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说课讲解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861182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说课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说课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说课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说课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说课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说课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说课讲解(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必修经济史),精神文明史(必修文化史),政治文明史(必修政治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476年,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前475年 前221年 220年 589年 907年 1368年 1840年,早期阶段,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

2、) BC2070年BC221年,(秦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 BC221AD1840年,分封制 宗法制,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早期国家的出现:,(2)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动摇破坏;,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逐渐解体;,封邦建国,以蕃屏周,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分封办法、诸候的义务与权利:,A、王族(姬姓贵

3、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 鲁、齐、燕、卫、宋、晋,你如何评价?,1、分封制目的:,2、基本内容:,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分封制,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统治秩序,扩大疆域,B、弊端:,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权威削弱,形成割据混战。,“烽火戏诸侯”,宗法制,1、目的:,巩固政权,有效统治,保证王权巩固,2、核心内容:,3、特点:,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第一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严格等级。 主要等级:周天子-诸候-卿大夫

4、-士(各等级之间形成大、小宗从属关系),5、影响:,4、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里,表,核心,宗法制在政治 制度上的体现,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

5、原则是什么? 【解析】:提示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语“目的”和“原则”,由此组织答案。,答案:目的: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地位。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1)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诸侯的权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6、。,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秦的统一,经过:,A、灭六国,结束割据(时间、顺序),B、北击匈奴、夺河套、占阴山;修直道、长城),C、平定岭南,设郡管理,D、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2)巩固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地方行政体制)(来源、内容、影响),B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中央行政体制),C加强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临洮,辽东,专制主义

7、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 (1)经济:由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 维护统一,安定社会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2)政治:地主阶级维护政权、巩固统一的需要 (3)思想:法家思想的影响,皇帝制度的确立,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

8、标志。,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称“玺”。,有什么特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有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郡县制,秦朝金字塔型统治机构,百官之首 处理全国政务,军务 (虚有其位),副丞相 执掌奏章 下达诏令 监察百官,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探究 大臣们以怎样的方式讨论朝政?有何好处?秦中央机构设置有何特

9、点?,2.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之手。加强皇权统治的同时又能防止皇帝决策的失误。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1.朝议,西周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的比较,世袭,皇帝任免调遣,不得世袭,诸侯国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贵族政治,官僚政治,【重、难点解析6】,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

10、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要求: (1)列举汉代 “中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3)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汉、唐、宋、明的演变),(2)监察制度(秦、汉、以后历代的演变),(3)选官制度(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4)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的设置(秦、汉、唐宋、元),知识图表,削夺相权。 a频繁换 相。 b设“中朝” 的“外朝

11、”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化相权。,废丞相,权归六部。,相权的不断分散和削弱,君权不断加强,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 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皇权与相权(加强皇权、削弱相权),(1)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2)历代削弱相权的措施,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中朝”对抗“外朝”;,“参知政事”(副丞相);分散相权。,4)明朝:,2)唐朝:,3)宋朝:,1)汉代:,(3)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

12、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4)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国防,刑狱、司法,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监察制度,1.演变,2.评价,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B、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A、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

13、的需要。,秦朝(御史大夫、监御史)、汉朝(刺史)、唐朝(御史台)、宋(提点刑狱司)、元朝(御史台) 明朝(厂卫特务机构)、清朝(都察院),选官制度,先秦时期,秦汉至 魏晋南北朝,隋唐至 明清时期,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全面认识科举制?,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作用: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

14、发展。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忽视实用性的学问,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省,道,府,县,府,趋势: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以加强中央的权力。,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中央政府是如何对行省进行有效控制?具体表现?,、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军政要

15、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元朝行省的设置,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沿用至今,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相同,性质: 目的: 结果:,不同,盛行的时代 地方与中 央关系 作用 影响,分封制:奴隶制时期的西周 郡县制、行省制:封建制时代,分封制: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 权力地

16、位可世袭。,郡县制:郡、县绝对服从中央政府,郡守、 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地方 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分封制:长期以来的割据势力破坏了 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维护了国家统一,经后世继承、补充、完 善,积极作用日增。,地方行政制度 为巩固统治 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习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