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高中生物复习题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7877738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技)高中生物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物科技)高中生物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物科技)高中生物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物科技)高中生物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物科技)高中生物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科技)高中生物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技)高中生物复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右图是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途径。下列对这一图解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当谷氨酸过量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会下降B当谷氨酸过量时,谷氨酸脱氢酶的合成会受阻C这种调节是快速、精细的D如能把谷氨酸及时排出细胞,细胞内的谷氨酸合成量会增加2.人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男性细胞中至少有一条来自祖父B其中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C常染色体必是来自祖父外祖父祖母外祖母各占1/4D女性细胞中至少有一条来自祖母3.关于细胞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培养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重要区别在于培养基的不同B单克隆抗体与血清抗体相比,前者特异性强、灵敏度

2、高,产量大C动物细胞培养不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而植物细胞培养则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D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这与基因表达的选择性密切相关4.下列对连续培养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及时补充所需的营养,提高产量B有利于微生物尽快将代谢产物释放到培养基中C能消除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某些环境因子D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5.“螳螂捕蝉,自有黄雀在后”,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诗句中的现象反映了下列哪一组生 态关系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捕食关系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 A B C D 6.关于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工程可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B体细胞杂交技术可

3、用于克隆动物和制备单克隆抗体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植物茎尖脱毒D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转基因动物的培养7.某人因有头昏、头痛、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去医院体检,经检查发现其血液中尿素含量严重超标,推断其病变器官可能是 考资源 A肾脏 B肝脏 C小肠 D脑高考资 8.由于天气寒冷,同学们将门窗紧闭,在这密闭的教室里,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头晕,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关于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低血糖使脑细胞葡萄糖供应不足 B脑部缺氧C线粒体不能产生足量的ATP D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9.下列有关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和谷氨酸发酵的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酶是维持菌体基本生

4、活的必要条件B菌体能合成各种生长因子,不需要从外界补充C发酵液pH呈酸性时,就会生成乙酰谷氨酰胺D细胞膜透性的改变,可解除代谢产物对有关酶活性的抑制10.利用酵母菌酿酒时,从开始便持续向发酵罐内通入无菌空气,结果是 ( )A酵母菌大量死亡,酒精减产 B酵母菌数量不变,酒精产量不变C酵母菌数量增多,酒精减产 D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11.F1测交可以验证以下几个方面,其中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直接真实的反映出AF1配子种类有比例 BF1的遗传因子组成 CF1的基因行为 DF1的表现型12.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 )A 群落 B种群 C 生态系统

5、 D生态因子13.酵母菌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曲线中,其中选育菌种的最佳时期是A调整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14.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阐述,不正确的是AC、H、O、N、P是ATP、染色质、质粒、NADPH共有的化学元素B线粒体、核糖体、质粒、酶等结构或物质中肯定不含有核糖C糖蛋白、抗体、R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D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肠道病毒的遗传物质只含有4种碱基和4种核苷酸15.“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句中黄蝶的活动不能用下列哪一种特性解释 A遗传性 B变异性 C应激性 D适应性16.鸢尾只在春末夏初开花,这主要是因为它 ( )A需要春末

6、夏初的温度 B需要春末夏初的长日照C需要春末夏初的光照强度 D需要经冬季的低温作用17.下列对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的培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试管婴儿的产生是有性生殖 克隆动物的产生是无性生殖目前在世界上存在着试管婴儿 可以用雄性动物的体细胞核进行克隆 A B C D18.下图为果蝇某条染色体DNA上几个基因的分布示意图(图中ABCD代表四个基因),下列与此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每个基因都是由成百上千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每个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都会引起密码子的改变A、B、C、D四个基因都表示的是编码区,不包括非编码区假设C中含有a个碱基,由它转录的mRNA应有碱基a2个A基因的

7、编码区是连续的,没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如果B基因是要提取的目的基因,欲将其导人大肠杆菌体内,可采用限制酶直接切取来获得A3个 B2个 C1个 DO个19.将500g黄豆生成豆芽后,称重为2000g,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是A增多 B减少C没增加也没减少D以上都不对20.下列有关克隆绵羊“多利”的说法正确的是 ( )“多利”的诞生属无性繁殖 “多利”的诞生采用了核移植技术“多利”的诞生采用了胚胎移植技术 “多利”的诞生采用了细胞融合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是整个技术的基础 “多利”的诞生采用了胚胎分割技术A B C D21.分离提纯是制取发酵产品不可缺少的阶段,产品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不同,对产品的代

8、谢产物常采用的提取方法是蒸馏 萃取 过滤 离子交换 沉淀A B C D22.代谢旺盛的细胞中,下列哪一项不会上升 A线粒体数量 B细胞核内DNA含量 C蛋白质的合成量 D核糖体数量23.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血糖的平衡调节是通过体液调节完成的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了体

9、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的参与的阶段有两次A B C D24.下面是某同学提出的有关动植物细胞工程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基础是动物细胞培养B动物细胞的融合方法只有物理法和化学法C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需要纤维素酶、果胶酶等D叶肉细胞脱分化后可形成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25.发酵工程是指采用_手段,利用_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26.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上有什么应用?27.为扩大可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黄河三角洲等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我国科学家应用耐盐基因培育出了耐盐水稻新品系。

10、(1)获得耐盐基因后,构建重组DNA分子所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图中的_处,DNA连接酶作用于_处。(填“a”或“b”)(2)将重组DNA分子导入水稻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是_除此之外,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3)由导入目的基因的水稻细胞培养成植株需要利用_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_和_。(4)为了确定耐盐转基因水稻是否培育成功,既要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_作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检测,又要用_方法从个体水平鉴定水稻植株的耐盐性。28.(10分)如图所示,图A表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细胞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a f指的是O2或CO2。图B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环境中的CO2浓度与CO2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11、m点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CO2最低浓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题中所说的“适宜的条件”主要是指_ _。(至少答两点) (2)请在图B中绘出b点之前的部分,使曲线完整,与Y轴的交点为a。 (3)当CO2浓度分别为B图中c和n时,图A中,对应的a f过程分别是: c:_; n:_。29.(l0分)细胞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通过某种工程手段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综合科学技术。(1)科学家从红豆杉的体细胞中分离出具有独特抗肿瘤的物质紫杉醇。由于全世界每年紫杉醇的需求量是4000kg,但全世界紫杉醇的产量是250kg,供求严重失衡,导致一些地区红豆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可以采用植物组织培

12、养技术解决这一问题。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_。在得到红豆杉的_后,经过消毒就可以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中除水、蔗糖、维生素、有机添加物外,_是其生长必需的,_是植物细胞脱分化及再分化不能缺少的调节物质。从该生产的目的看,得到_就可以提取紫杉醇。(2)德国科学家豪森是2008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之一。他的研究证实宫颈癌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之间存在联系,为宫颈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现在宫颈癌疫苗已经开发出来,使宫颈癌成为人类可以预防和根除的第一种恶性肿瘤。理论上讲,将纯化的HPV在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HPV的_不被破坏,并且能被人的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就能得到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了。HPV疫苗的作用是使一部分淋巴细胞在反应阶段形成_,当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