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汇编]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38064239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汇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1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 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特性: 1.土地是自然产物, ;2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4 它的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功能: 1 负载功能, 2 养育功能, 3 仓储功能, 4 提供景观的功能,5 储蓄和增值功能 2土地质量 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 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 根据评价目的、

2、对象、方法和手段,可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林木正常生长以及建筑物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 件的综合鉴定。 (二)土地生产力评价 土地生产力评价是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的鉴定。 (三)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的综合鉴定 3土地用途 . 土地用途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 4土地征收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土地征收的特征 1 土地征收的公益性 2 土地征收的强制性 3 土地征收的有偿性 4

3、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 5土地定级管理 城镇土地定级的任务与目的: 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 作用, 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并使评定结果级别化。城镇土地定级的目的是为 全面掌握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土地估价、征收土地 税费和制订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土地定级对象 土地定级的对象是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土地定级工作以城镇总 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整体为单位进行。城镇附近的独立工矿等用地也可一起进行评定。 土地定级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2 主导因素原则 3 地域分异原则 4 土地

4、收益差异原则 5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6 综合定级与分类定级相结合的原则 土地定级工作内容 a.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 b.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及定量化; c.单元分值计算及土地级别评定; d.编制土地级别总图及量算面积; e.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 f.编写土地定级报告; g.土地定级成果验收; h.成果归档和资料更新。 土地定级的程序 6土地统计管理 土地统计: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 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分析一项管理措施。 土地统计的任务: 1 将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信息按国家统一规范要求,

5、 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载入地籍册薄和地籍图 2 不断更新充实、修正原有的统计资料,保持土地统计资料的现势性 3 建立土地统计信息库,逐步实施土地统计数据处理和传输自动化 4 进行土地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开展统计咨询,实时统计监督。 7土地划拨和征用 划拨土地是指开发商在当初获得土地的时候是无偿获取的,没有向国家缴纳过土地出让金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1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 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 为。 8土地相邻关系 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毗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在行使占有、使用、 收

6、益、 处分权时发生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包括相邻的土地使用、防险、 排污、 用水、流水、 截水、排水、管线安设、光照、通风、声音、震动等关系。. 9土地评价的原则 1 生产性原则 . 2 综合性原则3 主导因素原则4 针对性原则5 比较性原则 6 动态性原则 10土地监察的特征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 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 1 地监察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土地行政管理职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 门; 2 土地监察的对象是管理相对人,即一切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在一定 的条件下还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7、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这是土地监察的重要特点 之一; 3 土地监察的内容是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 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包括给予违法者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4 土地监察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11土地产权 一、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 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其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 性; (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 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二、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

8、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指土地所有者拥有 的、受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它包括 1、土地占有权: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和控制的权利。 2、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利。 3、土地收益权:依据法律和契约取得土地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权利。 4、土地处分权:土地所有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 三、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一)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1、惟一主体是国家,法律规定由国务院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 和处分的权利; 2、客体是一切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1)城市市区土地; ( 2)依照法律规定属

9、于国 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3)依照法律规定国家征收的土地;(4)依照宪法规 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荒山、荒地、林地、草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3、内容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国家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二)我国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1、主体是农民集体; 2、客体是指属于上述农民集体所有的一切土地,主要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 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原则上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3、内容指农民集体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四、 土地使用权是指是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 地和农民集体

10、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 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土地使用权是我国 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 12。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 概念: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 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程序: 1 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 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 2 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 政府批准 3 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 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

11、核发土地使用证 13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 14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1 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2 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 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 4 协调各土地利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与效益 15土地调查程序 1 准备工作包括方案制定、人员培训、资料收集、仪器设备准备以及调查地图纸 2 外业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利用调查、城镇地籍测量 3 基本农田上图 4 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立 5 统计汇总 6 成果整理 7 检查验收 16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意义 目的 :全面查清全国

12、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 ,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 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 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 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 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意义 :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 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 权益、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科学规

13、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 的重要支撑。 (四)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主要任务 1 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 2 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 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 3 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 4 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 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主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以正摄影像图为基础,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 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

14、、开 发园区、 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国城乡各类土 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国基本 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 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17.土地地价的特点 1 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2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不依赖生产成本定价 3 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而土地的需求影响最大 4 土地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 5 土地价格具

15、有强烈的区域性 18土地利用的自然资源观 土地是人类可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宝贵的资源, 首先,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只有它的存在人类才能有立足之地,人类凭借着土地栖息 繁衍,土地是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 在人类生活中,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人们在土地上从事生产,直接或间接地获 取大量的财富,土地成为财富之母; 第三,土地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的重要源泉,一切动植物繁殖滋生的营养物质 皆取自土地,由而产生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各类生活资料,土地养育着人类。 在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中、由于土地作为自然过程的产物,具有面积有限, 不可创造的特点, 因此,人们必须十分珍惜土

16、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必须重视土地的自然属性, 遵循土地的自然规律 19.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指标体系 概念; 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 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规划 指标体系 1 直接控制指标,直接控制指标包括新增建设用地量,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 2 间接控制指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城镇建设用地 20土地利用结构设计依据、设计程序、设计方法 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 含义是指该用地结构是由哪些用地类型所组成;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些用地类型是按照怎样的 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 设计依据:(一)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1、国家和社会的需要2、原有的生产经营方针3、原有用地的组成与比例 4、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设计程序: 1、现状结构评价2、明确系统目标3、因果关系分析4、确定用地结构 5、方案综合评审6、布局实施应用 设计方法: 一、土宜法 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