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某某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822441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化某某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化某某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化某某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化某某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化某某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化某某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化某某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2008)江苏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统计局二九年三月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正在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地区间综合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办发200725号)和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指标框架,经省政府同意,省信息办(省信息产业厅)会同省统计局开展了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测评,并研制本报告。 一、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分析 (一)总体情况经测算,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68.3,与国家确定的“十一五”期末“全国信息化水平总

2、指数超过0.7(注:文件原文以1为基准,本报告为便于计算,以100为基准)”的主要目标相差1.7。在5个分类指数中,基础设施建设指数为65.2,使用费率与负担能力指数为77.9,知识与应用能力指数为70.4,使用与普及程度指数为66.9,环境与应用效果指数为65.2(见图1)。(二)指数分析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协调推进,应用效果良好全省信息化投入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7.2%,每百户宽带接入用户数为30.6户,有线电视普及率为76.2%,每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为34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不断加强和改善,为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8.36

3、5.277.970.466.965.2图1:全省信息化水平分类指数总指数基础设施建设指数使用费率与负担能力指数知识与应用能力指数使用与普及程度指数环境与应用效果指数我省人均通信业务总量为1584元,纳税户电子申报比重达79.0%,银行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18.6%,公共服务网上办事项数达到212项,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应用日趋普及。 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2.4%;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42.4%,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省统计局对全省居民家庭信息化应用水平及服务满意度的电话调查,我省公共信息化认知与满意度达70.6%。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用与普及程度、环境与

4、应用效果三个分类指数接近,说明我省信息化建设、应用与效果之间的协调性、均衡性较好。2、公众信息化消费负担能力较强各分类指数中,使用费率与负担能力指数居各分类指数之首(77.9)。我省是经济发达地区,2007年,全省人均GDP为33928 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6378元和6561元。较高的国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使得公众在互联网接入费、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使用费、通讯费和上网费等信息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公众信息化消费潜力还比较大,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市场还有很大空间。3、信息化知识与应用能力总体较好,但发展不均衡各分类指数中,知识与应用能力指数居第二位(70.4),

5、但该指数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的发展差异性较大。一是存在受教育人口与总人口的差异,全省高中毛入学率已达85.7%,但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6年,尚不足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二是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群还不大,仅占总人口比重的9.9%。三是本省互联网资源还不多,每千人互联网站数仅为2.2个。二、江苏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分析 (一)总体情况据测算,我省13个市信息化总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宿迁市(见图2)。图2:各省辖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总体排序与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梯次相吻合,表明信息化发展水平与

6、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也再一次说明了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地区综合实力的相关性。根据测算结果(见表1),可将各市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分成三个级次:1、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大于70有3个市,依次为苏州、南京、无锡。三市平均指数为77.5,比全省总指数高9.2,其中苏州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已超过80。2、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介于6070之间有5个市,依次为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五市平均指数为64.9,比全省总指数低3.4。3、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小于60有5个市,依次为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和宿迁。五市平均指数为56.4,比全省总指数低11.9。表1:各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与全省比较地 区位

7、次总指数比全省()全 省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2394161211107581368.37675.558.669.881.164.156.557.157.764.164.761.752.27.77.2-9.71.512.8-4.2-11.8-11.2-10.6-4.2-3.6-6.6-16.1(二)指数分析1、各级次地区信息化水平分析从三个级次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平均指数看,彼此间差距较大,其中第一级次与第三级次平均相差21.1(见表2)。表2:省及三个级次地区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指数基础设施建设指数使用与负担能力指数知识与应用指数使用与普及

8、程度指数环境与应用效果指数全省合计68.365.277.970.466.965.2大于70地区77.578.580.584.278.969.560-70地区64.960.078.171.964.057.7小于60地区56.451.267.461.456.950.6从各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看,苏南总指数最高的市高于全省总指数12.8,苏北总指数最低的市低于全省总指数16.1,两市相差28.9(见附件2)。(1)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大于70的三个市,分类平均指数分别为:基础设施建设指数78.5、使用与负担能力指数80.5、知识与应用能力指数84.2、使用与普及程度指数78.9、环境与效果指数69.5

9、,分别比全省水平高13.3、2.6、13.8、12.0和4.3(见图3)。说明在基础设施建设、知识与应用能力和使用与普及程度三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信息化费用的负担能力上与全省水平相差不大,但环境与效果指数优势不够明显,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研发创新上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对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同时,信息化发展与上述地区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图3: 省及第一级次地区信息化水平分类平均指数表(2)地区信息化总指数介于6070之间的五个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平均为64.9,与第一级次的三个市相比,该五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平均要低12.6,说明一、二级次的地区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五市

10、分类平均指数分别为:基础设施建设指数60、使用与负担能力指数78.1、知识与应用能力指数71.9、使用与普及程度指数64.0、环境与效果指数57.7,与全省分类指标平均数比,分别为-5.2、+0.2、+1.5、-2.9、-7.5(见图4)。说明该五市信息化费用负担能力、知识与应用能力已超出全省水平之上,但使用与普及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滞后,地方信息产业对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公众需求差距较大。(3)地区信息化总指数小于60的五个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平均为56.4,与第一级次的三个市、第二级次的五个市相比,要分别低21.1、8.5,说明第三级次与一、二级次的地区信息化水平存在

11、明显差距,且与第一级次地区间差异很大。图4:省及第二级次地区信息化水平分类平均指数表五市分类平均指数分别为:基础设施建设指数51.2,使用费率与负担能力指数67.4,知识与应用能力指数为61.4,使用与普及程度指数为56.9,环境与应用效果指数为50.6。与全省分类指标平均数比,分别比全省低14.0、10.5、9.0、10.0和14.6(见图5)。说明该五市信息化总体水平与全省水平差距较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滞后,信息产业对信息化支撑能力弱,信息化水平与公众需求间的差距很大。 图5:省及第三级次地区信息化水平分类平均指数表2、各市地区信息化水平分析(1)从基础设施建设指数看,除南京、苏

12、州、无锡、常州4市超出全省水平(65.2)外,其余9市均在全省水平以下,指数最高地区(苏州)与最低地区(宿迁)相差45.9;在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每百户宽带接入用户数、地区有线电视普及率及每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四项指标中,苏南5市超出全省水平,其余8市均低于全省水平。说明我省大部分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还不高,南北地市间差距很大(见附件3)。(2)从使用费率与负担能力指数看,苏南5市、苏中3市均超过全省水平(74.5);指数最高地区(无锡)与最低地区(宿迁市)相差22.6。相比较而言,各市在该指数上差距相对较小,但苏北地区公众在信息化消费能力上与其他地区仍有明显差距。(3)从知识

13、与应用能力指数看,各市之间高中毛入学率虽然存在较大差距,但最低的市也超过了70%,说明高中教育整体水平尚好;各市在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上差距不大,在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口比重、每千人互联网站数两项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后三项指标总体不高,说明我省信息化知识与能力的储备还不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待加强。(4)从使用与普及程度指数看,除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高于全省水平(66.9)外,其余各市均在省水平以下,指数最高地区(苏州)与最低地区(宿迁)相差34.7;在人均通信业务总量、银行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纳税户电子申报率三个具体指标上,指标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均相差3-4倍;在公共服务

14、网上办事项数上,最高值(730项)和最低值(15项)间则相差48倍多。说明在信息化应用上,地市之间差距非常大。(5)从环境与应用效果指数看,仅南京、苏州、无锡3市高于全省水平(65.2)。在具体指标上,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普遍很低,南北差异不大;在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两项指标上,南北差异较大,与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密切相关;根据电话抽样调查,各市公众信息化认知与满意度指标处于66-73%这个区间,总体满意度属中等且各市间差异不大。三、建议(一)加快推进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大力实施“两化”融合战略,推动经济信息化与社会

15、信息化并重并举、协调发展,继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大苏中、苏北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信息化水平差距,全面提升地区信息能力,促进科学发展。(二)努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根据本地实际,以重点行业、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示范和突破,充分发挥在传统产业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公众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苏北地区信息技术应用。(三)进一步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理念。围绕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科学把握公众需求,梳理业务流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指导,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努力缩小不同领域、人群间信息化水平,为公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简约、便捷、专业化的服务。(四)大力发展自主信息产业。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地区自主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