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知识讲解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924586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3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知识讲解(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从业资格小学综合素质详细版电子打印版精品文档第一章 教育基础第1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特点1、 小学教育概述(1) 小学教育的概念小学教育即为初等教育,或称基础教育,也叫强制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2) 小学教学的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2、 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1) 古代的小学教育1. 先秦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时期学校名称教育内容特点先秦庠、序、校文字的读写和数的计算目的在于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西周国学、乡学德行

2、、书、数、射、御、礼、乐1. 以官学教育为主2. 强调德行教育3. 官师合一春秋战国私学诗,书礼易乐春秋等1. 私学兴起2. 儒家重视德育伦理教育3. 墨家重视科学知识教育2.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时期学校名称教育内容特点秦朝学室识字和常识教育为核心。法律知识和“为吏之道”1. 文教政策:崇法排儒2. 统一文字3. 吏师教导弟子,培养刀笔小吏汉朝私人学馆阶段一:识字教育为主,数学常识阶段二:培养思想道德和伦理观点为主,识字教育识字教材主要是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魏晋南北朝私学儒家经典为主,道家经典以及天文、历算等私学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多元化,较为发达隋唐时期官立小学私立小学基本的识字,写字

3、教学、经学、文学文教政策:崇佛尊儒,兼重道教。常用教材开蒙要训蒙求宋元时期官学,私学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和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1. 文教政策: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崇尚理学为主要特点2. 小学教材不仅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并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小学教育应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并且认为小学教材应形象生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明末清初官学(宗学、社学)私学(蒙学,义学和私塾)理学为主1. 私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识字、习字、读书以及作文2.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歌诗”“习礼”“读书”等,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儿童教育思想(2) 近现代的小学

4、教育1. 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代表人物学校名称主要特点张焕纶上海正蒙书院(1878)1. 采用班级授课制2. 课程主要有算数、格致、游戏、技艺、英文、法文等,采用俗话解释文言,讲解并背诵并重的教学方法,尤重德育3. 拉开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帷幕钟天纬三等公学(1896)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经书为主,也重视英文盛宣怀南洋公学 18961. 3思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结合和谐发展2. 师范学院的学生轮流教学,开设国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这可视为我国师范学校附设小学的开端清政府小学堂1. 将各地旧书院改为中西兼学的学堂,并将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2. 地方小学教育

5、普及运动的开端3. 清末第一次以政府名义重视小学教育的改革,也是小学教育计划监狱公文的开端外国传教士教会小学1. 讲授圣经、中国经史、自然科学的初步知识以及英文等课程2. 重视女子教育2. 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学制名称颁布时间颁布政府特点地位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清政府1.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学校制度,(颁布却未实施)2. 规定儿童6岁起入蒙学堂(4年),10岁入寻常小学堂,13岁入高等小学堂或是简易实业学堂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清政府1.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2.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

6、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3.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A. 招收7岁的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B. 教学宗旨“以启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C. 初等小学堂主要教授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等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学制名称颁布时间颁布政府特点地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南京临时政府1.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将学堂改为学校2. 学龄期为6-14岁,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

7、学制”)1922民国政府1.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2. 幼稚园也被纳入初等教育阶段3. 小学取消修深刻,增加公民、卫生课,将手工改为公共艺术,图画改为形象艺术,整合社会科,设自然园艺科,将国文改为过于,体操改为体育4. 规定女子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时期学校名称或代表文件主要观点土地革命时期1934年2月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将苏区小学一律统称为列宁

8、小学1. 小学学制改为5年,分为初等小学3年,高等小学2年。2. 采用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方法办学,小学教育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1. 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文化、身体健康的抗战建国的劳动者2. 政府办学与民办公助的办学政策3. 招收8-14岁,年限5年4. 教授关于战争或生产的技术课,教材的内容力求精简和实用解放战争时期小学教员暂行实施办法1. 着重培养儿童的革命观点,通过上课、作报告或是参加社会活动组织教学2. 徐特立先生的教育思想(3) 当代的小学教育1.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小学教育历程时期文件或颁布者特点1949.9共同纲领强调小学教育为基础国民教育1951.8关于

9、学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小学年限为5年,实行5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以7周岁为标准。1953.9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 小学设置8课,并通过各科教学,晨夕会,课外活动,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进思想品德教育2. 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教育部编订的小学各科课程标准暂行草案统一修订和重编小学教材3. 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编小学教材1953以后1. 小学教育照搬苏联的12年教学计划2. 翻译和采用苏联教材,增加唯物主义的教学内容3. 在学校内推广苏联的教学方法,苏联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直观教学法1954.8教育部以社会主义,马列主义思想来教育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改变了以前的新民主主义的政

10、治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1958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大力开展识字云顶,大力普及小学教育,学会用两条腿走路,适龄儿童入学率大幅度提高2. 改革开放后的小学教育时间文件或颁布者主要观点1978教育部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调整为中心,拉开了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1980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1981年以后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1%以上2. 采用新教材,注重学生身体健康,防止学业负担过重3. 小学教师职务制度也得到落实4. 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开始部署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确定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19

11、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 1986.7.1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 学制:“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3. 课程编写由以前的“一纲一本”改为“ 一纲多本”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管理体制2001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全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2. 小学课程注重内容的现代化3. 重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情况4. 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5. 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得到普遍使用3

12、、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骨骼增长较快,骨化尚未完成。端正坐立行及看书写字的姿势。 容易疲惫,恢复快。 心脏功能还较差,不宜做活动强度大的运动。 容易兴奋,灵活性高,易疲劳,快恢复。(2) 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低年级注意力容易涣散,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系统性。 小学生记忆主要是形象记忆。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思维缺乏自觉性和灵活性。 小学生的道德感较为模糊。2.

13、 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小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尚未定型的阶段。(可能性逐渐变现实性,逐渐变成社会人)3. 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意识、主动性、积极性有所提高,产生了新的兴趣和动机。(2)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 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 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 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3)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只要达到一定年龄(6-7岁),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4)

14、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指的是:对于每一个特定个体而言,小学教育应该督促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保证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绝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各方面平均发展,而是包含着其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第2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1、 学校管理概述(1)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三个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2)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3) 教学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1. 计划:学校管理的起始环节是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是全校人员的行动纲领,是管理过程后续环节的依据。2. 实施:是计划变为行动,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3. 检查:是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期获得良好效果的措施。4. 总结: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做出评估,把工作经验加以推广,进一步改进学校工作。(4) 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1. 学校管理的原则(1) 方向性原则:指学校管理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的行为准则。(2) 科学性原则:指学校领导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