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高考真题全国卷Ⅰ【历史】试题 (山东卷)(解析版)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37986914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新高考真题全国卷Ⅰ【历史】试题 (山东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年新高考真题全国卷Ⅰ【历史】试题 (山东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年新高考真题全国卷Ⅰ【历史】试题 (山东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年新高考真题全国卷Ⅰ【历史】试题 (山东卷)(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年新高考真题全国卷Ⅰ【历史】试题 (山东卷)(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新高考真题全国卷Ⅰ【历史】试题 (山东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新高考真题全国卷Ⅰ【历史】试题 (山东卷)(解析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真题面纱揭开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 ,孟子认为“无礼义 ,则上下乱” ,韩非子认为“义者 ,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

2、详解】根据题意可知 ,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 ,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 ,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 ,维护等级的作用 ,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 ,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 ,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 ,排除C。故选D。2.先秦至西汉前期 ,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 ,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 ,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 强化了经济控制C. 开通了丝路贸易D. 以儒家义

3、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详解】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 ,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 ,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 ,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 ,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排除D。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 ,弘文馆等学士 ,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

4、 ,设翰林待诏 ,后改为翰林学士 ,建立学士院 ,专掌最机密诏令起草 ,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 ,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 ,正式参与决策 ,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 ,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 ,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 ,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 ,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 ,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 ,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

5、熟 ,排除C。故选D。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 ,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 ,王安石此举力图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 ,一方面救济了灾民 ,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 ,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 ,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 ,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 ,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 ,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 ,排

6、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 ,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 ,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 ,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排除D。故选C。5.黄宗羲提出 ,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 ,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 ,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 ,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 ,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

7、,应重视其发展 ,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 ,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 ,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 ,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 ,D项错误。6.1873年 ,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 ,地质的进化过程 ,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 ,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 ,是因为它A. 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8、B. 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 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 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后期 ,赖尔关于自然力量逐渐推动地质进化的理论 ,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是因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支持和宣传维新思想 ,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C项正确; 科学阐释了“自然演进规律” ,不是强烈要求变革中国社会 ,实现救亡图存理想的进步思想家关注赖尔理论的主要原因 , A项错误;19世纪后期 ,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进步思想家欢迎赖尔理论不是为了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B项错误; 19世纪后期地质进化理论传入中国 ,没能动摇恪守古训的陈旧观念 ,D项错误。7.五四时期 ,中国

9、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 ,我们是很佩服的 ,若是再能求点知识 ,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 ,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 ,这是我们所盼望的。A. 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 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 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 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答案】C【解析】【详解】五四运动时期 ,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商业者中宣传“追求知识” ,“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 ,反映出知识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促进民

10、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C项正确;徐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A项错误;知识分子到工商业者中学宣传求知和平等 ,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是方法 ,不是其认识的进步 ,B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 ,D项错误。8.如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是A. 日本B. 英国C. 德国D. 俄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战期间特别是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 ,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和曲线所示的在华商号数量迅猛增长相对应 ,A项符合题意;1914年到1918年 ,英德等欧洲列

11、强忙于帝国主义战争 ,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在华商号数量发展与曲线所示不符 ,BC两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退出了帝国主义阵营 ,在华商行数量与图中曲线的发展趋势并不对应 ,D项错误。9.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A. 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B.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D. 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推动了图中所示即两湖地区农民运动的高涨 ,B项正确; 辛亥革命并没有得到各地农民运动的广泛响应 ,A项错误;大革命失败后 ,

12、农民革命根据地主要建立在湘赣等省的省际交界地区 ,与图中所示两湖地区农民运动的发展形势不符 ,C项错误;1947年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时 ,两湖地区的农民运动并没有如图所示得到迅猛发展 ,D项错误。10.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 ,“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 ,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 ,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A. 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B. 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C. 良好的道德风尚D. 发达的城邦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普罗泰格拉认为城邦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在公共事务讨论时 ,倾听了每个公民的建议 ,而每个公民对于城邦公共事务的关注则是其

13、具备的美德。这一言论说明了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是城邦得以延续的关键 ,B正确;普罗泰格拉的言论中并未涉及雅典城邦公共事务决策的程序 ,排除A;通过普罗泰格拉的言论可知 ,公民的美德指的是其对于城邦事务的关注 ,而非其本身的道德品质 ,排除C;普罗泰格拉的言论中未提及城邦教育 ,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古代雅典 ,并非所有公民都具备良好的教育 ,这与题干中“每个人的建议”不符 ,排除D。11.启蒙运动中 ,一些思想家提出 ,“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 ,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 ,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 ,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A. 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B. 社会

14、的改造问题C. 科学的价值与作用D.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 ,邪恶是人造不良环境导致的 ,因此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根除邪恶 ,结合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知 ,这里的邪恶指的是专制、迷信等 ,而人类环境的改造指的是对社会的改造 ,B正确;题干中并未指出宗教改革的缺陷 ,排除A;题干主旨强调的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能力 ,即人本身的主动性 ,而非科学的价值和作用 ,排除C;D中的环境指的是客观的自然环境 ,非人造所成 ,排除。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 ,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A.

15、 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B. 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C. 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D. 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 ,战争削弱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实力 ,而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 ,成为战后世界经济霸主 ,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 ,欧洲国际地位遭受挑战 ,正是在此背景下 ,库登霍夫卡来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 ,A正确;凡尔赛体系激化了法德矛盾 ,排除B;美国联邦制确立时间是在1787年 ,与库登霍夫卡来基的倡议提出时间相隔久远 ,而且“欧洲合众国”的构建模式不是联邦制模式 ,排除C;国际联盟中不仅仅有欧洲国家 ,而且德国在1926年才加入国联 ,排除D。13.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425.40.21932年51.728.320.0A. 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 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 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 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答案】C【解析】【详解】1928年至1932年 ,苏联农业春播方式中 ,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