种循环利用物质来维持生物圈营养物质的收支平衡。6生态平衡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即生产、消费、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就叫生态平衡。这种平衡还体现在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上。特点: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变化和发展中,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人类活动和生态平衡:递循生态学规律办事,可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违背生态学规律办事,

6、如:环境污染、滥伐森林、掠夺式开发采集和狩猎等,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三自然带1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由于各地纬度位置,大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热量与水分的差异,在不同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且在地表占有一定的宽度,呈长带状分布,形成自然带。?quot;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2陆地上的自然带: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大约可分为几个大的自然带,就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各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带逐

7、渐地转变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3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布规律成因特点纬度地带性主要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热量的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但又在这一热量带内水分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即与纬线大体平等伸展经度地带性主要是从沿海往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即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也在一定温度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带大体上与经线相平等伸展成条带状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在较低的纬度地带,相对高度大的山,垂直自然带最明显,种类也最多非地带性

8、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的影响非地带性分布复习指导本章的知识是作为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过渡的桥梁,是学习人文地理的基础,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总结和人文地理的开始。本章首先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始的,它着重说明生物对整个自然界形成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制约关系,其次生物之间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共同生活,构成生态系统,而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又是相互影响着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势必引起生态系统内部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整个生物圈(最大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又十复杂的问题;人文地理学中的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涉及生态学的内容,并将生态平衡作为讨

9、论问题的起点,如:如何防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的问题,最后,自然带是在前面各章自然地理知识基础上的总结,它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它需要运用各地地理要素窨分布规律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出综合性规律的结论,为转入人类对自然资源如自然条件的利用改造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复习展开了空间上的背景。现将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问题说明如下:一学会阅读和运用示意图的能力本章的知识点、要领比较多,学起来较为枯燥,但我们可以利用示意图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如:池塘的生态系统图可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二注意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本章的生态系统知识点在许多地方都用到了生态学的观点

10、,例如:光合作用,它是绿色植物凭借体内叶绿素吸取太阳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氢离子与CO2植物凭借内叶绿素吸取太阳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氢离子与CO2化合成能量丰富的有机物,同时,游离氧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到外界环境中。这一过程可以写成下面的反应式:此外:十分之一法则(林注曼定律)、化学知识的运用,对我们理解掌握本章知识都起着生要的作用。三人类活动(污染)对池塘生态系统的破坏生产生活产生的东西含氮、磷的废液和污水大量排入池塘所造成的后果是:塘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其原因可从下面的关系式来理解:四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是参照世界各大陆的轮廓绘制的。这种示意图有二个假设条件:一是大陆表面是平坦的,

11、没有高山和盆地;二是海岸线是平直的,没有岛屿、半岛和海湾。因此,在反映自然带方面仅仅只能反映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这是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quot;基调,由于大陆轮廓,地形,地表状况的复杂性(非地带性)的影响。而引起的各地热量、水分的变化,因此理想大陆状况下的水平自然带分布也就发生了变形,如山地的影响,水平自然带受到干扰,或被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所代替。五、陆地自然带与在世界气候类型的关系范例评析例1关于植物与其生存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A 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B植物生活中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交换C植物对其自下而上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D植物能改造自然,对环境不具依赖性答

12、案:A B C评析:关于植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绿色植物从环境获得太阳能,水分,无机盐,最终又把这些物质和能量还给地理环境;植物离不开其生存环境但其形态和结构又充分体现了生存环境的特征,两者之间只有辩证关系。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在不断地同其生存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是我们最易遗漏的答案。 例2下列食物链组成中最不稳定的一组是( )答案:A评析:解答此题必须明确食物链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营养级的能量来源途径的多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的能力就越强,生态平衡越容易维持;反之,越不稳定。例3下列各种自然现象各是哪种因素影

13、响的结果,请将代表自然现象的数字顺序号写在其影响因素后面的括号内。自然现象:A.南半球高纬地区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B.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C.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西侧为森林,东侧为沙漠;D.中纬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森变为草原带,沙漠带;E.河西走廊的绿洲;F.非洲自然带呈带状分布,并且南北对称;G.我国东部自南往北可以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温度带。影响因素:纬度地带性( )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 非地带性( )答案:F、G D B A、C、E评析:题目所列举的自然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环境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规律,答题时要从这些规律

14、入手,去探知地理现象产生的本质因素。纬度地带性:受其影响的自然现象分布很有规律,其原因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也就是说这一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备选答案F、G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从非洲情况看,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受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又出现了南北对称的动物,植物和土壤等自然带。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带分布状况,道理同上。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滨海地区往内陆方向递减。备选答案D中提到的从森林到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

15、此规律的产生主要是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因而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备选答案B是符合这一规律的。非地带性: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除了会受到上述三种地带性因素影响外,同时又不同程序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备选答案A,如从纬度因素来看,应该大致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一样存在着苔原带和针叶林带,但是由于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备选答案C由于安弟斯山脉隔阴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减少,成了干燥的巴嗒桑尼亚沙漠。这是由于地形起伏这一非地带性因素影响的结果。备选答案E,从纬度地带性因素和经度地带性因素影响结果来说,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自然带应该属于温带荒漠带,具有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其植被应为荒漠。但由于受地形和地质构造的影响,为我国劳动人民长久以来利用高山雪水和引地下水灌溉提供了便利,建成了绿洲。因此,河西走廊的绿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