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畜牧)牛病防治农业部讲义)1)精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919042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235 大小:98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与畜牧)牛病防治农业部讲义)1)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35页
(农业与畜牧)牛病防治农业部讲义)1)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35页
(农业与畜牧)牛病防治农业部讲义)1)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35页
(农业与畜牧)牛病防治农业部讲义)1)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35页
(农业与畜牧)牛病防治农业部讲义)1)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与畜牧)牛病防治农业部讲义)1)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与畜牧)牛病防治农业部讲义)1)精品(2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 牛羊传染病第一章 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第一节 传染和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的概念1传染 病原微生物(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染或感染。2感染的类型 由于动物机体与病原体双方斗争力量的不同,传染过程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后,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但不产生任何疾病症状的感染形式称之为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后,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理变化,但不表现或仅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则称为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后,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出现该传

2、染病特有的症状的感染形式,就称为显性传染,或称传染病。(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毒,但常缺乏临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如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黏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常易诱发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其与持续感染的不同点在于疾病过程缓慢,但不断发展且最后常引起死亡。慢病毒有二类:一是反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的病毒,二是亚病毒中的朊病毒。(

3、3)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5)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6)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二、传染病的概念1传染病 是由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动物机体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或免疫力时,则称为动物对该病原微生物具有易感性,具有易感性的动物常被称之为易感动物。2传染病的特征(1)由病原体引起 有无病原体是确定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最根本依据。(2)具有传染性 意味着病原体能排出体外,并侵入另一个有易感性的健康畜体内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传染性的大小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动物机体的抵抗力,通常由发病率的高低来体现

4、出来。(3)具有流行性 在一定地区和定时间内,传染病能在易感动物群中从个体发病扩展到整个群体感染发病的特性。(4)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保护性反应和变态反应等。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感染动物都可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根据感染后免疫力持久性和强度不同,以及机体抵抗力的变动,临床上可出现以下现象: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见于口蹄疫、巴氏杆菌病等。重复感染:一种传染病尚在进行中,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入而又感染或另一种病原体乘虚而入造成的感染。前者称之为原发性感染,后来者称

5、之为继发性感染。复发:初发传染病已经转入恢复期或痊愈初期时,该病症状再度出现,其病原体在体内再度活跃,这种现象称为复发。终生免疫:耐过动物可获得终生免疫,如布鲁氏菌病。(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3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条件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要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其二,要有对该病原微生物有感受性的动物(即易感动物);其三,要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内的外界条件(即传播途径)。这三个条件是传染病发生的必备条件,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与流行。(1)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传染病发生的必要因素,没有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病原微生

6、物具有引起传染的潜在能力,即其致病力。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菌株,其致病力并不一样。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程度或大小,谓之毒力。毒力就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机体内生长繁殖、抵抗并抑制机体防卫作用的能力。在自然和人工条件下,毒力可以发生改变。病原微生物侵犯机体时,不仅需要一定的毒力,也需要足够的数量。有时毒力虽强,但数量少,也不能引起传染病。(2)动物机体状态 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机体抵抗力强,病原微生物就难以发挥它的致病作用;相反,机体抵抗力弱,就成为传染病发生的有利因素。机体抵抗力的强弱,与动物年龄、品种、营养、生理机能和免疫状况有密切关系。(3)外界环境条件 对易感动物机体和

7、病原微生物都有影响,它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在良好的外界条件下,可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降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减少易感机体与病原徽生物的接触机会,有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而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则能降低机体抵抗力,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促进易感机体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助长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外界条件是可以人为改造的,可使不利的外界条件变为有利条件,以便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4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1)潜伏期 从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到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为止,这个阶段称为潜伏期。传染病的潜伏期各不相同,即使同

8、一种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也有一定的变动范围。潜伏期长短受以下因素影响: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与毒力: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数量越多,毒力越强,则潜伏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动物机体的生理状况:动物机体抵抗力越强,则潜伏期越长,反之则越短。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途径和部位:如狂犬病毒侵入机体的部位,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则潜伏期越短。此外,家畜进入牧场的预防检疫期限和发生某种传染病后的隔离、封锁期限,都决定于该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2)前驱期 为疾病的前兆阶段。病畜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增数,脉搏加快,生产性能降低等一般临床症状,而尚未出现疾病的特征性症状。(3)明显期 为疾病充分发展阶段。

9、明显地表现出某种传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如体温曲线以及某些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症状。如黏膜病的双相热。(4)转归期 为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如果疾病经过良好,病畜可恢复健康。恢复期的特点,是疾病现象逐渐消失,机体内破坏性变化减弱和停止,生理机能渐趋正常化,且多保有一定的免疫生物学反应性。在转归不良情况下,病畜以死亡告终。应当注意的是,临床上痊愈的动物,仍能是带菌(毒)或排菌(毒)者,这是最危险的传染来源。5传染病的类型(1)根据病程长短分类最急性型:病程短促(仅数分钟至数小时),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如最急性炭疽、绵羊快疫等疾病。急性型:病程较短,有明显而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牛巴氏杆菌病。

10、亚急性型:病程较长,临床症状不如急性明显,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慢性型:病程发展非常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如牛结核病等。同一种传染病的病程长短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各型可以相互转化。(2)按症状是否典型分类典型:具有该病常见症状和常见病情经过。如破伤风,出现全身强直,角弓反张,瘤胃臌气等。非典型:缺乏该病一种或几种主要症状和常见病情经过。包括顿挫型和一过型两种。顿挫型:即开始症状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未及表现出主要症状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常见于疫病流行后期。一过型:即开始症状较轻,主要症状未出现就恢复了。(3)按发病的严重程度分类良性:一般常以病畜的死亡率作为判定传染病是否为良性的指

11、标。若不引起病畜大批死亡、则为良性。如良性口蹄疫,死亡率般不超过2。恶性:恶性与良性相反,可引起传染病病畜大批死亡。如恶性口蹄疫死亡率可达50以上。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体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就是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体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畜群这三个基本环节。三者联结起来,就构成家畜传染病的流行链锁,只有当这个链锁完整时,传染病的流行才有发生的可能。构成这个链锁的三个条件之中,缺少任何一个,传染病的流行均不可能发生。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一)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和人。包括病畜和带菌(毒)者。1病畜 多数患传染

12、病的病畜,在发病期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多、毒力强、传染性大,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如口蹄疫,可随分泌物、排泄物不断排出口蹄疫病毒。2带菌(毒)者 是指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病原微生物能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向体外排出的动物。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1)潜伏期带菌(毒)者:如口蹄疫在潜伏期就能排毒。(2)病愈后带菌(毒)者:有些传染病在病畜临床症状消失后,体内仍残存病原微生物并不断排出。如慢性或隐性牛结核病。(3)健康动物带菌(毒)者:是指在健康动物的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器官常有一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存在,但并不引起动物发病。如巴氏杆菌病,经常可见到这种带菌现象,但当动物机体在不良条件因素的影响下抵

13、抗力降低时,条件性病原微生物便大量繁殖,毒力增强,成为内源性传染而引起发病,并可排出病原菌,感染其他动物。病原体一般随分泌物、排泄物(如粪便、尿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精液、乳汁、眼分泌物、脓汁等)排出体外。病原体排出的途径和传染病的性质及病原体存在的部位有密切关系。某些败血性传染病,病原体排出的途径较多,如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可随所有分泌物、排泄物排出。当病原体局限于一定组织器官时,病原体排出的途径一般比较单纯,如动物患肠结核时,病原体只从粪便排出,乳房结核从乳汁排出,子宫结核则常从阴道分泌物排出。(二)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来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侵入到其他易感动物所行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

14、径。传播途径可分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1水平传播 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与群体之间或个体与个体之间平行传播。包括下列几种方式:(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无任何外界因素参加的情况下,病畜与健畜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如狂犬病就是健畜被病犬咬伤而传染的。(2)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间接接触传播。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间传播媒介。一般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经污染的饲料、饮水传播:以消化道为侵入门户的传染病,由于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传染。如猪瘟、鸡新城疫等。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病畜的排泄物或尸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能在土壤中长期生存,并经土壤传

15、给其他家畜而引起的传染病。如炭疽,气肿疽、破伤风等。经空气传播: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播。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牛肺疫、口蹄疫、结核病等。经污染的用具传播:被病原体污染的用具未经消毒而用于健畜时,常可引起传染。如对附红细胞体病牛使用过的针头,未经消毒,再用于其他健康牛时,则可引起健牛感染。经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和人传播:节肢动物可以在体表或体内机械携带病原体而传播某些传染病,此种传播方式称为机械性传播。如虻可以传播炭疽、气肿疽,家蝇常为口蹄疫、沙门氏菌病等的传播者;有些病原体在虫媒体内能生长繁殖、甚至可以经卵传给其后代,这种虫媒传播叫生物性传播,如库蠓传播蓝舌病毒;野生动物中,有些对某种病原体无感受性,但可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如鼠类经常活动于畜舍及饲料仓库内,不仅破坏建筑物和用具,而且污染饲料和饮水,可传播口蹄疫、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再如肉食兽犬、豺狼、狐狸等,能促进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炭疽等病的传播;饲养人员、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等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严格遵守和执行兽医卫生制度,可能成为传染病的传播者。2垂直传播 就是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以下两种方式:(1)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孕畜经胎盘血液循环使胎儿受到感染。可经胎盘传播的疾病有牛黏膜病、蓝舌病、伪狂犬病、弯杆菌性流产、钩端螺旋体病等。(2)经产道传播:一是病原体经孕畜阴道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