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工作总结.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883379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猪工作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养猪工作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养猪工作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养猪工作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养猪工作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养猪工作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猪工作总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养猪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工作的时候过的总是很快,还来不及仔细消化所看所学,又将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现在将我的工作结果汇报如下:.工作背景:1区后备母猪不足,需要从5区后备母猪驯化单元补充后备母猪,但是由于其蓝耳病疫苗批号有问题,导致其蓝耳病抗体低下,低于1区平均水平,不能转猪。为了完成生产计划,现派5个饲养员去5区后备母猪单元进行配种。.工作重点:1. 发情鉴定要点:公猪要保证性欲。方法:远离母猪;公猪料喂饱;每周两次采精。 进圈3-5min,防止公猪爬跨(以防后备母猪形成依赖)。红肿有消退迹象,流粘液,稳就做记号,输精。后备母猪不确定可输早点,防止其发情期过去。在公猪

2、在场的情况下,母猪对骑背试验表现静立之前,其阴门变红,可能肿胀两天。2. 输精要点:母猪受精曲线输精的有效时间是在静立发情开始后大约24小时,在1236小时之间。 第一次输精应当在开始静立发情被检出之后1216小时完成,第二次输精过1214小时进行。注:如果在公猪不在场的情况下检查出静立发情,则母猪已经超过了输精的最适阶段,应当尽快实施第一次输精。.工作结果:1.从10月24日截至11月13日配种约260头。3. 平均输精次数2到3次.工作计划:17到21天检查反情;(大圈查返情条件所限,不具操作性) 26到28天b超检查空怀;预计配的妊娠猪在12月中旬才能转入1区妊娠单元。后备母猪蓝耳抗体检

3、测结果预计15日拿到,抗体水平提高以后转猪进入1区。.工作所遇问题1. 大圈输精,公猪栏有限,公猪进入圈内爬跨,导致无法输精,若进入隔壁圈导致与母猪交流不够,母猪不稳,满圈跑。解决方案:公猪在圈门外前后固定(省下公猪栏),效果据说不好放弃。 解决方案:增加公猪栏(不现实),或移动仅有的两个公猪栏。解决方案:找一比较健壮的公猪,性欲好,脾气好,但是由于体积较大,自身较难爬跨其他母猪,可以在圈内刺激母猪足够,又不妨碍输精。 启用方案+,效果较好。2. 10.24-11.3发情较多,之后每天3-5头,说明情期已过,如何减少非生产时间,降低成本?解决方案:在确定发情时间的情况下,做三个时间节点,例如:

4、1-10:情期,每天优饲,促进更多的母猪发情;11-17:发情间期,可以做合圈,运动等常规处理;另外可以到17前后两天,做饥饿处理。18-21:发情间期,即将发情,优饲,可以每天补料,保证母猪有足够的饲料,促进母猪发情。注:一般情况下发情时间难以确定导致方案难以进行,故需要诱情人员做好诱情的详细日志,以便于查询,做到有目的的进行配种计划。可以收集公猪的尿液精液等喷洒于母猪的鼻嘴等处,促进母猪发情。3. 光照对母猪发情的影响增加一定时间的光照有助于母猪发情,但是如果灯光全天照亮不利于母猪发情,所以晚上输精完毕后关灯。4. 秋冬等寒冷季节,保证单元内温度的同时,防止氨气味过重,以人进入舍内没有刺鼻

5、呛眼为适。关键点:如何以最低成本保证单元通风保暖。.结语:1. 生产上的小细节也许就可以为公司节约成本,创造巨大的利益,关注细节,忌得过且过。2. 时刻保持积极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3. 及时充电,记录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便于更好的生产实践。4. 每日生产问题写出来,找答案。篇二:猪场工作总结季度工作总结2013年第二季度已经过去,我担任场保育舍组长已经半年。在此期间保育舍整体工作效率比之前有所提高,保育猪只死亡率较上个季度下降了15%,猪群健康状况逐渐趋于稳定,出售种猪数量开始增加,销售利润比上季度提高了10个百分点。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对这一季度的工作作如下总

6、结: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 猪舍脏。现用地暖系统导致夏季猪只喜卧透风漏缝地板,而在水泥地板上排粪尿,致使圈舍脏乱,生活环境差,容易滋生细菌。2. 猪群健康状态不佳,生长缓慢,发病率高,病死率高。3. 猪舍不通风,空气质量不好 猪舍纱窗长时间不清洗,网眼被灰尘堵塞,导致不能换气通风。 饲养员不能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调整开窗换气次数,致使舍内空气质量恶劣,引发猪只呼吸道疾病。4. 工作流程不清楚,饲养员工作效率低下 饲养员对各阶段饲料饲喂情况不清楚,导致过料换料不及时,饲料浪费大,养殖成本高。 饲养员对自己负责栋舍的病弱猪只护理不到位,发现病弱猪不及时,导致发病猪只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病死率增加,导致

7、生产成本增加。 组长对各栋舍环境卫生监管不到位,饲养员对料槽下饲料不能每日打扫,从而引起霉变生蛆,增加猪只患病风险。 对外出售小猪流程不清晰,各自分工不明确造成售猪现场混乱。工作效率低下。 组长对各栋舍安排的工作没有及时跟踪,造成安排的工作部分没有落实。5. 清洗圈舍时工作量较大,清洗时间长, 圈舍修建时的失误,引起的排水不畅。 圈舍下面排水渠太长,高压水泵功率较小都导致冲洗圈舍效率不高。 人员工作安排不合理,员工不能相互配合进行工作。6. 饮水投药费时费力,技术员工作量大,病猪弱猪护理不到位7. 病猪没有及时淘汰,成为整栋猪舍的病源体,致使发病压力增大。8. 漏肠猪,未阉公猪没有及时处理,压

8、栏严重,增加养殖成本二、解决措施针对保育舍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司“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整改:1. 对保育舍全体员工进行集中培训 猪只各个阶段的饲喂,用料细节,让饲养员、技术员包括组长能够规范合理的进行操作,节约饲料成本。 对保育舍、育肥舍的各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使每位员工知道工作重点在哪里,详见猪场保育舍规范操作。 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合作意识,使员工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工作不仅仅是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而是当其他组员需要帮助的时候积极的给予帮助与配合。2. 保育猪群发病率高除了与基础母猪群健康状况不佳,也与仔猪群转入保育舍时日龄偏小,转入时应激大等有

9、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猪只断奶不足一周,甚至刚一断奶就被转入保育舍。从母乳和湿拌料到颗粒料,从保温箱到大圈饲养,各种外部条件的剧烈变化,使小猪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患病居高不下成为必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转入保育舍的猪群一定要保证平均日龄达到28至30日龄,猪群大小要均一。 转入保育舍当天少喂饲料,且以湿拌料为主,并连续三天在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转入当天还应适当添加维生素c以减小转群产生的应激反应。 同时升高圈舍温度,每个独立小圈悬挂两个保温灯春冬两季加至三个,确保小猪转入保育舍后有适宜的温度,不会因此受凉。 疫苗接种产生的应激,不仅仅表现在注射上,还表现在注射后,仔猪采食

10、量的明显降低,影响免疫以及其他系统的生长发育,过多的疫苗注射甚至会造成免疫抑制。所以与场长与驻场兽医商议减少不必要的免疫注射。3. 与场长商议,将场内圈舍地暖系统和排水渠道的改造报告提交公司基建科,建议采购大功率的水泵,提高工作效率。4. 及时上报可销售和淘汰猪只,及时销售可卖种猪、处理未阉和漏肠猪只,减少饲养成本。目前,保育舍员工培训后工作效率已逐渐提高,养殖成本也有所减少。圈舍地暖系统和排水渠道的改造也即将进行,猪场将日趋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养殖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我们保育舍争取在年末能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篇三:养猪工作总结依照浙发改农经【2008】38号文件精神,我合作社于2008年3月

11、上报了瑞安市红升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其可行性报告得到浙发改农经【2008】213号文件批复,并于2008年8月列入浙江省2008年中央预算内生猪项目建设投资计划(浙发改投资【2008】558号)。近一年来,我们按照项目要求,重投入、保质量、严管理、促进度,至今已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现将项目建设的主要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1、项目建设任务与投资计划按照浙发改投资【2008】558号下达的项目计划,本项目主要建设任务是:新建园区道路300平方米、园区绿化440平方米;建堆放场110 平方米、粪便处理贮液池420立方米、管道400米等设施;购置仪器设备20台(套/批),其中

12、养殖设备5批;目标新增母猪170头,年出栏商品猪2900头。项目建设年限20082009年。项目建设资金总投资241万元,其中企业自筹191万元、中央投资50万元。2、项目建设的建成情况在市、县、镇三级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投入项目总资金254万元,比投资计划增加了5.4%。已新建各种栏舍3068m2、附属用房436m2、干粪堆放场110m2、化粪池贮液池400m3、排污管道1200m,配套建设了一批防疫围墙、水、电、路灯附属工程,已经购置仪器设备11批计231台(套张),新引进良种公母猪175头。目前场内生猪存栏1063头(其中能繁母猪169头、公猪6头),项目

13、建设期间已出栏生猪2250头。从本项目的建设投入与建设内容、存栏规模与能繁母猪、出栏数量等情况分析,均已完成我们上报的项目方案和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具体见“红升合作社08年中央生猪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统计表”)。二、项目的实施与管理项目实施以来,我们按照标准化生猪项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建设原则,围绕“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设备配套、防疫严格、管理规范和废污利用、达标排放”的建设标准,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由于领导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确保了进度和质量。1、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组织施工。本项目选址在远离村居靠山面田的山脚园地上,牧场位置座北朝南,场内按管理、生产、排污三大功能区划分;

14、栏舍布局、附属用房、附属工程、仪器设备、猪群结构设计等均按生猪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行配套,并充分利用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的特点,实施了排泄物有机化综合利用,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隔离、封闭、消毒,使得整个项目达到标准化养殖、生态化生产的规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生产需要增加了猪舍建筑面积400多m2、防疫围墙35m、排污管道800m、水池260m3等建设内容,因实际条件减少了通场道路建设、变压器等投资,将降温吊扇改为水冷风机、将保育床改为生物发酵零排放高位保育栏,以满足生产的有效运作。2、严格按照科学工艺组织生产。本项目完全采用三元杂交良种配套的自繁自养技术和全进全出的养殖生产工艺

15、,选用全价饲料饲喂仔猪、配合饲料喂养商品猪,尽量使用青绿蔬菜以提高产品品质;主要养殖设备选用定位、产仔、保育、肥育栏规格配套配置,以有效提高了设备生产能力;污物处理选择雨污分流、固液分离、干粪堆积发酵、污水集污纳管处理、菜地消纳的农牧结合利用型工艺;同时建设防疫消毒设施,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普通疫病的常规预防制度,自觉接受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的免疫、检疫、监测和投入品使用监督;牧场采取农村合作社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企业的生产能力,促进了整个项目建设档次的提升。3、切实抓好制度建设。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我场严格按照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设规定,建立了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防疫消毒制度、档案管理灯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做到制度上墙,落实了场长、防疫负责人等责任制,能按照县畜牧兽医总站和县农业局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等有关机构的要求,及时派出负责人和兽医防疫、饲料管理等人员参加了相关知识、法规的培训,以提高知识、规范制度,项目建设至今未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4、按规定做好项目管理。作为农村合作社承担生猪项目建设任务,我们至少在财务管理上比个体牧场有一定的优势,而作为农业生产企业,我们对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确实缺乏经验,但我们在上级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县畜牧兽医总站的技术支持,能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