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079845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行业)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旅游行业)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旅游行业)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旅游行业)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旅游行业)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行业)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行业)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精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Tourist Geography Geography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Recreation Geography Geography of Tourism 二、研究内容 旅游客体旅游地 如何能成为旅游地,资源禀赋;如何开发、保护、满足旅游者需求;如何宣传;如何让旅游者满意、提高停留时间、提高重游率等;旅游影响研究 旅游主体游客 成为游客的条件、游客的需求(时空差异)、客流模式 通道 媒介:交通、网络、旅行社等等 环境 居民态度、居民参与;利益相关者 自然、社会、经济等影响与反影响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60年代前 二战之前 各科学者开始

2、研究旅游,主要是地理学家 研究结果:导游材料、旅行指南,最有价值:旅游的土地利用 代表人物:麦克默里(美),30初发表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旅游地理学开世之作。 二战之后至60年代初 研究结果:比战前广泛,但工作零散,无系统, 代表人物:科波克,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确定接触自然美地区的研究;克莱门特,关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旅游开发潜力的研究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60年代中以后 70中以前 研究者大量参与,主动参与 研究结果:多样化。 研究领域: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和区域的开发研究;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旅游的影响研究。 代表成果: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

3、earch) ,1974,英语国家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研究刊物 70年代中至80年代 相继出版一批有份量的专著: 旅游地理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架构。 旅游地理学发展迅速,得益于五六十年代的地理学计量革命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各国学者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差别,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 |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 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 理论和实用研究各不偏废。|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

4、术手段的运用。二、国内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发展阶段 旅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旅游地理的早期著作山海经、穆天子传、西域风土记、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 旅游地理学系统研究开始的标志: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2、国内旅游地理主体发展方向: 第一,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第二,要注重研究内容的拓宽与研究方法的更新 第三,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和交叉性研究1 旅游者 Traveler; Invader;Tourist ;Visitor; Excursionist2.1 需要和动机l 动机 motive 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动机行为l 实现一定目的行动原因。

5、l 行为是外在表现l 动机是内在过程l 需要 need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l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正负诱因l 例:追求 想谈恋爱 爱的需要 需要和动机比较l 需要动机行为,动机产生在需要的基础上。l 需要更宽泛,动机更具体 l 产生行为的动力: 内动力:动机 旅游动机 外动力:外在诱因口碑、从众、旅游地信息、交通条件等 中间条件:认识、学习过程(1)马斯洛的需要阶段理论l 五个阶段 生理 未满足,不受其他需要刺激 安全 防止被剥夺,获得自由 社会(社交) 归属 爱情 (受)尊重 自我实现 高峰体验马斯洛的需要阶段理论l 理论假设 需要由最低层次上升到最高层次 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上

6、升到更高一层次 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则不再诱发动机马斯洛的需要阶段理论评述l 不足 次序颠倒 英雄范例 方法不科学 需要系统的复杂性l 行为受需要间的相互作用l 主导需要 (2)旅游动机及种类l 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心情、身体、精神、经济l 麦金托什: 身体健康、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声望(3)旅游行为的激发l 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1)互补性 2)替代性 3)可达性1)互补性l 旅游地与客源地互补l 无-有;城市-农村;平原-高原;冬-春(春节,海南游 )l 互补性表现在:旅游资源空间、时间的分布不均匀性2) 替代性 l C替代B的原因:距离 绝对距离:直线距离,道路长度

7、相对距离:交通条件影响下的往来时间;感知距离。3)可达性可以抵达的特性 l 一般指:旅游客源地-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连接l 可达性越高,即目的地越容易抵达,越易成行,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作用越强l 游客认为旅游地可以抵达的特性,影响可达性的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游客感知的:l l距离距离越远,可达性越差;感知距离l l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越好可达性越好,但也不一定,过好的交通条件,影响停留时间l l游客感知的抵达耗费的时间l l感知的旅游地的价值越大,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作用越强。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l 基本层次 提高层次 专门层次 相互关系(一) 旅游者决策行为 3.1 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8、l 基本原则:最大效益原则l 感知环境l 旅游偏好最大效益原则 l 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的限制下,获得最大的旅游效益。感知效益,因人而异l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小旅游时间比 T行/T游 l 旅游地未定时就近原则l 旅游地确定后最快捷原则 最大信息收集量通过旅游获得的信息,异地文化知识、风土人情、土特产等l 因此,会选择旅游地与客源地差异度大的旅游地、有名的旅游地感知环境 l 在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就是感知环境。包括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和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感知距离 l 旅游环境:旅游地的性质;旅游资源内容及组合状况;不同逗留时间的活动内容组合;旅游地的

9、环境质量旅游地的接待条件。l 感知距离:心理感应距离、客观距离 世博 圣元优博 对旅游产品来说,强调品牌旅游偏好 l 受年龄性别、居住环境、职业、学历等影响 旅游者空间行为一、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1)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2)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二、 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 (1)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2)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影响需求的要素 旅游客源地:l 客源地总体水平、旅游者个人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 旅游目的地: l 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 第一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季节性强度指数 R为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强

10、度指数,越接近0越均匀。 Xi为各月游客量占全年的比重 地理集中指数 G 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 Xi 第 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 T 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 n 为客源地总数旅游需求预测模型趋势外推模型 结构模型 仿真模型 定性模型 引力模型 Crampon 克朗蓬,第一个清楚的证明了引力模型在旅游研究中的有用性 基本模型为: 引力模型的不足| 模型无约束,也就是说模型预测的旅行次数没有上限。| 模型有过高估计短途旅行次数和过低估计长途旅行次数的倾向。| 解决的方法:发展有确定的实际上限的有约束模型和修正距离变量。缺少情报资料和历史数据时 其他方法难以进行分析和预测时 特尔菲法工作步骤第一步 确定预

11、测的问题,选择征询的专家组第二步 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p 第一轮调查表中详细介绍课题内容、背景和有关材料,请专家就事件可能的实现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背对背”第三步 回收第一轮问卷,整理结果l 中位数,l 中间四分数:中位数两旁包含50%总预测数的范围第四步 反馈,专家修订预测。重复第三步,直至绝大多数预测在中位数附近。第五步 结论整理评价类型 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以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三类: 体验性评价 技术性评估 综合性评估一、一般体验性评价定性评估特点:1评价项目简单2多由传播媒介或行政管理机构发起3已经接待游客的旅游地4评价目的多着眼于推销和宣传例如:中国十大名胜、“中国旅

12、游胜地四十佳”二、美感质量评估专业性质的旅游资源美感质量评价大都有旅游规划和管理上的实用目的。这类评价一般是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的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视觉美评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关于自然风景的视觉质量评估,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个学派:(1) 专家学派(2)心理物理学派(3)心理学派(4) 现象学派专家学派 强调形式美原则、生态学原则,如线条、形体、色彩等,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 评价工作由少数专业人员完成,经验 代表人物 利顿 如表5.5 l 结合专家法、层次分析法等 心理物理学派 最为成熟的森林风景评价 基

13、本思想:P85 该学派的风景质量评估分为四个方面的工作: l 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以照片或幻灯为工具,获得公众对于所展示的风景的美感评价l 确定构成所展示风景的基本成分l 建立风景质量与风景基本成分之间的相关模型l 将所建立的数量模型用于同种类型风景的风景质量评估。心理学派 又称 认知学派 阿普尔顿,了望-庇护理论 卡普兰夫妇风景信息的观点 乌尔里克 侧重于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难以大规模的应用于风景质量评估的量化研究 现象学派 又称经验学派 代表人物洛温萨尔 从心理角度,分析某种风景价值所产生的环境和背景 不适于风景评价 但可用于解释风景偏好的原因,及心理引导、细分市场开发等气候适宜性评价

14、影响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质量;对旅游客体的影响:作为环境;作为旅游客体,冰雪旅游、滨海游 影响人的体感舒适度对旅游主体的影响l 气候观赏性活动体感舒适度l 气候运动性旅游活动直接影响旅游活动质量 对主体体感舒适度的影响:l 奥利佛,1987,温度-湿度指数和风寒指数评价气候对人体的影响l 特吉旺,1966,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 舒适指数:温度和湿度 风效指数:温度和风速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旅游地生命周期 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 克里斯塔勒,1963,在研究欧洲旅游发展时提出。也说,1939年E.Gilbert的英格兰岛屿与海滨疗养胜地的成长 C. Stansfield,1978,在研究美国大西洋城旅游发展时也提出类似概念 被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