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7835336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原创陈恒舒人民教育出版社昨天问:第4页,社戏中“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的“胡”字是错别字吗?答:不是。这个“模胡”按照今天的语言运用规范来看是错别字,但在鲁迅写社戏的时代,规范并没有今天这样严格,因此是可以写“模胡”的。今天我们编写教材,遇到这种情况一般要改为今天的规范用法,即“模糊”,但鲁迅的情况比较特殊,根据惯例,鲁迅和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一般不做改动,保持原貌,只在注释里说明“现在写作”。但“模胡”一词在本套教材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课中已经出现过,所以此处不再加注。问:第16页,安塞腰鼓中的“红豆角角老南瓜”是多了一个“角”字吗?答:不是。安塞腰鼓

2、最初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上时,原文即“红豆角角”。本文作者刘成章先生是陕西延安人,安塞腰鼓写的是陕北民俗,而“红豆角角”正是带有陕北方言特点的表达,即末尾字重叠。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一文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达,如“羊羔羔”“树根根”之类。问:第27页,“单元提示”中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但大雁归来是一篇散文,应该如何处理?答:说明文和散文属于不同维度上的分类,落实到具体文本上可能出现交叉。大雁归来中包含事理说明的成分,但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语言优美,有散文的特点,两方面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兼顾。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其实也有散文的特点。问:第28页,大自然的语言预

3、习部分引用了“清明忙种麦”的农谚,但在全国很多地区,清明的时候麦子已经长得老高了,教材是否有误?答:农谚是存在地域性差异的。这是一句东北的农谚,教材使用之后也有山东、安徽、河南一带的老师打来电话说与当地的实际不符。谚语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解释,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这句农谚与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不符,不正是受文中所讲的“纬度因素”的影响吗问:第30页,大自然的语言在讲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时,第二个是“经度的差异”,但整段讲的其实是“海陆的差异”,是作者写错了吗?答: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是有原因的。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我国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

4、区受季风影响,季风影响由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沿海和内陆的差异约略可以等同于经度的差异,当然严格来说应该是“东南西北”的差异,这与季风的方向更为吻合,但因为具体到这里的例子,讨论的是同纬度的北京和大连、济南和烟台,相当于排除掉了“东南西北”关系中的“南北”,只剩下“东西”,因此表述为经度因素也是合理的。而且第一条因素是纬度因素,第二条因素表述为经度因素,也更符合一般的认知和阅读习惯。问:第4346页,时间的脚印一文的第521段是否偏离了中心?答:时间的脚印一文意在说明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第5段用“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起,以下直到第29段都是在解释这一问题,其中第621段讲的是地质现象,即岩石

5、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的过程,正因为岩石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岩石是一层一层沉积下来的,这个沉积是有一定次序的,我们是可以通过这个次序来了解“过去的年月”的。因此这一部分并未偏离文章的写作目的。问:第5457页,桃花源记是游记吗?答:不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渔人视角”的游记,那按说应该是游记的“变体”(如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但问题是,此时游记的“正体”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尚未出现,因此将其视为游记并不符合文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其实,桃花源记的“记”跟小石潭记的“记”并不相同,虽然都有“记叙、记述”的意思,但它更接近海内十洲记(旧题东方朔撰)、西京杂记(

6、旧题刘歆撰、葛洪集)、搜神记(干宝撰)的“记”,因此,桃花源记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一篇志怪小说。问:第58页,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的“卷”以前的教材注音为qun,本套教材没有注音,应该读什么?答:应该读jun。在此前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卷石底以出”的“卷”注音为qun,解释为“弯曲”。此次编写过程中,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读qun是不妥的。读qun的意思是“弯曲”,形容词;但“卷石底以出”的“卷”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这里读jun,意思是“翻卷”。我们删去qun的注音,但并未加注jun,是因为教材文言文注音有一定的原则,一般只注生僻字或易误读字,如果与现代汉语常用音义差别不大

7、,则不加注。不注,就意味着读现代汉语的常用音,即jun。问:第58页,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应该读mn还是wn?答:应该读mn。在专门的古代汉语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蔓”没有wn这个读音。读wn的情况只适用于现代汉语的口语。问:第59页,小石潭记中“明灭可见”的“见”应该读jin还是xin?答:应该读jin。有的老师根据教材注释中的译文“时隐时现”,认为应读xin,这是不正确的。“明灭可见”和“时隐时现”不是字字对译的关系,“明灭”就是“时隐时现”,“可见”就是“可以看见”,“可见(xin)”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问:第60页,核舟记中“八分有奇”和“为字共三十有四

8、”的“有”应该读yu还是yu?答:“八分有奇”的“有”应该读yu,“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应该读yu。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八分有奇”的“有”注为“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是不妥的。“有奇”即“有余”,是一个固定的词,“奇”即“余数、零数”,“有”就是“有”,不应解释为通假字。“有”作为“又”的通假字的情况必须连接整数和零数,必须是具体的数字,“奇”是“零数”的意思,而不是具体的某个零数,所以“有奇”的“有”读yu。但“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符合“连接整数和零数”的用法,是通假字,读yu。问:第61页,核舟记中“椎髻仰面”的“椎”为什么加注了chu的读音?答:应该读chu,不加注音易误

9、读为zhu,因此今年修订时增加了注音。“椎”,读zhu指“椎骨”;读chu指捶击工具(即“槌”),引申为“打击”等义。在古代汉语里,后者的应用更广泛;但在现代汉语里,读chu的意义已由“槌”“捶”等字承担,只在“椎心泣血”这样的成语里保留chu的音义。“椎髻”即“形状像椎(类似于棒槌)的发髻”而非“形状像椎骨的发髻”。问:第62页,核舟记中“曾不盈寸”的“曾”应该读zn还是cn?答:应该读zn。“曾”读cn时作为副词只有“曾经”义;而这里的“曾”与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一样,都是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

10、为“连都”,应读zn。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问:第75页,子衿中的“宁子不嗣音”的“嗣”,有的资料注为“通贻或诒,给、寄的意思”,与教材不同,哪个正确?答:教材注“嗣”为“接续,继续”,依据的是汉语大词典。“嗣”通“贻”或“诒”的说法大抵来自网上(如“百度百科”),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未给出这一义项。因此,这一说法是不可靠的,仍应以教材的解释为准。这里顺便提示一下:关于文言文中读音的判定,如果教材语焉不详,除了咨询教材编者外,还可以求助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比较权威、可靠的工具书,但不要轻信一般的教辅资料或

11、网络资源。现在有些老师过于依赖、迷信教辅,或是上网随手一搜就轻下结论,而缺少查阅工具书的意识。这种倾向是需要警惕的。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过去放在九年级的议论文单元,现在放在八年级,是否仍应按照议论文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答: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单元,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文章的教学重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篇文章现在编入演讲单元,这就意味着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作为演讲的特点。当然,作为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演讲,其中议论性要素也可或多或少有所涉及。问:第108110页,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说是采取了拟人或者拟物的手法吗?答:严格说来,一滴水经过丽江既不是拟人,也不是拟物。因为无论拟人还是拟物都是修辞手

12、法,修辞手法一般是针对局部的语句而言的,而不用来分析篇章的构思和写法。就像我们从小看的童话,童话中的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食物可以张口说话,我们也不会说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果一定要说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种写法的特色,我们认为应该是一种虚拟视角,一种外物化、客体化的视角,文章的叙述者、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其他的人或者外在事物。艾青我爱这土地的第一节其实也是虚拟视角,与此类似。问:第119页,虽有嘉肴中“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应该读qin还是qin?答:应该读qin,但读qin亦通。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中这一句时说:“自强,修业不敢倦。”按照郑玄的说法,这里的“强”是“勉力,勤勉

13、”的意思,对应的读音应该是qin;也有人理解为“劝勉,勉励”,亦通,对应的读音依然是qin。但读qin也可以讲通,作“使强大”解释。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其著作经典释文中对“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字做了反切注音:“其丈反。又其良反。”“其丈反”对应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qin,“其良反”对应的则是qin。也就是说,陆德明认为这里两种读法都是可以讲通的。问:第119页,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的“教”应该读jio还是jio?答:应该读jio而非jio。文中“教学相长”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来的,读音应当与之相同。而“教然后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故而应读jio;读ji

14、o则是“教导,教育”这样更加上位、更加宽泛的概念。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o)学相长”,和本文中的“教(jio)学相长”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学”指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技能),都侧重宽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教”读jio;而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偏重于“传授、学习知识技能”这样具体的、下位的行为,因此“教”读jio。问:第121页,礼记二则课后第五题中“人不学,不知道”是否应该是“人不学,不知义”?答:礼记学记中的原文就是“人不学,不知道”。后

15、人编三字经时为了押韵,改成了“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作为经典蒙学读物为人们所熟知,礼记的原文反而显得陌生了。当然,这里的“不知道”是“不能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不知道”是有很大差别的。问:第121页,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第一则中“使子贡问之”,也有的版本是“使子路问之”,哪一个是正确的?答:“使子贡问之”是更为可靠的版本。礼记一书,版本众多,在今天能看到的各种版本中,确实有“子贡”和“子路”两种文本,作“子贡”的版本可靠性更高(比如唐代的石经,还有宋代的国子监本、蜀大字本等)。此外,这个故事又见于论衡新序文选注艺文类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孔子家语等书,均作“子贡”,可以作为旁证。因此自清代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是“使子贡问之”。古诗文中存在异文是正常现象,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看陈恒舒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异文(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期)。问:第122页,马说中的“故虽有名马”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虽”应该翻译成“虽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