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8050914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疗药品管理)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医疗药品管理)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医疗药品管理)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医疗药品管理)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精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 理 学pharmacology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半合成的,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产品。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如四环素(tetracycline)、氯霉素(chloromyc

2、etin)、第三、四代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广谱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isoniazid)仅对结核杆菌有作用,而对其他细菌无效。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临床选药的基础。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测

3、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有些药物的MIC和MBC很接近,如氨基苷类抗生素,有些药物的MBC比MIC大,如-内酰胺类抗生素。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LD50/

4、 ED50,或者用5%的致死量LD5与95%的有效量ED95之比来表示:LD5/ED95。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但应注意,对青霉素类药物,化疗指数大,几乎对机体无毒性,但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这种严重不良反应。抗菌药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 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

5、才会再起作用。氨基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一、传统抗菌药物作用的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浆膜之外,而人体细胞无细胞壁,这也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对人体细胞几乎没有毒性的原因。细菌细胞壁是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的坚韧结构,它能适应多样的环境变化,并能与机体相互作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它构成网状巨大分子包围着整个细菌。G+菌细胞壁坚厚,肽聚糖含量大约50%80%,菌体内含有多种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维生素、糖、无机离子及其它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高。G-菌细胞壁比较薄,肽聚糖仅占1%10

6、%,类脂质较多,占60%以上,且胞浆内没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与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低。G-菌细胞壁与G+菌不同,在肽聚糖层外具有脂多糖、外膜及脂蛋白等特殊成分。外膜在肽聚糖层的外侧,由磷脂、脂多糖及一组特异蛋白组成,是G-菌对外界的保护屏障,外膜能阻止青霉素等抗生素、去污剂、胰蛋白酶与溶菌酶进入胞内。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结合,抑制转肽作用,阻碍了肽聚糖的交叉联结,导致细

7、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 (polymyxins),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阳离子能与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能选择性地与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细菌内的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等外漏,造成细菌死亡。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核糖体为70S,可解离为50S和30S两个亚基,而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为80S,可解离为60S和40S两个亚基。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的生理、生化功能不同,因此,抗菌药物在临床常用剂量

8、能选择性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不影响人体细胞的功能。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伸及合成终止三阶段,在胞浆内通过核糖体循环完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分别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起始阶段:氨基苷类抗生素阻止30S亚基和70S亚基合成始动复合物的形成;肽链延伸阶段: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在30S亚基A位的结合,阻碍了肽链的形成,产生抑菌作用;氯霉素和林可霉素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大环内酯类抑制移位酶。终止阶段:氨基苷类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受阻,合成不正常无功能的肽链,因而具有杀菌作用。4影响核酸和

9、叶酸代谢 喹诺酮类(quinolones)抑制细菌DNA回旋酶,从而抑制细菌的DNA复制产生杀菌作用;利福平(rifampicin)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而杀灭细菌。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folic acid),而必须自身合成叶酸供菌体使用。细菌以蝶啶、对氨苯甲酸(PABA)为原料,在二氢蝶酸合酶作用下生成二氢蝶酸,二氢蝶酸与谷氨酸生成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载体的辅酶参与了嘧啶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磺胺类与PABA结构相似,与PABA竟争二氢蝶酸合酶,影响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由于叶酸缺乏,细菌体内核苷酸合

10、成受阻,导致细菌生长繁殖不能进行。二、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生素探索微生物对作用机制相同的或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生素都有交叉耐药性,探索开发具有全新作用机制或全新结构的化合物是克服现有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汲取新理论,采用新技术,建立新模型,进行高通量筛选,可获得具有新作用机制的天然物,但往往因活性、毒性、溶解性、生物利用度等问题,需适当进行结构修饰,以期优化成新药。近年颇受关注的报道有:肽脱甲酰基酶抑制剂研究:肽脱甲酰基酶(peptide deformylase)为细菌必要的金属酶,催化新合成细菌蛋白的N- 甲酰甲硫氨酸脱去甲酰基,是原核细胞蛋白合成的关键一步,但对哺乳动物细胞蛋白合成无影响

11、,为一良好筛选靶位。放线菌产生的Actinonin 活性强,但不吸收,不能应用,而合成的BB-3497、BB-38698、LBM415 (NVP-PDF386, VRC1887)、VRC-3324 与VRC-4887等多种异羟肟酸与N- 甲酰羟胺类化合物对呼吸道革兰阳性细菌包括耐喹诺酮、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与MRSA 等有良好抗菌作用,其中LMB415与BB-38698 已进入临床试验。硫内酯霉素(thiolactomycin)抑制细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FabB、FabF与Fab H 酶,在体内外都有较强的抗结核杆菌作用分子量低,是一良好的药物化学先导物。近年在国内外抗微生物药物与化疗学术会议上

12、还报道了20 余种作用于新靶位的化合物的筛选与其产物的结构修饰,但研究大都处于初始阶段。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1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耐药性(bacterial resistance)是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天然抗生素是细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用以抵御其它微生物,保护自身安全的化学物质。人类将细菌产生的这种物质制成抗菌药物用于杀灭感染的微生物,微生物接触到抗菌药,也会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或制造出相应的灭活物质抵抗抗菌药物,形成耐药性。 2耐药性的种类 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

13、d resistance)。固有耐药性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阴性杆菌对青霉素G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获得性耐药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内酰胺酶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为固有耐药。3耐药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细菌产生的抗菌药物灭活酶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使抗菌药物在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这些灭

14、活酶可由质粒和染色体基因表达。-内酰胺酶: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使-内酰胺环裂解而使该抗生素丧失抗菌作用。-内酰胺酶的类型随着新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迅速增长,详细机制见-内酰胺类抗生素章。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细菌在接触氨基苷类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见的氨基苷类钝化酶有乙酰化酶、腺苷化酶和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类的氨基或羟基上,使氨基苷类的结构改变而失去抗菌活性。其它酶类: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活氯霉素;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素。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

15、变: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的失败。如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耐药就是通过此机制产生的。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原来敏感菌没有的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新的靶蛋白结合,产生高度耐药。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比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组成多一个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靶蛋白数量的增加,即使药物存在时仍有足够量的靶蛋白可以维持细菌的正常功能和形态,导致细菌继续生长、繁殖,从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如肠球菌对-内酰胺类的耐药性则是既产生-内酰胺酶又增加青霉素结合蛋白的量,同时降低青霉素

16、结合蛋白与抗生素的亲和力,形成多重耐药机制。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很多广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的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而产生获得性耐药。正常情况下细菌外膜的通道蛋白以OmpF和OmpC组成非特异性跨膜通道,允许抗生素等药物分子进入菌体,当细菌多次接触抗生素后,菌株发生突变,产生OmpF蛋白的结构基因失活而发生障碍,引起OmpF通道蛋白丢失,导致-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进入菌体内减少。在铜绿假单胞菌还存在特异的OprD蛋白通道,该通道允许亚胺培南通过进入菌体,而当该蛋白通道丢失时,同样产生特异性耐药。影响主动流出系统: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active efflu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