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910304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083广告0班李小利20083099045内容摘要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传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要溯源到古代希腊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教育学者。但在古代的中国和西方的教育思想是大不相同的,在古代中国教育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教育;在古代的西方,则把教育看做是育人,他们想提高的是个人的文化和修养。而在组织上,中国古代的教育更为集中,西方古代的教育更为分散,教育流派也就比

2、较的多。关键词:古代; 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一)中国古代教育概述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庠”原为养羊的地方。后来变成了粮食仓库,有了养老的功能,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劳动者不仅在数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质量上也要求劳动者受过一定的教育,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术,能够成为管理机器的熟练工人。另外,为了更好地经营生产、管理企业,也需要各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同时,劳动者自身也有受教育、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各种专门人才和大量受

3、过一定职业教育及训练的劳动后备力量,以适应民族资 产阶级发展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旧学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民族工业了展的需要,建立一个新的适合民族资 产阶级需要的新的学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与此同时,美国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也大量输入中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成为教育界迫切的呼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五四“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指引下,批判封建传统教育和近代出现的洋化教育的基础上,在了解中国教育现状和亲身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之后提出来的,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建立普通民众的教育体系所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是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理论所用出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它的内涵随着陶行知思

4、想的变化而变化。1936年春,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认为“生活教育”有六个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从而把“生活教育”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二)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

5、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6、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

7、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 。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 。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 增生、附生。 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专馆。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

8、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三)中国古代教育四大特色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在如下四大特色: 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第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第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二、 西方古代教育(一) 西方古代教育概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要溯源到古代希腊时期,古代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杰出的

9、代表。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这是一种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他充分吸取了斯巴达国立教育和雅典和谐教育的经验,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

10、教育。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主张,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本阶级教育思想的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特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经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包括儿童思维、热情和性格的发展。(二) 西方古代教育的三本代表书籍1、演说术原理昆体良该书中阐述的有价值的教育观点主要是:(1)雄辩家是教育的培养目标。昆体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

11、培养“完美的雄辩家”。其首要因素是他应当是一个善良的人。因此,雄辩家不仅要具有非凡的演说天才,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品格,成为一个能用自己的才智消除邪恶的人。(2)儿童具有可教育性。昆体良认为,绝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发展的。正如“鸟儿生儿能飞,马生而能跑”一样,人生而具有敏锐而聪颖的理解力。因此,“大多数人既能敏捷地思考,又能灵敏地学习”,“天生愚鲁而不可教的人,这样的人肯定会有,然而很少”。至于有的儿童本来具有成才希望而后来希望却成了泡影,其原因并不是缺少天赋能力,而是缺乏培养造成的。因此,儿童一出生,做父亲的首先要对他寄予最大的希望,然后精心地关怀他的成长。(3)教学应当循序渐进。昆体良

12、主张,学习应当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因为拔苗助长和急于冒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没有根基深厚而牢固的内在力量,他们不过像撒在土地表面而未熟即将萌芽的种子,又像似稻而非稻的杂草,收获季节未到就早已枯黄结了空实。就他们的年龄而言,他们的进步是儿童的接受能力是逐步发展的,欲速则不达。”“正如紧口瓶子不能容受一下子大量流进的液体,却能为慢慢地甚至一滴一滴地灌进的液体所填满,所以,我们也必须仔细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2、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马丁路德本书的主要优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在教会统治虽开始动摇,但仍非常强大的时代,着重从世俗生活和世俗政权利益的角度,充分论述教育目的、作用和管理权

13、问题,这在当时不仅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重大更新,而且拓展了人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第二,本书所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德国教育的现状和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因而只有极大的现实性,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三,作为宗教神学家,路德与当时一些保守的神学家不同,他并不排斥人文主义的教育内容,而是努力把基督教信仰与人文主义结合起来,使人文主义为宗教信仰服务。这种折衷的倾向,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本书同样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其一路德所提出的教育二重目的以及以宗教为教学主要内容的思想,对以后西欧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与近代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相背离的。其二,路德对现存学校的责难,虽有合

14、理之处,但由于宗教的偏见,他的责难有很大的片面性。这对合理地继承以往的教育遗产,是不利的。尽管如此,即使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路德所强调的教育、人才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等思想,仍然具有合理之处。3、论儿童的教育蒙田在此文中,蒙田随处都流露出对德行的景仰。在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焕发着新的人性光辉。他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强调以自然为准绳的享乐,以享乐主义代替禁欲主义。蒙田认为应该合乎自然地生活着,人应该积极地去过现实生活,适当地追求合于自然的享乐。教师应指导学生,使学生心中充满对德行的热爱和敬畏,追求德行并不难。他用诗意般的语言形象地描述道,德行并不定居在一座峻峭的、难以达到的高

15、山之巅,而是立脚在一块美丽繁荣而又充满欢愉的平原上,占有一座大厦,只要知道通向她宫殿的路,任何人都很容易接近她。因为通向她的道路,都是清新、浓荫、碧绿和芳香、多花的道路。她反对一切刻薄、严肃、恐惧和强迫,自然作她的向导、幸福和欢乐作她的伙伴。蒙田说,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有德行的人,就是自愿地,真诚地抛弃一切强制,走他自己愉快、自然而公开的前进道路。他认为人们应该依靠慎重和节制获得德行。通过旅游,观察别人的仪态、举止,也会使儿童学会嫉恶和向善。在所有德行中,蒙田特别提到谦虚,不固执己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及正直等品德。(三) 西方古代教育的特点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

16、教育家 教育目的论:培养治国人才,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德育论与智育论:、教人学会做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智慧即德行。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 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智慧就是道德。 “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 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自制是德行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正义的行为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身教重于言教。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学习即回忆” 。达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