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汇编]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37975947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汇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课时 一、回顾复习 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 1 月 27 日出 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 学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 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 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 年获得科学 硕士学位, 1962 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 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 年回到美 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

2、69 年提升为物理 学教授。 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 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三、合作探究 1、生字正音。 丁肇中()嘹望()授予() 彷徨()儒家()埋没() 2.词语解释。 授予:彷徨: 清谈: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四、精讲点拨 1

3、、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 一 部 分 ( l 2 段 ) : 提 出 问 题 。 中 国 学 生 应 该 怎 样 了 解 自 然 科 学 ? 要。 第二部分( 312 段) :分析问题。 第一层( 35 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 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 610 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 11 12 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

4、我们这一代提 出希望。 五、学生小结 这篇文章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高分 低能的现象: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分数都很高,可是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 无策。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学习不能过于偏重知识的纯记忆,而应多实践、 多动手,要培养创新精神。否则,即使我们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生、学者,也不 可能有大的创造力。 六、达标测试 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 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 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 因

5、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 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 以为只要很“用功” ,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传统教 精品文档 . 育的目的并寻求新知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消极的观察,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 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七、布置作业 :读读写写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课时 主备人 : 孟金凤复备人 : 张玉彬 一、回顾复习 听写字词 二、学习目标

6、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 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2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三、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 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 第二,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

7、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 么弊端? (3)实验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实验的方法 第一、 第二、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 么?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 (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论证和论证 2、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 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

8、“格”竹 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精品文档 .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 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 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 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 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 的亲身经历。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 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 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 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 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 实验的重要性。 五、学生小结

9、我国基础教育的缺点就在于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 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会使我 们这些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我们学校也需要对现在的教育形式进行改革,不能光考察学生的书面知识, 而应该设置一些实践考试,去考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 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行的教育现状。 六、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 四书 ,” 一句中 “ 四书 ” 指的 A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 春秋论语孟子

10、礼记D 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七、布置作业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学了就用 ” ,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 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 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 学了就用 ” 。毛 泽东同志说过:“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 就是因为 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 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 学了就用 ” 的反面,是 “ 学了不 用。 ” 这就像柳宗元的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 就要拿

11、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 虽困剧不止也” ;“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 坠地死。 ” 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 “ 学了就用 ” 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 学了就用。 ” 4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A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D引用论证 5文中概述柳宗元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D书呆子食书不化。 6“ 其病在此 ” 中的 “ 病

12、” 是指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精品文档 .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 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3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3、】 一、解题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 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问题发 表自己的观念。比如,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经验告诉我们, 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 计划。 ”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以一个主题即“格物致知”。 这就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也是作者在文中确立的一个中心论点。 作者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 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

14、现事物的真相。这 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二、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丁肇中( 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 1 月 27 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 丁肇中是在祖国 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 年获得 工程学士学位, 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 年获得(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 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 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

15、升为助理教授。1969 年提升为物 理学教授。 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生字正音。 精品文档 . 丁肇 中()嘹 望()授予 () 彷徨 ()儒 家()埋没 () 3. 词语解释。 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 l 2 段) :提出问题

16、。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 312 段) :分析问题。 第一层( 35 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 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 610 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 1112 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第二课时 四、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 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 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 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